英國傑出作家羅斯金說過:
聰明人常從萬物中有所感悟,因為他所得到的才能本是從一切事物中汲取的精華。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越深諳人情世故,從萬事萬物中有所領悟,才能張弛有度,快意人生。
懂得進退,才能成就人生;學會取捨,才能淡定從容;知道深淺,才能輕鬆釋然。
一個人越有本事,越能知進退,懂取捨,識深淺!
01
做人,知進退
《三國志》有云:
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
如果能把彎曲當作伸展,把退讓當作獲得,把柔弱當作剛強,那成功是必然的。
做人要能夠審時度勢,進退適時,進是一種勇氣,退是一種智慧。
海裡有一種叫馬嘉的魚,肉質鮮美,很受打漁人的喜愛。
它常潛藏於深海中,不容易捕捉,只有在春夏兩季生產幼魚時,才會隨著潮水浮上來,此時便是漁人捕撈的大好時機。
這種魚很機警,並且行動敏捷,稍有風吹草動便會逃之夭夭,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生性倔強,不知進退。
打漁人便是利用它這一特性,將其趕往網中,它碰到網就會越向前行,這樣也就越陷越深。
越想掙脫,越是惱怒,於是鰓也張了開來,鰭也伸展開來,最後被掛在網的眼孔上,無法掙脫,只能任人宰割。
若是馬嘉碰到網時,懂得審時度勢,不執意前行,該退就退,便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做人,要知進退,靈活變通,該進則進,不要錯失良機,該退時一定要退,別走向極端,不要死在自己不知進退的脾氣裡!
02
生活,懂取捨
孟子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人生就是這樣,很難兩全其美,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走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生活有得有失,要有所取捨,該放的放,該忘的忘,不強求。
有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沉重,壓力很大,便去見智者尋找可以解脫的辦法。
智者給了他一個簍子讓他背著,指著一條石子路,讓他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是什麼感覺。那人照做後,認為這樣的做法令他感到沉重。
智者告訴他,這就是為什麼會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我們盲目地不加選擇地撿東西放在心裡,所以生活才會越來越累。
他問智者:「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這種沉重嗎?」智者反問道:「那你願意把事業、愛情、家庭、友誼、金錢、地位、名聲哪一樣拿出來扔掉呢?」
那人長久沉默。
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不願捨棄的太多,到頭來使自己身心俱疲。
人生在世,要懂得取捨,爭取真正值得的,捨去不必要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03
處世,識深淺
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小姐說過:
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其實,何止是習武之人要經歷這三個階段,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經歷這三重境界。
不看大地,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見汪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膚淺;不見高人,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被學生問道:
「老師,你學識淵博,懂的東西那麼多,為什麼還常常懷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諾回答道:「一個人的見識就如同一個圓,圓圈外面的東西都是未知的,圓圈內是你已知的東西。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會越大,你與未知接觸的空間也就越多。我雖然比你們懂的東西多,但是不知道的東西也比你們多。」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往往取決於生活點滴的積累和對事物本質的思考感悟,自己嘗試得越多,經歷的東西越多,也就越能看清自己的無知。
自身見識的深淺決定著人生的格局,格局的大小決定著人生的高度。
知道生活深淺的人,都是自己嘗試過,見識多了,眼界寬了,格局也就大了。
不知深淺的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會一味的做自己,不知天高地厚。
身處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要知深淺,做人格局要大,做事眼界要寬,才能走得更長遠。
曾國藩在其日記中說:
襟懷貴宏大,世俗之功名得失,須看得略平淡些。
人生這條路,要想走地長遠,就要心態平和,淡定從容,方能心想事成。
凡事一知進退、二懂取捨、三識深淺,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生活總有進退,取捨間必有得失,在困苦中笑對生活,才能真正體會到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