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驚豔張愛玲《金鎖記》 四個女人一臺戲

2020-12-18 聚橙網

   


  張愛玲的《金鎖記》曾被各種藝術形式以各種版本演繹,而由海派作家王安憶編劇、金馬金像獎導演許鞍華執導,香港舞臺劇女王焦媛主演的粵語版話劇《金鎖記》,也許是這幾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版本。2009年該劇問世後一度創下香港舞臺劇演出場次紀錄,並且在上海留下極佳口碑。在2011年來滬巡演之後,《金鎖記》今年受邀參加2015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將再度來滬,在11月7、8日上海大劇院演3場。昨天,焦媛和王安憶共同出現,再次談起了永恆的張愛玲和她的《金鎖記》。


  曾被認為是最驚豔的《金鎖記》


  四年前,張愛玲原著、王安憶編劇、許鞍華導演、焦媛主演——「四個女人一臺戲」的《金鎖記》曾在上海演出,這部作品讓看過很多版本《金鎖記》的觀眾頗為驚豔,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最佳版本。尤其是焦媛在劇中的表演極為出眾,至今讓很多觀眾記憶猶新。


  事實上,王安憶的這個劇本最早是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2004年,上話曾請來女導演黃蜀芹和主演吳冕,把該劇搬上了舞臺。5年之後,香港焦媛實驗劇團找到王安憶,同一個劇本在「粵語化」之後,被搬上香港舞臺。而因為完全不同的創作陣容,這版《金鎖記》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舞臺光華,比之上海的版本,更合乎很多觀眾心目中的那個《金鎖記》和曹七巧。


  導演許鞍華是張迷,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實。許鞍華曾不止一次地自稱是張愛玲的「粉絲」,她的電影《半生緣》至今也是很多觀眾心中的經典。但在焦媛找到許鞍華導演這部《金鎖記》之前,這位已經導演了30年電影的女導演,卻從未觸碰過舞臺劇。但她沒有抗拒《金鎖記》對她的吸引,選擇它成為了自己的舞臺處女作,並說:「選《金鎖記》因為那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小說。至於將它搬上舞臺而不是銀幕,是因為我覺得戲劇更適合表現張愛玲的作品。」


  許鞍華簡約舞臺

  焦媛表演是最大看點


  在王安憶的這個劇本裡,小說中曹七巧兒子長白的「戲份」全部刪去,《金鎖記》圍繞主角曹七巧的一生,變成了母女兩代人的故事,上部著重寫七巧,下部集中寫長安。兩代人的故事也凸顯了原著的精髓、戲劇的張力。談及戲劇創作,王安憶始終誠懇地表示,戲劇是文學的塔尖,對於寫小說的人來說,戲劇肯定是不可攀登的高峰。


  事實上,以小說為人知的張愛玲,也曾經做過編劇。1943年她寫成《傾城之戀》,次年就改編成話劇在上海排演,創下了連演80場的紀錄,香港話劇團前幾年還將此劇搬上舞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愛玲還在香港為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撰寫過多個電影劇本。她的《金鎖記》如此具有戲劇感,或許也有個中緣由。


  最終的舞臺處理上,許鞍華選擇了簡約「留白式」的舞美呈現,整個舞臺幾乎沒有寫實地呈現舊上海的場景。異常簡單的舞臺,白色的藩籬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許鞍華說,沒有了布景、環境的限制,舞臺上的自由度可以更大——從實到虛再到實,「有著更自由的空間」。


  而在這樣空的舞臺上,演員的表演成為了最重要的部分。焦媛紮實的表演技巧和強大的舞臺能量,使得她塑造的曹七巧極為傳神。這個敢愛敢恨卻被壓抑的女性,最終扭曲到歇斯底裡的人生過程,被焦媛演得可謂淋漓盡致。這其中,除了焦媛出眾的臺詞功夫,她的形體塑造更是精彩。為了讓焦媛捕捉到吸大煙的中年曹七巧內心的扭曲,許鞍華讓焦媛穿「小鞋」、「裹腳」來排練,走路搖晃,腳痛鑽心,最後有了曹七巧聳肩抖手的肢體語言。


  這一版《金鎖記》換了男主角


  今年是張愛玲逝世20周年,《金鎖記》再度來滬意義頗為特殊。焦媛說,希望把這部經典作品一直留下來,也把中國文學一直推廣出去,「從《金鎖記》最初排演的2009年,至今已有6年時間。在這6年期間,舞臺上的經驗,以及生活中的體驗多了很多,人必然會改變和成長,這種改變不是刻意為之,但我也非常期待觀眾能發現,並告訴我這些年我的變化有哪些,給我打分!


  曾經來上海演出過《蝴蝶是自由的》、《印象蘇絲黃》等多部舞臺劇,焦媛其實對很多上海觀眾來說並不陌生,而焦媛也很喜歡來到上海演出。「北京、上海、廣州的觀眾很會看戲,很懂舞臺藝術,因此在上海演出時有更大的考驗,也是莫大的榮幸。我記得第一次帶著粵語版的《金鎖記》來到內地,特別是來到上海,我當時很緊張壓力很大,因為在上海張(愛玲)迷太多了,我很忐忑。但是首場的反應很好,好評率達八至九成。對此我很感恩。」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四年前,這一版的《金鎖記》換了男主角。原本飾演三爺季澤的尹子維因為檔期原因,改由原來扮演曹七巧哥哥的李潤祺出演。對此焦媛表示,兩人的版本各有千秋:「尹子維是風流倜儻型的,比較陰鬱神秘,也比較酷。而李潤祺身上有『賈寶玉』的特質,他很可愛,很討好,也很任性,全家人對他有一種天生的寵愛。他對三爺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解釋,不光有三爺對七巧的情慾,還有一種隱忍的克制,他的表演多了一種層次,使三爺這個人物更飽滿立體。」

相關焦點

  • 話劇《金鎖記》:四個女人一臺戲
    細膩的、感性的許鞍華給《金鎖記》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七巧的潑辣、低俗,焦媛都拿捏準確。張愛玲,一個載入歷史的個性作家;王安憶,一個低調紮實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許鞍華,一個家喻戶曉的最佳導演;焦媛,一個享譽舞臺的創作演員。這樣四個女人,以原著、編劇、導演、主演的身份各就各位,共同奉獻出一臺舞臺版《金鎖記》。
  • 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金鎖記》 7月來渝
    7月8日,由張愛玲名作《金鎖記》改編的同名話劇將登陸重慶。此次來渝的話劇版本由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導演執導,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編劇,香港舞臺劇女王焦媛出演女主角。據悉,此劇曾在香港創造了連演14場的轟動效應。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演出仍然座無虛席,備受追捧。
  • 國光劇團《金鎖記》 再現「蒼涼」張愛玲
    改編張愛玲的作品,是公認的艱難之事。最難之處,就在於如何傳遞出她所有作品共有的底色——不是簡單的吟誦風月,不是無端的刻薄怨毒,更不是沒落貴族的無病呻吟,而是在品盡無常、看穿世相之後依然難掩的悲憫,或者說,就是她的作品裡經常出現的那兩個字——蒼涼。
  • 臺灣新編京劇《金鎖記》驚豔中國戲劇節(圖)
    它的綻放,向世人展示了,兩岸同文同種,流的是相同的血,唱的是相同的戲;向世人展示了,在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海西,可以找到知音……  本網特派記者,對臺灣參加本屆藝術節的節目和藝術家做了採訪——  11月27日晚,由臺灣國光劇團創排、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新編京劇《金鎖記》,在廈門小白鷺劇院精彩上演。
  • 《金鎖記》上螢屏 劉欣:迷戀張愛玲醉心曹七巧
    《金鎖記》改編成20集同名電視連續劇,目前正在北京電視臺晚間黃金時段播出。  接觸張愛玲的作品和演戲無關,平時喜愛讀書的劉欣是瘋狂的「張」迷,她說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精巧細膩,有著少見的內心張力。但是自己做夢都沒有想到曹七巧的角色最終落在了自己頭上。是機緣也是命運的垂青。表面的驚喜過後,劉欣心裡剩下的是一種難以承擔的沉重,畢竟是第一次面對自己最愛的角色。
  • 四個女人一臺戲 誰是《順娘》裡最慘的女人?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而正在雲南衛視熱播的《順娘》裡則有著四個性格迥異的女人,她們雖然經歷各不相同,但宿命裡似乎都早已刻下了「悲劇」兩個字。難怪這部戲敢號稱「年度最賺人眼淚的悲情大戲」了。
  • 話劇《金鎖記》來京 許鞍華再導張愛玲作品
    由香港演員焦媛、尹子維主演的舞臺劇《金鎖記》將於4月11日、12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上演,這是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的首部舞臺劇作品,由上海作家王安憶擔任編劇,她們攜手將張愛玲筆下最著名的悲劇人物曹七巧的故事搬上了舞臺,並將用粵語演出。
  • 舞臺劇《金鎖記》公演 許鞍華執迷張愛玲
    跟許鞍華做訪問,碰巧其執導的舞臺劇《金鎖記》公映在即,起始很難不以張愛玲作為話題。然而,若問她到底有多喜歡張愛玲,這明顯是一條愚蠢問題。早在一九八四年及一九九七年,她便分別執導了《傾城之戀》、《半生緣》這兩齣張愛玲經典作品,現在更因為《金鎖記》而初次踏上舞臺劇臺階,彷佛要把傾愛張愛玲之情,蔓延到另一個藝術媒介似的。  許鞍華不以「作家」、「才女」等充滿距離感的名詞來形容張愛玲,反而稱她是「很熟悉的人」,她這猶如熟朋友的稱呼,倒叫筆者有點意外。
  • 舞臺劇《金鎖記》5月將海口上演 據張愛玲小說改編
    張愛玲:經久不衰的超級IP  作為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可說是所有讀者都繞不開的「大神級存在」。此次將在椰城上演的舞臺劇《金鎖記》,正是根據張愛玲最經典的小說改編而成。翻譯家傅雷曾把《金鎖記》評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更直言《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小說塑造的「怨婦」曹七巧,以其血肉豐滿,既可憎又可憐的形象深入人心,經久流傳。
  • 許鞍華導演、王安憶編劇、焦媛主演舞臺劇《金鎖記》
    、王安憶、許鞍華、焦媛,四個女人一臺戲。備受傅雷和夏志清推崇的張愛玲小說《金鎖記》寫於1943年,故事描述明末清初,出身低下的曹七巧嫁予豪門大族中癱病在床的姜二爺,然而她喜歡的卻是三爺季澤。生活及愛情上的種種壓抑,使她人格扭曲,陷入痛苦而變態的心理狀態,因而抓緊金錢,賠上子女的幸福,以補償其悲慘命運。
  • 舞臺劇《金鎖記》5月將海口上演據張愛玲小說改編
    張愛玲:經久不衰的超級IP作為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可說是所有讀者都繞不開的「大神級存在」。此次將在椰城上演的舞臺劇《金鎖記》,正是根據張愛玲最經典的小說改編而成。翻譯家傅雷曾把《金鎖記》評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更直言《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小說塑造的「怨婦」曹七巧,以其血肉豐滿,既可憎又可憐的形象深入人心,經久流傳。
  • 張愛玲經典《金鎖記》國家大劇院華麗綻放
    愛看京戲的張愛玲幾十年後結緣京劇舞臺  張愛玲,被人稱做是「不染紅塵焦火氣的傳奇」。她是作家,又是個愛戲之人,雖然她自認為「對於京戲是個感到濃厚興趣的外行」,但張愛玲愛戲卻是眾人皆知的。京劇《金鎖記》演出創作意念新穎,以細膩的場面調度挖掘出張愛玲小說中的戲感,戲中夾雜許多幻想、回想,從不同的對照中錯落地建構人性,層層剝繭般展現其逐漸扭曲的過程,令人稱賞。導演大膽設計了虛實交錯和電影分鏡的手法,運用戲曲身段及寫實動作揉合表現,處處神來之筆,充分發揮了現代劇場的特長,讓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經典意向與中國傳統京劇藝術完美結合。
  • 張愛玲《金鎖記》:一個女人的悲劇一生
    張愛玲的作品大多都呈現出一種「淡薄的貧血的感傷情調」。然而看似「美麗蒼涼的手勢」卻也能非常有力地把人生剝出一個血淋淋的面目來。《金鎖記》就是這麼一部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很驚豔,也很毛骨悚然。這樣來看,那把牢牢鉗住命運的「金鎖」,既是難以負荷的金錢欲望,把他們一個個溺死在榮華富貴的虛幻裡,更是自我意識覺醒後對哎的無限渴求。愛比錢財更難的,更難守,更讓人憎恨自己的無能和命運的不公。以至於隨著愛的能力的乾涸,他們又活生生地枯萎而死。
  • 話劇《金鎖記》注釋上海女性 女性創作成為熱門
    新華網上海10月19日電(記者孫麗萍)張愛玲文學熱已成往事。而三位上海才女趕出的一臺話劇《金鎖記》,日前在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令「女性創作」又成為熱門話題。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王安憶首次擔任編劇,話劇大師黃佐臨之女、導演黃蜀芹執導,改編民國時期上海才女張愛玲小說的新編話劇《金鎖記》,無疑是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最熱門的原創作品。  18日晚,近三個小時的首演獲得滿堂掌聲。據悉,這部話劇首輪六場演出的門票早已售完。
  • 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有感
    (張愛玲) 作者┃水荷 主播┃鎧淇 最近一直在看張愛玲的小說。尤其喜歡《金鎖記》。 張愛玲把月亮也寫活了,而且緊緊扣題。讓人不禁有閱讀下去的強烈欲望。赤金的臉盆,如黃金的枷鎖,困住了故事中女人的一生。 小說裡寫到七巧為了破壞兒子兒媳的婚姻幸福,而夜夜召喚兒子為他燒鴉片煙,還不停地打聽小兩口的夫妻密事。這時候也描述到月亮,「影影綽綽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猙獰的臉譜。」
  • 從《金鎖記》到《怨女》,看張愛玲的和解與寬容
    我是先看了《金鎖記》,然後看了《怨女》。在看到婚後情節描寫的時候,我一度以為自己記錯了,反覆確認這兩篇是同一個素材。《金鎖記》,約18000字,創作於1943年,那年張愛玲23歲。《怨女》,約60000字, 創作於1965年,那年張愛玲45歲。
  • 從《金鎖記》到《怨女》,折射出張愛玲在美國「寒噝噝」的生活
    1943年和1944年,《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封鎖》《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相繼問世。其中發表於1944年的中篇小說《金鎖記》獲得好評無數。傅雷評論說:「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止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典範。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 張愛玲《金鎖記》:一個女人對自己最大的善意,就是與自己和解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翻譯家傅雷評價《金鎖記》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中國旅美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評價《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金鎖記》主要描寫主人公曹七巧心靈變遷的發展歷程。
  • 京劇《金鎖記》臺上打麻將 體現張愛玲獨特韻味
    本報訊(記者王潤)昨晚,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臺灣著名京劇演員魏海敏主演的根據張愛玲經典小說改編的同名京劇《金鎖記》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整齣戲不僅成功演繹了張愛玲筆下複雜扭曲的悲劇女性曹七巧,還將「打麻將」、「裹小腳」、「抽大煙」等以往京劇中從未出現過的元素搬上了舞臺。
  • 張愛玲《金鎖記》女主角鎖定劉欣
    張愛玲《金鎖記》女主角鎖定劉欣2002年10月29日09:28:11 北京青年報 劉江華   昨日有消息稱,根據張愛玲的中篇小說《金鎖記》改編的20集同名電視劇,眼看就要開機,女一號曹七巧卻遲遲定不下來,讓導演穆德遠好生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