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中國明代嘉靖年間的「壬寅宮變」絕對算的上駭人聽聞,空前絕後。
一,宮女殺皇帝。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17日)夜晚,嘉靖帝朱厚熜來到端妃曹氏的寢宮過夜。卯時(早5點到7點),正在熟睡的嘉靖帝忽然感到喉嚨一緊,無法呼吸。驚醒後卻發覺自己的四肢已經被人死死按住,臉嘴也被帕子捂住,無法動彈也無法呼救。只聽見一個聲音說道:「 掐著脖子,不要放鬆。」
嘉靖帝感覺脖子上被套上了繩索,且越收越緊。在他快要窒息的時候,忽然感到一陣刺痛,隨後便失去了意識。當他再次醒來時,已經是次日的下午,距離他昏迷已經過去了四個時辰。而將他救下的正是皇后方氏。朱厚熜雖然醒來,卻仍處於驚懼之中,神志並未恢復。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四個時辰以前,一群不起眼的宮女險些要了他的性命。
十月二十二日卯時,朱厚熜正在端妃曹氏的寢宮「翊坤宮」中熟睡。
宮中伺候的宮女楊玉香將白天從儀仗旗幟下的絲花搓成的一條麻繩遞給另一名宮女蘇川藥,而常在(女官名)楊金英則將麻繩的中央打了個繩套。在楊金英的指揮下,宮女姚淑翠用黃綾抹布捂住嘉靖的眼睛,然後死命的掐住皇帝的咽喉,邢翠蓮則按住嘉靖的胸口,王槐香按住上身,蘇川藥和關秀梅按住左右手,劉妙蓮和陳菊花分別按住嘉靖的雙腿。嘉靖驚醒掙扎,楊金英將結好的繩套套上了他的脖子,姚淑翠和關秀梅分別從兩頭拼命拉扯,要結束皇帝的性命。
然而,由於太過慌亂,楊金英竟將繩套打成了死結,嘉靖被勒的麵皮紫漲,但就是不斷氣。情急之下,宮女們拔下釵簪朝他身上猛刺, 嘉靖帝由於窒息和刺痛之下昏死過去。
一起要殺死嘉靖的小宮女張金蓮見皇帝怎麼勒都不會死,被嚇壞了。她迷信皇帝是真龍天子,普通人是無法殺死的,慌亂之下,她拋開了正在刺殺的姐妹們,跑到方皇后的寢宮報告了一切。
方皇后聞訊後趕快趕來救駕。她剛走近皇帝的龍榻,就被宮女姚淑翠一拳打倒。隨後,正在刺殺的宮女們吹滅了蠟燭準備四散逃亡,未曾參加刺殺行動的宮女陳芙蓉連忙把蠟燭點亮,徐秋花,鄭金香再次將蠟燭撲滅。陳芙蓉趕快叫人,於是眾宮女被侍衛拿下。
方皇后趕忙將勒在嘉靖脖子上的繩套解掉,一面命令刑部對拿獲的宮女嚴刑審問。在酷刑之下。楊金英等十六名宮女招供:
本月十九日的東稍間裡有王,曹侍長,在點燈時分商說:「咱們快下手吧。否則就死在手裡了。」
供詞中的「王,曹侍長」指的就是嘉靖帝的妃子寧嬪王氏和端妃曹氏。於是這場宮女弒君事件的主使者便落在了王氏和曹氏身上。
而方皇后在得到審問的情況後,替嘉靖下旨道:
"這群逆宮婢楊金英等,並王氏各朋謀害弒朕於臥所,兇惡悖亂,好生悖逆天道,死有餘辜。你們即打問明白,不分首從,便都拏去,依律凌遲處死,銼屍梟首,示眾盡法。各該族屬,不限籍之同異,逐一查出,著錦衣衛拏送法司,依律處決,財產抄沒交官。陳芙蓉雖系逆婢,阻攔免究。"
案件的結果:
主使者寧嬪王氏,端妃曹氏也被下旨磔刑處死。
楊金英、楊蓮香、蘇川藥、姚淑翠、
邢翠蓮、劉妙蓮、關梅香、黃秀蓮、
黃玉蓮、尹翠香、王槐香、張金蓮、
徐秋花、張春景、鄧金香、陳菊花十六名參與弒君的宮女全部被押往市曹凌遲。
這一年正是農曆壬寅年,故此後世將此次宮女刺殺事件稱為「壬寅宮變」。
二,謎團。
壬寅宮變最終被定為一場妃子主使宮女進行的弒君案件。然而案件本身卻充滿了疑點,明清時期的人們已經有各種猜測:
1,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為何敢殺九五之尊?
綜合史書的記載,由於嘉靖帝崇信道教長生不老之術,在方士陶仲文的蠱惑下徵召處女入宮,採其經血煉製丹藥。
嘉靖本人史書稱之為「英斷之主」,基本不買文官集團的帳,反對他修仙的大臣輕則貶謫,重則處死,朝臣無不怨聲載道。而入宮的女孩子們常常只能吃桑葉,飲露水保持潔淨。再加上朱厚熜性情暴躁,宮女稍微不滿意就被打死,這使得皇帝與文臣集團和宮女們矛盾尖銳,文官們利用這種矛盾讓宮女們認為自己必定死在皇帝折磨下,於是鋌而走險合力弒君。
2,主使者到底是誰?
這樁公案表面上是寧嬪王氏與端妃曹氏主謀,然而在嘉靖帝清醒後卻對端妃曹氏之死深感痛心,並由此怨恨方皇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一天深夜,皇后的坤寧宮忽然失火,嘉靖帝居然不許救火,方皇后葬身火海。
這樣的舉動簡直不可理喻,既然端妃曾指使宮女刺殺他,為何他在知道端妃死後心痛不已,又不讓人救方皇后?難道嘉靖知道曹端妃是被冤枉的?
嘉靖帝在經過壬寅宮變後更加痴迷修仙,從此不理朝政。難道他真的是自甘墮落麼?縱觀明代人的記載,嘉靖帝聰慧異常,不是一個容易妥協的人。那為何在經歷如此大的變故後,他的舉動反而越來越孤僻,將自己徹底的變成一個不問朝政的死宅呢?
壬寅宮變的真像到底是可憐的宮女單純的反抗昏君行動,還是後宮妃嬪的宮鬥犧牲品,又或者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鬥爭的產物呢?這一切後世爭論不休,然而終究沒有確切的結果。
三,空前絕後。
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他雖然是血肉之軀。但他也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利和財富,天下人的生殺予奪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而宮女不過是為皇宮服役的底層群體,從某種意義來說,她們的地位與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是一樣的。然而在明代嘉靖朝,一群十來歲的小宮女們卻「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進行了一場轟動朝野的刺殺行動,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她們刺殺的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被整個社會神化並崇拜的天子。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膽量啊?也許在幾百年前的宮女眼中,龍床上躺著的是一個醒來就會奪走她們生命的惡魔,無論這個惡魔的力量多麼強大,地位多麼神聖。當弱者被逼迫到絕境的時候,唯一的道路就是玉石俱焚吧。而一群小女孩刺殺皇帝的事情,歷史上僅此一例,雖然這是一次失敗的反抗,但卻挑戰了無上的權威。
總結:
壬寅宮變的起因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在封建史書上留下名字的女人並不多,然而這十六位宮女卻因為反抗壓迫犧牲了,並且留下了她們的姓名。
寫到此處不禁想起《尚書》中夏朝百姓在面對桀王的無道時那句呼喊:「時日易喪?予及汝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