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告訴你:人腦記憶的本質

2020-11-09 lindan9997
發布時間:2020-10-26 

01

記憶的本質:模糊不清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在某次採訪中談到父親對他的影響時,說起過他父親對於「記憶」這件事的看法。

 

父親對他說,原以為自己還能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但其實那是不可能的了。

 

因為他發現,當他回憶今早發生的事情,就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具體的印象,但如果他今晚再去回憶早上的事,那時回想起來的就不再是事物原本的模樣了,而是記憶中的那個印象。

 

也就是說,他每一次回憶一件事時,並不是在回憶這件事本身,而是在回想關於這件事最近的記憶。每一次的記憶都是不真實的,模糊的,都偏離了事實本身,不再是事情原本的樣子。

 

我們可能並沒有小時候的真正記憶。

 

所以,博爾赫斯的父親才會說,記憶是一種令人悲傷的東西。

 

在《考試腦科學》一書中,日本腦科學專家池谷裕二從腦科學的角度說明了記憶的這一特點,即人腦記憶的本質就是「模糊不清」。

 

我們的記憶原本就是模糊的,有時甚至會消失不見。

 

這聽上去似乎令人沮喪,然而,如果記憶是精準的,清晰的,那會是一件好事嗎?

 

02

失敗的意義:

通過反覆試錯找到正確答案

 

在美劇《記憶神探》中,女主角卡莉.威爾斯是一位記憶力超群的「患者」,她患有超憶症,症狀是,她能記住每一件經歷過的事情,記住每一個細節,她的記憶就像掃描儀一樣過目不忘。

 

雖然這項超出常人的能力讓卡莉成為了警察的好幫手,然而像計算機一樣的超凡記憶卻困擾著卡莉的生活。

 

擁有一個「記憶準確且不會忘記的腦「並不見得是件好事。拿計算機來說,相比人腦,它是無比準確,不會出錯的。

 

可說得難聽一點,計算機只是照本宣科、頑固不化、不懂變通。

 

如果遇到「不吃東西就會死」這種近乎走投無路的危險狀況,依照計算機的記憶方法,最後就只能餓死了。

 

可我們人卻不會,人腦記憶的模糊性和靈活性對於人類生存來說恰恰有實質上的意義,因為真實世界是非常複雜的,我們的生存環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複雜的變化。

 

為了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們必須依靠過去的記憶,還要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對於生存來說,準確無比的記憶反而無法被有效利用。

 

人腦與計算機不同,它不會原封不動地傳遞或保存信息。

 

人腦更擅長使用「排除法」,即不斷排除錯誤,最終留下正確答案。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地試錯。

 

我們之所以常常會感到失敗,正是因為我們在不斷試錯,通過不斷試錯,不斷排除,最後找到那個正確的答案。這樣看來,其實失敗並沒有不好,它只是我們排除錯誤的必要環節。

 

通過反覆失敗、反覆試錯,並從失敗和試錯的過程中不斷吸取經驗,我們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然後活下去,並走向成功。

 

03

生而為人的樂趣:

在於「可能性」

 

在《考試腦科學》一書中,作者池谷裕二把人腦和計算機進行了對比。

 

其實人腦和計算機最大的區別就是「不確定」,這種「不確定」在我看來也是「可能性」,如果換一個更加積極的詞,那應該就是「希望」。

 

有了「可能性」,便有了「希望」。

 

計算機是精準的、嚴密的,它從來都不會出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卻是死板的、不懂變通的、缺乏可能性的。

 

而人腦之所以與計算機不同,正在於它能對傳遞信號的強度進行微妙的調整,它可以自由調整所傳遞的信息量,這就是「思考」的源泉。

 

尤瓦爾 ·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過三種人類能夠獲得永生的方法。

 

第一種就是改變人類的基因,這也是最不現實的方法。

 

第二種是仿生工程,有機生命與無機生命的結合,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賽博朋克」。

 

第三種就是無機生命工程,即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把個體的思維、意識、體驗、經歷等轉化為電腦程式,永久儲存,永久保留。

 

你會如何選擇呢?

 

將自身轉化為程序保存在這世間以獲得永生,劉慈欣所謂的「死神永生」,你又願意嗎?

 

如果記憶是精準的,一切都是確定無比的,那麼,人活著的意義何在呢?

 

相比之下,或許還是充滿可能性的生命體驗比較有意義吧。

 

曾經讀過一段關於作家彼得 · 漢德克的評論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每個人都只有一生,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活得最多,其實就是感受最多,就是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最多。漢德克就是活得很多的一個人。

 

活得很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就是去體驗那些所謂「負面的」或是令人不那麼舒服的經歷,因為幸福美好的體驗總是差不多的,就像計算機總是精準無誤一樣。

 

雖然完美,但未免有些無趣,浪費了作為一個人的種種「可能性」。

 

畫家方力鈞說自己就是喜歡生活中的各種「麻煩」,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

 

人腦的這種模糊性,恰恰提供了人活著的種種「可能性」。

 

生而為人的樂趣總是藏在那些「意外」裡,藏在那些「偶然」裡。

 文:Tomip!nk  (公眾號:時間之果)
責任編輯:殷水

相關焦點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想要全腦閱讀和照相記憶?腦科學告訴你想多了
    那到底這種神奇的照相記憶和全腦開發類課程是否靠譜,只有當事人可能知道。03科學理解閱讀和記憶今天我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下這裡面存在哪些問題。法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腦與閱讀》這本書裡,從腦科學的角度,糾正了人們存在於印象中的閱讀與記憶的認知錯誤。
  • 人腦不能處理和檢索知識存儲記憶
    核心提示:人腦並不處理信息、檢索知識和存儲記憶。簡而言之:人腦不是計算機。你也許沒見過這樣的實驗,或是想像不出結果如何,所以我讓學院裡的一位實習生吉妮·西姆(Jinny Hyun)畫了兩張。這是她「憑記憶」(注意「記憶」被類比為計算機「內存」)畫的圖:
  • 清華、北大教授同臺激辯: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AI?
    但腦在幾千年內的進化中都相對靜止,因此腦科學是「自然科學最後的疆域」。腦科學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做人工智慧的前提,它與人工智慧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目前,認知神經科學取得極大進步,已經有了整體發展路徑,對現在AI的端對端學習與強化學習有諸多啟發。那麼認知科學的進展對下一代AI是否有幫助?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人工智慧?
  • 小心這些披著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左撇子智商高、古典音樂能提升記憶力、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搜索「左右腦」「腦測試」等關鍵詞,就會跳出許多關於大腦測試的小視頻,如看一個圖像,如果你看到的是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右腦型思維,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左腦型思維等;還有視頻博主稱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開卷知新)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
  • 揭開記憶之謎,人腦存在「特殊」的記憶區域嗎?
    這就是說,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學習過的知識經驗,卻會在某些特別的操作任務上表現出記憶效果。但是,內隱記憶的存在並不能證明沒有遺忘現象,而且內隱記憶的機制尚在探索之中,目前已成為心理學中學習與記憶研究的前沿領域。 人腦存在特殊的「記憶區」嗎?
  • 超恐怖的科學悖論:缸中之腦已經出現!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嗎?
    我們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現代生命科學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基於我們的大腦對我們感知到的信息作出的反應,然後我們有了意識,這些意識和反應的結果在時間的衝刷下形成了記憶。這裡問題就來了?我們能夠憑藉這些就確認並且區分這就是現實世界嗎?我們大腦的反饋機制會不會作出欺騙?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比人腦更出色!超低功耗可穿戴異質突觸來源:奇物論儘管受生物系統啟發的報告的神經形態計算設備的能量消耗已經低於傳統記憶,但它仍然大於生物突觸(每個尖峰≈10FJ)。於此,復旦大學孫清清和陳琳等人設計了基於MoS2的柔性異質突觸,其具有兩種調製模式,即電子模式和光激發模式。
  • 缸中之腦:是誰偷走了你的意識?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我們通過眼、耳、鼻、口等各種感官感受這個世界,現代科技更是通過各種高技術裝備來觀測這個世界,各種信息匯總在人腦,經過分析判斷最後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並在人腦中存儲,形成記憶。如果我們的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能不能像科幻電影裡面描述的那樣,對人腦中的認識和記憶像對待電腦中的文件一樣進行增加、修改、刪除?比如增加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之類的記憶,並使你信以為真。
  • 「全腦開發」,是科學還是忽悠?
    這則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視頻引發人們熱議。瀏覽網絡上相關信息,記者發現,「全腦開發」概念幾乎成為學生和家長間流行的神話。&nbsp&nbsp&nbsp&nbsp何謂「全腦開發」?「全腦開發」有無科學依據?當前的相關培訓市場是否到了監管的時候?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 秦朔對談陳天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支持腦科學研究
    如今的他,更多地關注公益和慈善事業,以及腦科學的研究和發展。資深媒體人秦朔近日出版了《秦朔訪問》一書,收錄他與當今中國一批頂尖商業領袖的一手採訪與對話,其中就有陳天橋的一篇。在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陳天橋在探索腦科學方面有些瘋狂的想法。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這一章。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 香港大學生研究「透明人腦」 冀治療腦退化症
    香港大學生研究「透明人腦」 冀治療腦退化症 2016-06-02 10:49:33他今年六月將再赴英倫,延續「透明人腦」下半場的研究工作。  黎曦明2012年參加首屆中學文憑試考試,以六科35分成績考入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喜歡腦幹研究的黎曦明說,上課之餘喜歡閱讀醫學、科學期刊。一次翻閱《自然》雜誌,看到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將老鼠腦部變成類似果凍狀的透明組織,於是在大學三年級在上解剖課後,向吳武田教授提出,希望加入團隊研究腦組織。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5月26日至27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腦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 十個關鍵詞透析「全腦開發」
    然而「全腦開發」概念真的科學嗎?「全腦開發」到底是開發些什麼?是否具有科學依據?科學的人腦開發應該是怎樣的?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中心主任陶沙,中科院心理所附屬北京中科青雲實驗學校副校長周德文兩位專家,圍繞十個關鍵詞,全面透析了有關全腦開發的相關問題。
  • 朱清時先生:禪定、心流與腦科學
    聖賢將其稱為「軛",即達到自然本質者。」其中 「軛」(yoked) 一詞的梵文原意,指牛馬拉車時套在脖子上的器具,它是瑜珈(yoga)的詞源。這段文字簡單描述的冥想狀態,具體特徵是無意念的內在寧靜狀態,進人這個狀態便達到了自身的「自然本質」,即其本質與宇宙的本相合而為一。
  • 歐盟人腦項目:有錢有大計劃,就能做出基礎科學突破性成果嗎?-虎嗅網
    關於進一步建立全腦模型的問題,馬克拉姆是這樣說的:「以目前和可預見未來的計算機技術而論,看來還不大可能仿真一個精確到細胞和突觸複雜性水平的哺乳動物腦。」問:你是否相信計算機真的能確切地仿真人腦?對於記者進一步的問題「一旦我們建立起人腦模型,我們是否就能體驗並重建人的心智?」他的回答是:這並非真的那麼複雜。為了使我能讀出你的思想,我需要能看到你的模式,並把它轉換成讀出……這就是神經編碼。由於我們正變得更善於對神經信息進行解碼,我想這將不會成為多大的問題。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目前面世的類腦晶片並不多,更不要說大規模的商業化了。美國為保持技術優勢,率先發起類腦計算晶片的相關研究工作,通過模仿人腦工作原理,使用神經元和突觸的方式替代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體系,使晶片能夠進行異步、並行、低速和分布式處理信息數據,並具備自主感知、識別和學習的能力。因此市面上第一款類腦晶片就來自於美國的IBM公司。
  • 人腦記憶上限在哪裡?
    根據現實研究,人腦的記憶容量顯然是有上限的。一個突觸約可存儲4.7比特的信息。整個人腦的硬碟容量約910TB。神經細胞通過軸突和樹突相互發生聯繫,傳遞信息,形成神經網絡,構成大腦記憶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突觸是記憶的物質儲存結構基礎,每個突觸可存儲約4.7比特信息,整個人腦約可儲存910TB信息(作為對比,2017年整個網際網路約有500萬TB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