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在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綜合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景德鎮瓷器的起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臺樓閣,下詔令要這裡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裡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
如果說,五代時期的青瓷和白瓷,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那麼唐末,五代之後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裡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形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
「取名」主人公
「景德鎮」名稱的由來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
談起它名字的由來,還要與我們的一位皇帝有關。在歷史上但凡哪個皇帝御駕親徵也好,微服私訪或者巡遊也好,只要是曾經皇上親筆賜名或者提名的地方,那就是祖上修來的福啊,經久不衰,不管賣什麼,總是會百年暢銷。乾隆皇帝就特別愛幹這個事。
當然今天的主人公並不是乾隆,而是宋真宗趙桓,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在他在位的二十五年裡,早期的作為比較有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感覺,比較得到認可。任人唯賢,不拘小格重用人才。
但是可能命中性格比較軟弱或者追求平和,在1004年與遼對抗中,雖然御駕親徵,但宋真宗最後還是籤訂了澶淵之盟。每年向遼進貢大量的金銀布匹來獲得大宋的一時安穩祥和。到了晚年,歷史上可考的就是宋真宗不再過問朝事,他開始廣建宮觀,熱衷於封禪之事,朝政都讓劉皇后控制。再數他做過的大放異彩的一件事,無疑就是景德鎮了。
名稱由來
由於景德鎮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皇帝因對這種瓷器表睞有加,而把自己的年號賜給該瓷器的原產地,從此新平鎮改名為景德鎮。「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裡就叫「景德鎮」,名稱沿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
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系》中說得很清楚。但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
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容齋隨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面,有日用瓷、化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