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之名來源於一位皇帝?自晉代開始制瓷,初時並不叫景德

2020-12-14 老王趣談歷史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玲瓏瓷
青花瓷

在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綜合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景德鎮瓷器的起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臺樓閣,下詔令要這裡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裡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

如果說,五代時期的青瓷和白瓷,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那麼唐末,五代之後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裡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形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

「取名」主人公

「景德鎮」名稱的由來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

談起它名字的由來,還要與我們的一位皇帝有關。在歷史上但凡哪個皇帝御駕親徵也好,微服私訪或者巡遊也好,只要是曾經皇上親筆賜名或者提名的地方,那就是祖上修來的福啊,經久不衰,不管賣什麼,總是會百年暢銷。乾隆皇帝就特別愛幹這個事。

當然今天的主人公並不是乾隆,而是宋真宗趙桓,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在他在位的二十五年裡,早期的作為比較有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感覺,比較得到認可。任人唯賢,不拘小格重用人才。

但是可能命中性格比較軟弱或者追求平和,在1004年與遼對抗中,雖然御駕親徵,但宋真宗最後還是籤訂了澶淵之盟。每年向遼進貢大量的金銀布匹來獲得大宋的一時安穩祥和。到了晚年,歷史上可考的就是宋真宗不再過問朝事,他開始廣建宮觀,熱衷於封禪之事,朝政都讓劉皇后控制。再數他做過的大放異彩的一件事,無疑就是景德鎮了。

名稱由來

由於景德鎮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皇帝因對這種瓷器表睞有加,而把自己的年號賜給該瓷器的原產地,從此新平鎮改名為景德鎮。「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裡就叫「景德鎮」,名稱沿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

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系》中說得很清楚。但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

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容齋隨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面,有日用瓷、化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

相關焦點

  • 遊景德鎮-了解千年歷史,探究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展歷程,對世界陶瓷有無可代替的影響。陶瓷英文名China來源於景德鎮的舊名「昌南」。據說十八世紀初,法國人首先用景德鎮附近的一個名叫"高嶺"的村莊(景德鎮東郊的高嶺村)的名稱命名中國瓷土,並轉譯為「Kaolin」。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引用,傳播開來,就成了一個國際的通用名詞-高嶺土。
  • 大國瓷都,承古匠心——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的歷史說起景德鎮的瓷器,還要從漢代說起,那時燒制的還是陶器,質粗而糙,只是日常用具。那時的景德鎮也不叫景德鎮,它的名字共經歷了三次變動。漢代之前這裡叫新平鎮,漢代之後改為昌南鎮,到了宋代才叫景德鎮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 景德鎮名字的由來:中國唯一用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
    中國有一座很有名的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瓷都---江西景德鎮市。這也是我國唯一用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  景德鎮的制瓷歷史有1700多年,中華譽為陶瓷之國,景德鎮歷稱陶瓷之都。景德鎮原名新平鎮,又因坐落在美麗的昌江之南而得名昌南鎮,當時隸屬饒洲浮梁縣。
  • 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揭秘
    明清兩朝是當地瓷業的黃金時期,朝廷在此正式設立官窯,匯集優秀瓷匠,壟斷優質的制瓷原料,燒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鎮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著大量的清宮瓷器檔案,歷經數載整理編纂,推出大型專題檔案彙編《清宮瓷器檔案全集》。透過這些皇宮秘檔,可從幾個側面了解到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背後的隱秘。
  • 景德鎮四大名瓷之——玲瓏瓷
    玲瓏瓷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與其他三大名瓷相比,其聲名要遜色得多。因現今的文獻資料和歷史遺蹟鮮有玲瓏瓷出現,研究不夠透徹,導致人們對其知之甚少。到明中期成化年間,景德鎮不僅能夠成批生產玲瓏瓷器,還把晶瑩剔透的玲瓏與青翠幽雅的青花結合組成圖案,燒造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玲瓏瓷器,成為景德鎮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而之後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稱之為青花玲瓏瓷。
  • 瓷都景德鎮
    提起瓷器,景德鎮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地方,相信沒有中國人會不知道,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豔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雖然這裡並不是陶瓷的發源地,但景德鎮制瓷卻以汲納百川的氣魄和集大成者的姿態,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深遠地影響了世界和人類文明。據史書記載:「新平治陶,始於漢世。」
  • 瓷器茶具發展歷史
    ;東漢,成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在浙江的上虞、寧波、慈谿、永嘉等地發現東漢瓷窯遺址;在華東、華中各省的東漢墓葬中出土了青瓷器;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360多年間,南方的青瓷生產突飛猛進;春秋戰國時有了碗、盤、缽、盂壺等;在中國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現「瓷」字,是在晉代呂忱《字林》一書中
  • 瓷器之國的代表——景德鎮
    二、瓷器的代表: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始於漢世,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三、景德鎮制瓷歷史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球,有&34;之稱。
  • 景德鎮瓷器——歷經千年窯火的煅燒,如浴火鳳凰般美麗
    朝廷開始命其為皇室製造御用的瓷器。由於瓷器底部落款是「景德年制」4個字,此地遂改名為景德鎮。這就是景德鎮地名的由來。到了元明兩朝,景德鎮持續迅速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勢,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制瓷中心。在當時,東南亞、非洲、阿拉伯和歐洲的王室貴族們都對景德鎮瓷器非常追捧,以擁有它作為高貴富有的象徵。而至今仍享有盛名的青花瓷,就是在這個時期製作出來的。它的青花著色力非常的強。
  • 越地梵音滌塵心——宋代景德鎮制瓷工藝
    北宋 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佛坐像 局部 北宋政權建立以後,社會恢復穩定,生產得以發展,制瓷業進入到一個繁榮時期,各地名窯百花齊放,此時
  • 瓷器文化知多少?認識China,從景德鎮開始
    作為瓷器之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記憶和民族符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以及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獨特智慧和文化,在世界各地瓷器甚至到了中國的代名詞,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遠播世界各國,深刻影響著各國陶瓷器。
  • 景德鎮567絕版官窯瓷——文物瓷中的新貴,拍賣行的熱點瓷。
    景德鎮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在宋代御賜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曆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非常繁榮。
  • 揭開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背後的隱秘
    明清兩朝是當地瓷業的黃金時期,朝廷在此正式設立官窯,匯集優秀瓷匠,壟斷優質的制瓷原料,燒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鎮從此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著大量的清宮瓷器檔案,透過這些皇宮秘檔,可從幾個側面了解到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背後的隱秘。
  • 北宋錢幣景德元寶的「景德」年號居然真的是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導語:「景德」是宋真宗趙恆的年號,歷時1004-1007共四年,景德元寶便是景德年間鑄,同時,以瓷器聞名的景德鎮也是以這個年號命名的。01 景德元寶作為一名錢幣愛好者,我們還是要先來簡述一下景德元寶。
  • 中國瓷器及制瓷技術在歐洲的流傳
    15世紀以前,雖然日本、朝鮮乃至波斯、阿拉伯等地區也都出現了中國瓷器的仿製品,但其質量和規模遠無法與中國瓷器相抗衡。當瓷器的傳播網絡已經覆蓋了大部分亞洲地區和部分東非區域之時,中國瓷器在歐洲還極為罕見。從16世紀起,這一切開始發生變化。    1499年9月,首航印度的達伽馬返回裡斯本,將一打從印度帶回的中國瓷器進獻給了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
  • 江西景德鎮手工制瓷傳承匠人朱筱平:堅守成就國瓷器質
    隨著第三屆中國質量獎揭曉,一位來自江西景德鎮手工制瓷傳承匠人,帶領他的豐瑤胭脂紅扒花班組站上領獎臺,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這位匠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胭脂紅釉料配製」代表性傳承人、豐瑤品牌掌門朱筱平。
  • 景德鎮制瓷不得知的行規,制瓷行語知多少(瓷器好看規矩甚多)
    兩件半塊渣餅拼對時,線條吻合,字句相同,即算對上了合同,船戶才發貨。茭草 茭草,即現今的包裝。過去,為了便於瓷器遠途運輸,景德鎮茭草工用稻草卷緊瓷器(俗稱「卷龍」),再用筆篾組成網絡狀,(俗稱「打絡」),起加固瓷件的作用。當時茭草工人很多,故設有「茭草行」。
  • 匠心之美——景德鎮四大名瓷
    景德鎮匠人景德鎮原名新平鎮,據史書記載:「新平治陶,始於漢世」,其燒制陶瓷至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於戰爭頻繁,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至北宋南遷,政治、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制瓷技藝始向景德鎮集中。
  • 【古窯講堂】周榮林:元代景德鎮燒造的典型瓷器——元代青白瓷
    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陶瓷文化知識經典旅遊景區,景德鎮古窯精心策劃、特邀國內相關行業頂級專家,為您打開文化知識寶庫! 傳承中華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鎮,向世界講述中國陶瓷文化的神奇與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古窯講堂,現在開講!
  • 中國北方的瓷器小鎮,風頭曾蓋過景德鎮,如今藏在深山少有人知
    ,溫潤如玉,深受皇室喜愛,皇帝便乾脆把自己的年號「景德」賜給了這個小鎮。「景德」作為年號僅僅存在了4年,但作為鎮名卻興盛了千餘年,時至今日,景德鎮三個字已幾乎成為瓷器的代稱。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令人疑惑的是,名滿天下的景德鎮瓷器並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