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群,對於「死」的稱謂也是各有千秋

2020-12-18 我是小金書

「死」這個字從古至今,從上至下,一直為人們所避諱,而不願觸及的。對於「死」,古代人是十分忌諱,為了避諱「死」字,不同的階級和身份有著不同的稱謂。

中國古代稱皇帝、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之死為「崩」,也稱為「駕崩」,在《漢書·高帝紀》中就有提到;「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皇帝象徵著權力,位居萬人之上,受萬民擁戴,他的存在是一直支柱,皇帝死了,猶如山崩,故以「崩」代表著皇帝之死。

皇帝之死,稱為「崩」

古代的諸侯、爵位者的大官或者皇帝的高級嬪妃及皇子公主之死,即可為「薨」,在《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就有提到,「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大夫之死,其統稱為「卒」;而士之死則為「不祿」,也就是不再享有俸祿;而一般庶人,平明百姓也就直接稱作是「死」;未成年而死則成為「殤」,如「幼子早殤」,徵戰沙場,為國捐軀也可稱作「殤」,如「舍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還有一些橫死,非正常死亡的,也可稱作「殤」。

諸侯,高等級嬪妃之死,稱為「薨」

除了這些不同階級的諱稱不同,還有一些不同人群對「死」的稱謂也是不同的。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有兩千多年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即為「覺者」之意,佛教重視人的心靈世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法,以求尋找真理,達到超越生死和苦難的境界,最終得到解脫。而僧尼之死責備稱為「圓寂」,梵語的音譯為「般涅槃」或「涅槃」,為功德圓滿、諸惡寂滅,達到了佛家修行的理想目的。而一些得道高僧在圓寂會出現「虹化」,即肉身化作一道彩虹並留下舍利子而去,「圓寂」有著僧人死後升天之意。

「圓寂」則為高僧死後升天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以「道」為最高信仰,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想根據,有祖天師張道陵正是創立而成,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而修道士之死稱為「羽化」或者「登仙」,在古代修道士修煉到極致,便會跳出生死輪迴,直接飛升成仙。

修道士修煉到極致,則為「羽化」

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對於「死」的諱稱,也是各有千秋!

相關焦點

  • 在古代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稱謂!
    在我國古代時期對於年齡是有著很多種說法的,並且對於不同的年齡段也都有著不同的稱謂,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稱謂吧!0歲,有四種稱謂:初度,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謂始生之年時;赤子,剛出生的嬰兒膚色為赤色,所以有這麼一種說法;襁褓,嬰兒小時候都是在襁褓之中,指未滿周歲的孩子;湯餅之會,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辦宴會。2歲時期被稱為孩提,是指幼兒時期。出自《孟子》: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8歲被稱為總角。
  • 古代女子對於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稱謂,而現代卻很簡單?
    在中國的古代對於稱謂這種東西有著某種執著的追求,比如說三國時但凡有名有姓之人總是會說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這麼簡單的一個稱謂瞬間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女子的在不同年齡層次的稱謂。
  • 在古代,關於「爸爸」還有哪些不同稱謂
    現在大家都管父親叫爸爸,地方不同,叫法也不同,比如北京人叫「老爺子」,陝西人叫「大」,河南山東一帶叫「爹」,四川重慶一些地方及周邊地區稱父親為老漢(兒)。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稱呼父親的呢?先卿(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另外口語中,以「阿」開頭的父親稱呼,有阿父、阿公、阿伯、阿耶、阿翁、阿爹。舅曾是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現在某些地方,還有以相、管稱呼父親的。據史料記載,「爸爸」一詞最早起源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的《廣雅》中《釋親》篇已有云:「爸,父也。」可見,爸也是古代對父親的一種稱呼。
  • 盤點古代對於父母的稱謂問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的有人的地方也有稱謂。社會生活形成了人們之間各種關係,為了表達這些關係,稱謂出現了。但由於人們在社會之中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所以稱謂的種類非常繁多,也非常複雜。稱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由血緣和婚姻關係形成的親屬稱謂;二,由政治和社會形成的階級等級和官職的稱謂。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簡單的說一下古時有關父母的稱謂。父母總稱:嚴君、膝下、親戚、尊老。
  •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時間:2020-11-30 12:22   來源:八寶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 我國古代對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60歲是花甲,70古稀,
  • 古代男女的不同年齡段稱呼,80歲的稱謂很多人念都不會念
    如今若是詢問起誰的年齡,單憑几個阿拉伯數字,便能夠清晰的表達,而在古代,光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稱謂便有著十幾個,更何況男女的年齡稱謂都不盡相同,而在古代這些都是一些很平常基本的知識,就連普通老百姓也能張口就來,畢竟若是連這些都不知道,那還怎麼好意思出門與人家交談。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稱謂,三十歲的90後美女看完表示淚崩了
    那麼在古代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人們又是怎樣稱呼的呢? 剛出生:初度 出生3天:湯餅之期 (按以前的風俗,小孩出生滿三天,家裡會設「湯餅筵」來招待親朋好友。)
  • 崩、薨、卒、終、夭、殤、喪,這些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中國古代對死亡的稱呼有哪些,各代表什麼意思?對於天地萬物來說,最不能避免的的就是死亡,而人類是萬物之靈,對於死亡研究頗深。特別是中國漢字的博大,也及對各種事物的命名,更是強大到無以復加。再說一個跟我們現實相關的例子;親戚的稱謂,爸爸的哥哥叫大爺或大伯,爸爸的弟弟叫才叫叔叔。再如老表,分為姑老表、舅老表、姨老表。而外國人都是一個統稱。特別現在年青的國人都很難搞清楚了,也跟外國學統稱:叔叔、阿姨。那中國對於死亡的稱謂有哪些呢?據我查詢有一百多種稱謂。
  • 不同型號雪茄的常用稱謂
    雪茄通用名表格 我們抽雪茄經常能聽到羅布圖、邱吉爾、皇冠等等,這些都是雪茄的型號稱謂這種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是雪茄的通用名,也就是不同型號雪茄的日常稱謂。
  • 中國古代對於皇帝的稱謂
    「皇帝」這一稱謂,在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時代相沿不變,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皇帝還有特定的稱謂。   天子:「天子」一詞的出現,早於皇帝制度的產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稱天子。皇帝制度產生後,皇帝也稱天子,但為他稱。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朕:「朕」是皇帝的自稱。
  • 崇尚清談的魏晉時期,不同關係之間的稱謂,是如何設定的?
    不僅在日常交往中遵循著這個原則,在日常稱謂上也是如此,古人更是將這兩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稱謂上發揮的淋漓盡致。至於這兩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將比自己年長的擺在前面,敬稱以待;在對待處自己以外的人時,要先將他們的稱呼擺放在較高的位置,有時候不僅對長輩,對平輩,就連對晚輩時,尊人抑已的原則都會被得到貫徹。
  • 中國古代女子的稱謂
    在中國的古代,對於很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稱謂,比如色彩,比如髮飾,比如年齡。這些或許就是中國風的靈魂所在,讓原本普通的事物變的美好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古代對女子的年齡有哪些稱謂。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年齡段哦。代表女孩已長成人,可以出嫁啦!笄: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則是插上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 古代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稱謂,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
    現代社會通常把人的一生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可你知道在古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稱謂詞語,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由這麼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喲。(一)襁褓 [qiǎng bǎo]在古代,泛指一歲以下的幼童,現在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褓」指的是包裹嬰兒的被子。
  • 父親節,盤點一下古代對父親的稱謂,這些稱呼你都用過哪些呢?
    其根本原因在於男女雙方根本力量的差距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分工,而女性則需要繼續承擔生活中的大部分。在今天這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並沒有什麼階級觀念之分,但是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父親依舊是承擔家庭生存的責任,但是他們大多是較為沉默寡言的,很少表達自己的情感,正如我們「父愛如山」的比擬一樣,父親是堅毅勇敢的象徵,他們為我們背負了太多,而我們對於父親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只是表達較少,趁此機會可以向他們表達一些自己對父親的愛。
  • 古代人和現代人,對於美女的「審美觀」,有什麼不同?
    男女之間的審美,大概跑不了兩點:第一是性驅動,在這種前提下健康就是美;第二是文化驅動,文化的影響下審美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古代人和現代人,對於美女的「審美觀」,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很顯然的是屬於文化範圍。
  • 日語:不同人群使用的「不用謝」,也是有講究的
    昨天說了日本不同地區的幾種「ありがと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怎麼更地道的說「不用謝」。和中國不同,日本在使用敬語的時候非常嚴格,不同的受眾人群,使用的詞句、語氣都要求不一樣。此致,我對日本人不同場合、不同受眾人群的語氣語言態度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除了語氣語調以外,用詞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和上級對話的時候,【謝謝】一詞的「ありがとう」就必須加上敬語「ございます」。比如和朋友,熟悉的平級,你老用敬語又十分見外。
  • 歷史觀點不同,同樣的事情,解釋不同
    第二種:階級史觀這種史觀認為人類最早是集體主義,平均主義的。但是到了後來隨著生產力提高。私有制發展了起來。該史觀認為從此之後的歷史都是擁有生產資料的人,也就是剝削階級的人對於沒有生產資料的人,也就是被剝削階級的。更通俗的說,富人永遠是通過剝削窮人變富的。
  • 古代稱謂禮儀丨古人「名」和「字」有何講究?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是人與人之間用來區別的稱謂。如今的中國人,名字大都簡單,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而來,代表著血緣關係,而「名」往往凝聚著長輩的殷切希望。然而在中國古代,「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古代的「名」,相當於現在我們常說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對於理想國的不同認知
    兩人也是師生關係,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柏拉圖研究深奧的哲學理念,亞里斯多德在理念論方面也頗有成就。是什麼構成了世界?柏拉圖提出了元素組成世界觀點,亞里斯多德則在四元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4;,真理是需要不斷追求,不斷完善的。
  • 不同人群如何選茶?
    喝茶是一件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的事情,很多人都有喝茶的習慣,但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喝什麼樣的茶,也是很有講究的,如果選對了適合自己的茶,那將會我們的身體大有裨益。不同的人群如何選茶?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請看小編為您支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