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這個字從古至今,從上至下,一直為人們所避諱,而不願觸及的。對於「死」,古代人是十分忌諱,為了避諱「死」字,不同的階級和身份有著不同的稱謂。
中國古代稱皇帝、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之死為「崩」,也稱為「駕崩」,在《漢書·高帝紀》中就有提到;「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皇帝象徵著權力,位居萬人之上,受萬民擁戴,他的存在是一直支柱,皇帝死了,猶如山崩,故以「崩」代表著皇帝之死。
古代的諸侯、爵位者的大官或者皇帝的高級嬪妃及皇子公主之死,即可為「薨」,在《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就有提到,「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大夫之死,其統稱為「卒」;而士之死則為「不祿」,也就是不再享有俸祿;而一般庶人,平明百姓也就直接稱作是「死」;未成年而死則成為「殤」,如「幼子早殤」,徵戰沙場,為國捐軀也可稱作「殤」,如「舍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還有一些橫死,非正常死亡的,也可稱作「殤」。
除了這些不同階級的諱稱不同,還有一些不同人群對「死」的稱謂也是不同的。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有兩千多年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即為「覺者」之意,佛教重視人的心靈世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法,以求尋找真理,達到超越生死和苦難的境界,最終得到解脫。而僧尼之死責備稱為「圓寂」,梵語的音譯為「般涅槃」或「涅槃」,為功德圓滿、諸惡寂滅,達到了佛家修行的理想目的。而一些得道高僧在圓寂會出現「虹化」,即肉身化作一道彩虹並留下舍利子而去,「圓寂」有著僧人死後升天之意。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以「道」為最高信仰,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想根據,有祖天師張道陵正是創立而成,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而修道士之死稱為「羽化」或者「登仙」,在古代修道士修煉到極致,便會跳出生死輪迴,直接飛升成仙。
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對於「死」的諱稱,也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