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白虎圖騰
虎圖騰
虎的崇拜源自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虎一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無適度、威嚴的象徵。據考證,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現,但在我國西南地區最為流行。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獸面和殷商青銅器上的獸面都與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國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虎是其祖先。漢代人把虎看作是百獸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變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鎮西之獸。 自漢代以後虎一直成為勞動人民喜愛的保護神,而沒有成為帝王的象徵,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觀念。
四相-白虎
神格箱證:
虎是百獸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在戰爭的虎烙印,則代表對徵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等。
長沙南陀大塘遺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現人面虎頭的「長獠牙人面紋」;65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殼堆塑的虎形象,與龍相對,虎居左為尊。中國文化向來龍虎並稱,《周易.乾卦》以龍虎比喻乾坤、天地,龍飛在天、虎行於地。龍虎星象視為守護星神,《史記》載劉邦「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濮陽西水坡墓葬的蚌殼龍虎
人們認為虎是孩子的保護神。新生兒用虎骨水洗身以祛除疾病。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陝西,外甥滿月舅舅送黃布虎,進門時折斷虎尾寓意丟掉坎坷。山西,外甥生日舅舅送虎枕,也能當玩具。端午節還盛行把布老虎給孩子當玩具,布老虎需突出老虎的勇猛。東北鄂倫春族,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驅鬼闢邪。
「畫虎於門」,以虎為門神來鎮宅,自漢代就盛行,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舊時華北流行在正廳懸掛年畫《鎮宅神虎圖》,上雲「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
虎頭帽虎頭鞋
象人鬥虎起源於漢代,由人扮演的虎與人相鬥,唐以後被舞獅取代。客家地區依然保留由鬥虎演變的舞虎習俗。臺灣在廟宇慶典或媽祖誕辰時也有舞虎。「虎鬥牛」是東營的民間舞蹈,主要情節分「餓虎尋食」、「虎猴相戲」、「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表現老虎兇猛和耕牛的沉穩勇敢,至今仍紅火。
虎食人卣【商.青銅器】
相關成語:
虎背熊腰
虎口拔牙
虎視眈眈
調虎離山
放虎歸山
畫虎不成反類犬
十二生肖——虎首
帶您穿越時空隧道進行一次尋根之旅,
展開一幅五千年長卷讓您盡享文化大餐!
www.qituteng.com
更多姓氏圖騰文化、齊文化內容,盡在齊圖騰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