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草書橫向用力,左右揮灑帶有行書結構,與現代創作方式有關。胡秋萍女士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草書能家,她的草書磨練深師法帖,對歷代名家的草書作品都進行了比較深刻的臨摹參悟,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或者是章法結構,都有取法為上,修法亦為上乘的結果。所以觀賞她的草書作品就會發現不但具有張旭草書古詩四帖的妙於肥,也有懷草草書鐵畫銀鉤一般的妙於瘦,還有王鐸草書的不拘一格,我書抒我情。
當然,一位書法家的草書創作不能一味地屈服於前人的草書面前做書奴,還要有獨立面目的新風格,如果只能照帖寫帖,寫來寫去無非是匠氣而已,只有融會貫通自立面目才是草書的創新,用筆天也的新自由主義。胡秋萍的草書臨帖不但能臨得進去,創作草書也能打得出來,所以她的草書創作在當代書壇就顯得獨樹一幟,有自我草書的新格局。她的草書特別重視線條的表現力,線條可以說是粗細相接,上下相迎,高低相較,虛實相生,有枯筆渴墨,也有鴻飛獸駭,把筆墨的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但是我們觀賞胡秋萍的草書作品的時候,會在結構上發現有一個獨特的特點,也就是她的草書結構,取左右方向用力,不是上下拉長的這種舊有的草書形態結構。那麼我們就奇怪,為什麼胡秋萍的草書會在左右兩個方向上顯得如楚漢相攻戰呢?
這個問題與現代草書的創作形式密切相關。我們考察一下古代人寫草書的基本狀態,她們一般都是把紙掛在牆上(或者直接在牆上寫)然後自上而下而書寫,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創作形態中寫下的草書,就如流水瀑布從天而降,必然有上下拉長的視覺感覺。所以我沒古代人的草書作品,從結構上來說,筆勢與字體都是拉長的,是縱向用力的結果,而不是做右相攻戰的形態結構。
反觀現代創作草書,都是把紙平鋪在桌面上,就不會再有由上而下的書寫放縱,不會再有字勢的拉長空間條件,這時候比鋒也人出八面,但是主要的力量方向更容易表現在左右兩個方向上的揮灑,而不利於上下兩個方向上的張力的表達,也正是因為現代草書是擺在桌面上進行書寫的,所以在結構上必然要出現上下兩個方向的收縮,在左右兩個方向的用筆力度要加大的必然,手腕執筆運動,與創作空間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胡秋萍草書的書寫就會帶有行書的結構特點,因為行書的古代的創作方式和現代草書的創作方式是類似的。
因為胡秋萍創作草書是平放紙面而寫的,所以從視覺欣賞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把這樣的草書平放起來看,就會覺得更舒服,如果把這種草書掛起來看,就會感覺有壓扁的異樣感,字勢拉的不是很長,扁扁的不開縱,缺少書法草書書法那種流雲落瀑氣勢,這並不是胡秋萍草書創作的弊端,而是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用錯了視角而造成觀賞結果。平鋪的紙面上寫成的現代草書,要看出它的要妙,最好的方法就是仍舊把這樣的草書平鋪在桌面上,用創作時的視角去平著看,而不是掛起來看。當我們的觀賞視角和她的創作狀態形成統一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胡秋萍的草書也是寫的落花飛雪何茫茫飄風驟雨驚颯颯,在用筆的氣勢與氣度上,不輸前人。
當然,除了看胡秋萍的草書,我們要平鋪起來看之外,看當代許多草書名家的作品,我們也最好要用這種視角去看,畢竟當代書法的材料和創作空間都與古代產生了非常大的區別,古代人立起來寫草書,現代人是平鋪起來寫草書,我們了解了這個創作規律之後,就可以在欣賞草書的時候,擁有一個正確的觀賞視角。胡秋萍草書橫向用力,左右揮灑帶有行書結構,與現代創作方式有關,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知道愛好書法觀賞的朋友們,如何看胡秋萍女士的草書?敬請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