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10日南通訊(記者 曹敏 通訊員 石唯)12月9日,在南通崇川區陳橋街道的「南通艾藍染色技藝保護基地」,記者現場觀摩了艾藍染色技藝,領略了「中國藍」的獨特魅力。
「南通是世界藍草名品——蓼藍的源產地和歷史主產區,當地的種藍制靛曾被列為明清兩朝土貢特產,南通素有『藍染之鄉』的美譽。」艾藍種植及染色專家、基地創始人姜平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南通民間種藍制靛染色技藝斷失已達半個多世紀。十餘年前,在當時的南通市港閘區陳橋街道,發現了最後一處未被歷史完全湮沒的「粉藍布」祖傳村莊,追訪到少數年近百歲的藍染老藝人,這為當地搶救、復活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瑰寶提供了可能和機遇。
「南通艾藍染色技藝保護基地」創立於2016年,2019年基地已擴大藍草種植面積達70畝,篩選培育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質藍草3大類計6個優良品種,掌握了「種藍制靛」與「小缸青」藍染的基本技藝,正在當地老藝人的指導下恢復傳統「粉藍布」染色技藝這一傑出的民間工藝絕活。也因此「艾藍染藝項目」 2017年成功入選當地市級非遺公示名錄,藍染作品首次亮相2017第二屆南通文創設計大展並一舉奪魁榮獲金獎。2018年中央電視臺一套「家有傳家寶」欄目《藍靛花布美人間》,採訪並播放「艾藍染藝」基地的藍草種植和田間染色畫面。今年7月,艾藍染色技藝基地獲「南通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稱號。目前,基地傳承研習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後續還將開展國家級非遺和申請國家地理標識。
除了艾藍染藝是陳橋街道的文化IP,運河文化也是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當地的集成村十八裡河口自古為長江口岸水路交通要津,歷史上發揮著淮鹽外輸的水上樞紐功能。在河口,唐東海徐夫人墓誌的出土揭開了南通千年建城之謎,將南通建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又向前推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十八裡河口已成為通揚運河境域唯一保留千年運河風貌的古運鹽河口岸,被納入南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予以保護和利用,通揚運河博物館建設也將加快推進。
一個街道的發展,經濟建設是基礎硬實力,文化建設是關鍵軟實力。「未來具有地標性文化特徵的通揚運河博物館、鹽文化體驗館,南通藍印花布等具有南通非遺文化的產業園,籌拍《十八裡河口》影視作品等,進一步挖掘弘揚傳統文化,為高質量建設『花園陳橋』而努力。」陳橋街道黨工委書記顧紅菊還告訴記者,即將啟動的南通非遺產業園,藍印花布將作為領銜項目,而陳橋蓼蘭種植基地和艾藍染色技藝館,將與南通藍印花布館的產業化緊密結合,促進南通藍印花布更加生態綠色優質,能更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