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秉承曾經在此兼任校長六年之久的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促成高層次人才回國來閩建功立業,推動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大學建設,2018年年末,由閩江學院主辦,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協辦的首屆「閩都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如期舉辦。來自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研究機構的30位優秀青年學者相聚閩江之濱、旗山之麓,共商學科發展、共話事業藍圖。
論壇開幕式結束後,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王世新對閩江學院校長王宗華進行了採訪,就高等教育,海外引才,人才評價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以下為訪談實錄:
王世新:今年是閩江學院建校六十周年,從1958年到2018年,從閩江之畔到旗山之麓,閩院可以說歷經滄桑,但其發展也驚豔了時光,如果請您為閩江學院做一個簡介,您會如何來描述。
王宗華:1958年,福州師範專科學校順應國家教育事業需要草創而起;1984年,閩江職業大學沐浴改革開放春風應運而生;2001年,福州工藝美術學校併入閩江職業大學;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福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閩江職業大學合併組建閩江學院,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由愛國華僑蔡繼琨先生創辦的福建音樂學院併入閩江學院。至此,學校順利完成了合併融合,邁入新的發展階段。60年滄桑砥礪,我擔任閩江學院校長雖然只有兩年時間,卻深刻的感受到閩江學院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辦學傳統。我作為這種優秀文化底蘊的一位傳承者,感覺到身上的擔子很重,但信心很足。
王世新:在您的印象中,學校這些年來變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
王宗華:近兩年,閩江學院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從習總書記對我們的厚愛到省市領導的關心以及社會各界對閩江學院的認可度,都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對我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閩江學院已經入選福建省「雙一流」建設規劃,奠定了閩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們立足特色,立足當地,順勢而為,主動融入新福建、新福州建設,業已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校,躋身省重點建設高校和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入選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較為齊全、辦學水平較高、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應用型本科大學。
近年來,閩江學院還在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籌建和成立了鳳凰數字媒體學院、百度大數據、致道國際漆藝等產業學院,有助於建立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乃至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逐步讓閩江學院實現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於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社會、行業需要的人才。
王世新:我聽到不少閩院的教職員工都提到「閩江大學夢」,能不能談一下它的內涵是什麼?
王宗華:「閩江大學夢」指的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即到2020年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基本達到更名大學條件,為閩江學院更名為大學實現「閩江大學夢」奠定堅實基礎。實際上,更名不是根本目的,主要是希望通過升格更名過程中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閩江大學夢」根本目的是培養高水平的人才及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更重要的是,「閩江大學夢」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是閩院廣大教職員工將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大學的心理預期和熱切盼望,這將成為我們在中國「雙一流」建設浪潮中,站在建校60周年的歷史新起點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不竭動力。
王世新:說到中國夢,我們就必須要說到提出「中國夢」的習近平總書記,他曾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達6年之久,親自謀劃推動了學校的建設發展,您能為我們總結一下習總書記為我們留下了哪些彌足珍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嗎?
王宗華:最讓我感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那時親力親為的風範,習總書記當時任福州市委書記,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當時他就提出來「不做掛名的校長」,在他擔任校長6年期間,為學校解決建樓,辦學等實實在在的問題,甚至還和師生同吃年夜飯,這些細節都充分說明了他時時刻刻掛念著我們的師生。
更重要的是習總書記擔任6年校長期間,為學校凝練了很好的辦學理念,他明確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求」的辦學理念,親自倡導了「立足福州、面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超前的指出了大學的發展不能僅僅求大求全,更要注重內涵發展的教育質量和特色,這些歷久彌新的理念為閩江學院的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並在實踐中引領了閩江學院的跨越式發展。
王世新:那麼習總書記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求」的辦學理念,並親自倡導了「立足福州、面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對於我們這所快速成長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有哪些重要啟示?
王宗華:閩江學院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8大門類59個專業,提升學校水平要抓住特色專業,專業水平高,適應社會需求,我們秉承習總書記任職校長期間的辦學精神和理念,主動融入新福建、新福州建設,率先實施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探索了以陳發樹先生捐資7億元創立新華都商學院為典範的公辦民助捐資辦學體制;籌建了鳳凰數字媒體、百度大數據、致道國際漆藝等產業學院,探討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海洋學院和海洋研究院主動服務福州經濟建設;開設福建省首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際合作辦學機構——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不斷完善開放辦學格局。在工商管理、閩都文化傳承、漆藝傳統藝術、紡織工程與服裝藝術、電子信息等領域形成辦學特色。
王世新:也就是說,現在不論學科還是專業發展都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有重點的進行投入和培養,這和現在「雙一流」建設倡導的方向是一致的,「雙一流」的基礎就是學科,您覺得我們哪些學科最有希望往國家「一流學科」的方向發展?
王宗華:首先遴選工商管理學科。非常感謝陳發樹先生創立的發樹基金會為我們的工商管理學科建設捐贈了七個憶,搭建了非常好的平臺,目標就是要建成一流的商學院。我們聘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榮譽院長,從臺灣聘請了院長,向全球聘請高端人才,致力於為福建、福州的現代服務業做貢獻。
第二打造海洋學科。福建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典型的海洋大省,GDP海洋產出所佔比重將近四分之一,海洋人才特別緊缺,目前省內除廈大外,福建其他高校缺少系統的海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所以我們要著力打造海洋學科,服務福建發展大局。
王世新:日前,繼科技部聯合其他部委清理「四唯」之後,教育部又發布了清理高校「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五唯專項行動的通知,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宗華:國家需要人才,何為人才,如何評價至關重要。當下更多的是通過文章、成果來評價,實際上可以通過內行評內行,國際同行評價,國內同行評價,一評就都清楚了,總結來說,最好的評價的方式就是交給一批公正公平的專家團隊,也希望整個社會創造一個好的氛圍,讓每個人才、學者在良好的競爭氛圍下成長,通過社會服務貢獻度以及生產力轉化來評判人才價值。
王世新:人才評價標準至關重要,那麼閩江學院未來在引進人才,特別是海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有什麼樣的規劃。
王宗華:我們對於人才,任何時候大門都是敞開的,現在通過論壇形式集中來了一批人才,但其實每天都在接待,每天都在回覆郵件或者通過視頻進行交流,對於閩江學院來說,人才是最可寶貴的戰略資源,所以我們會傾力打造人才引進平臺。
實際上,我們學校為人才創造的條件是非常好的,在省內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具備可比性,比如,對於入選國家「四青」的人才我們給予百萬的年薪,安家或者購房補貼230萬元,科研啟動費理工科最高2000萬元、人文社科最高300萬元;入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年薪70萬元、安家或購房補貼150萬元,科研啟動費理工科300萬元,人文社科50萬元;科研成果突出的應屆畢業生,年薪最高可達40萬元,安家或者購房補貼100萬元,科研啟動費80萬元……人才在享受學校各項優惠待遇的基礎上,還將疊加享受國家、省、市提供的各項獎勵,享受省市待遇「雙保險」,給予人才利益最大化。
但即便這樣,我們仍然感覺人才不夠「幸福」,因為現在有很多瑣事佔用了科研時間,為此我們允許每位高端人才都可以聘用自己的研究助理、工作秘書專門協助解決這些瑣事,以便人才能夠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王世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舉行的院士大會上提出,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在這方面閩江學院還是做得很好的。之前我們已經交流了學科發展,引才等內容,那麼我們再談一下人才培養,教育部提出建設「一流本科」,打造金課,在強調一流本科的過程中,您認為閩江學院將如何協調學者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
王宗華:本科教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不同於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大學教育不只是簡單的上好一堂課、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創建一個學習平臺,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大學的學習也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研究式的學習。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為此大學老師自己先要學習和了解創新的方法和途徑,所以我們要求教師隊伍圍繞學科進行創新性的研究。
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個學者的研究和教學的比例問題其實不難協調了,主要看學者的定位,大學的功能定位要求每個教授一定要開展科學研究,同時擔負起人才培養的責任,二者沒有矛盾,但是不同的階段可以有所側重,比如說我們年輕的學者要花更多的時間做研究,在最容易創新的年齡段爭取有成績,出成果,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50歲以後的教授更多時間花在學生培養交流、授課解惑上。從管理學校的角度看,今後我們也會慢慢淡化硬性課時工作量等。
王世新:您對本次青年論壇有什麼樣的評價,藉此機會,您也代表閩江學院面對活躍在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平臺上的數萬海外學者說點什麼吧。
王宗華:我覺得非常好,論壇效果超出我的意料,來的都是高端人才,很多來自各知名大學,說明只要能夠用好政策,我相信我們能引進很好的人才。第二感覺到這批人才年輕有為,我非常羨慕他們,應該說時代造就人才,希望他們抓住這麼好的機遇,參與新時代建設。
各位海外學者,非常高興借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這個平臺向大家致以新年的問候,希望大家在外面學術有成。當前中國高速發展,對人才高度重視,希望大家抓住機遇,早日回國參加祖國新時代的建設,我相信祖國會給大家提供非常好的平臺,讓更多的青年才俊為中國的建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