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教材沒面市,朋友圈先炸鍋!主編說,繪本不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
一、主編說了什麼?
孩子如果從小愛上繪本,就很難愛上帶文字的書,進而對閱讀長文章有恐懼感?
近日,微信朋友圈不少老師和家長轉發了部編本新教材主編陳先雲老師在某次教材培訓會上的講話中,其中上面的這段話,引起了廣泛爭議——
網上流傳的講話是今年暑期的一次教師培訓會上參會老師的記錄版本。
陳先雲主編有數處提到關於繪本的問題:
對於低年級我是不贊成讀繪本的,我曾在多種場合都表示低年級的學生讀繪本是在浪費時間和時機,所以我沒有讓繪本進入我們的部編教材。 |
如果孩子愛上了繪本以後就很難愛上帶文字的書,特別是到了中年級以後有些長文達三千多字,學生就更有恐懼感了,而長文章正是我們這套教材的一大特點之一。 |
可能以上記錄不是完全準確,但主編對小學生讀繪本顯然是持否定態度。
二、為什麼會產生爭議?
爭議應該不是繪本是否要編入教材的問題,而是小學生讀繪本是否值得提倡的問題。
現實情況是:
1、很多專家都是提倡小學生讀繪本的。正如陳先雲主編自己說,他的觀點和著名作家曹文軒不一樣,曹文軒是提倡小學生讀兒童文學,他特別提倡讀繪本。
2、很多家長熱心於繪本閱讀。其中不僅有幼兒園家長,也有小學生甚至中學生家長,他們傾心於帶領孩子閱讀繪本,家長本人也從中獲益很多。社會上的很多繪本館也在大力推廣閱讀繪本,其中有公益性也有贏利性的。
3、很多教師把繪本閱讀引進課堂。狹義意義上的繪本,直接編進小學語文教材並不現實,但是,很多教師還是在指導孩子閱讀繪本方面作了大膽嘗試與探索,其中不少名師如竇桂梅、張祖慶、何捷、嶽乃紅等執教的優秀課例得到廣泛讚譽。
如今,陳先雲主編(同時兼任全國小語會理事長),一傢伙將繪本閱讀的作用給否定了。
更令人糾結的是,陳主編在講話的前面還專門介紹了新教材出來的"背景":那得是要部長、延~東副總~理、雲~山常~委審定的,甚至還要上報習大~大~的。
下面聽講的老師們在為領導們如此重視教材編寫而感到欣慰之餘,不禁也打了寒噤:如果對陳主編觀點有異議,會不會有「犯上」之嫌?
三、家長、教師、編輯觀點。
以下觀點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創意寫作吧」。
觀點1【杭州教師張雯盈】
1、我不認為低年級學生讀繪本是在「浪費時間和時機」。提出此觀點的人,應該繪本的功能和作用是相當不了解的。繪本不能同於連環畫,繪本是文字與圖畫有機的結合體。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曾這樣描述繪本:「繪本,是適合0~100歲閱讀的書。」不同年齡的人,在閱讀繪本中,因閱歷、思考方式、成長路徑的不同,都會生成只屬於自己的唯一的感觸。走進繪本,你會發現它是個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同時也是個絢麗多彩的美術館。它會以最簡短、最溫和、最美麗的方式寄予你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智慧和能量。回到題目中來,我們在實際開展讀書會過程中,發現繪本還是最受孩子歡迎的。低年級孩子讀繪本,應該與低幼童讀書方式有所區別。低年級孩子讀繪本應該在閱讀的基礎上,注重思維的拓展和延伸。如改編成小話劇(《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繪本續寫(《小豬變形記》),同類型繪本的群文閱讀。只要教育者有心,一本看似簡單的繪本,可以讀出不一樣的厚度來。
2、我覺得不存在很難愛上千字文的問題。這是一個自然渴求的過程。當孩子在童年過程中,有了海量的閱讀經典繪本的基礎,孩子的口語表達、思維過程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當他有強烈的閱讀興趣,和較強的閱讀能力時,他自然而然地回去選擇更難的書去挑戰。就如孩子經過長時間的爬行,各個肌肉得到鍛鍊之後,不自覺地就開始行走了一樣,本能使然。很多家長將孩子會閱讀的終極目標,定於能獨立閱讀大部頭的書,將繪本當做拐棍早早的拋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推薦動物小說、科幻小說給孩子閱讀。那麼,孩子很可能早早地會繪本失去興趣。這是為什麼高年級的孩子不愛讀繪本的原因。孩子的圖片敏感期是很短暫的,而繪本則是對處於圖片敏感期的孩子最好的滋養,我們要保護,等待。
觀點2【深圳家長麥兜響噹噹】
我是個極不靠譜的媽,對於教材向來不去關注。這是因為,我認為既然生活在體制內(時尚一下[呲牙]),孩子需要上體制內的學校,那麼,教材和考試這類事情,就拜託給老師們了。作為家長,我更著力於給孩子補充營養,課堂以外的各種葷素大雜燴,都要給。我努力著,我希望孩子的精神糧食全面均衡。而我覺得,最省力省錢的素質教育,就是閱讀。我不讓孩子上文化課的各種培訓班,說真的,感覺不是沒必要,而是不能要。好了,回到閱讀這個話題上來。馬上要點題了,就是繪本。小學低年級該讀繪本嗎?這個問題,好像問得我心裡一愣,第一反應是:這會是個問題嗎?這似乎問人家:你每天吃飯喝水嗎?其實,確切點,我認為一個小孩,出生後,TA的媽媽身體已經擺脫了生產時的種種不便,能自如地坐臥行走時,寶寶就該享受閱讀生活了。從生下來,就開始聽媽媽讀繪本,無疑,這樣的小孩是最幸福的寶寶。那麼,到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小孩讀的繪本,會越來越長,越來越有深度。或者說,同一繪本,同一小孩,隨著年齡漸長,會把故事讀得越來越長越深。孩子會藉此慢慢地讀到橋梁書,到文字書,到大部頭的巨著。這個從無字書,到繪本,到巨著的過程,有多長?不知道。一百個孩子會有一百個不同的時間。而繪本,人的一生,任何階段都可以讀,只要書夠魅力。而錯過了幼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閱讀培養,恐怕就比較費勁,並且,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缺失,是童年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繪本滋養過的孩子,心理上的那個潤呀,怎麼表達呢?詞窮。難以想像說一個孩子愛上繪本後,就會懼怕長長的文字書。原諒我,看到這個話題後,就弄不懂這是什麼神邏輯!再看詳細一點,說現在改編後的新教材就是長文章,就可以多學字等等,坦白說,我想拍案而起,我想放聲大哭!請行行好,為我們的下一代,說大點,為了祖國的未來!如果在今天,靠這樣的教材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加識字量,我們的教育,真的將悲哀到極致!我們的花朵,將如果盛開?營養不良的植物,哪來盛開的花朵,哪來滿園芬芳?難道,現在還處於愚民教育階段?難道,歷史的車輪正在滾滾後退?前段時間,看到星星老師在推動中國民間故事閱讀,心裡甚是激動。因為,我們的繪本,一直是國外翻譯引進的多,本土出身的少,這也是一個大的空白,令人嘆息。所以,寄希望於,更多的偉大作家,創作更多更好的繪本故事,來養育我們嗷嗷待哺的孩子們,中國的孩子們,中國的人們。現在的學校功課表上,每周有兩節「閱讀」課,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老師們也都很努力地展開各種高質量的課外閱讀,孩子們之幸,國家之幸!我不知道所說的新教材,是某局部地區,還是全國?如果涉及到我的地區,那麼,作為一個體制內的學生家長,我表示深深的悲哀,傷痛。那麼,我的孩子是否要完成作業,是否要考好成績,我都需要三思了。祈願,不要給我的區域新教材。
觀點3【雜誌編輯吳彤】
閱讀本不應該帶有太多的功利目標,一切把閱讀行為簡化成工具論的行為都是偽閱讀的一種表現,是對閱讀和兒童成長本身的傷害。在國內,我們缺的不是識字的孩子,僅靠識字,孩子是無法獲得旺盛的生長能力的。好奇心、同理心、情感遷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發展不是單靠識字量來完成的。在國內現有的體制和教育認識下,形象思維的不足、無法聯想、無法情感遷移、被可量化的粗暴測評標準傷害是孩子們面臨的困境(雖然我沒有數據支撐),片面強調識字量的閱讀工具論調肯定是短視的。僅憑一定的識字量,沒有閱讀興趣的孩子就能輕鬆完成長篇作品的閱讀嗎?閱讀進程的變化自然需要識字量的支撐,但它肯定不是唯一的支撐點,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的唯工具論。
觀點4【親子閱讀推廣人田邑】
1·您認為低年級的學生讀繪本是在浪費時間和時機嗎?
答:在我家,不論是30多歲的爸爸媽媽,還是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都喜歡讀孩子的繪本。
同一本繪本,孩子從一歲讀到四歲,早都能背了,但還是喜歡看——現在還經常新發現一些畫面細節。
所以,我以為讀繪本不分年齡,不分年級,任何年齡都合適,讀多久都合適。
2·如果孩子愛上了繪本是否以後就很難愛上文字書或者會對3000-4000字的長篇文章產生恐懼感?
我家4歲的孩子現在去繪本館借的都是圖少字多的橋梁書和中長篇故事書,有的幾頁才有一幅圖。他不識字,都是我讀他看,一本書的字數沒有一萬也有八千,讀完一本常需要一個多小時。
很顯然,圖多字少的普通繪本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閱讀需求了。我朋友家從小讀繪本的孩子也是在上小學前就主動閱讀橋梁書、中篇系列小說故事。
這些孩子他們也還是會經常看普通繪本,只是現在字多圖少的「長故事」更吸引他們了。他們大都是一兩歲左右從普通繪本開始接觸閱讀的。恐怕一本語文課本所有長短篇課文加起來,也沒有這些從小讀繪本的四五歲孩子現在一天的閱讀量大。
我想小學低年級孩子的閱讀以長篇為主也正常,我自己也是在那時候開始看古典四大名著的。但前提是在這之前,孩子已經有了大量的繪本閱讀基礎了。
總之,我認為先愛上繪本,之後再愛上畫少、文字多的書,這是很自然的事,不會「很難」。
觀點5【出版社編輯,書評人竹丟丟】
1、不是浪費時間和時機;2、圖畫書、橋梁書、文字書是面向不同年齡孩子的閱讀形式,圖畫書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圖書形式,橋梁書可以幫助孩子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逐漸實現自我閱讀。沒有圖畫書和橋梁書,直接扔給孩子文字書反而不利於孩子的閱讀,讓他們對閱讀產生恐懼感。
觀點6【美術教育工作者嶽格格】
1、低年級的學生是需要想像、樂趣和學習並重的年齡,長篇文字更大可能讓小朋友產生粗燥、畏懼感而退縮不讀。2、先繪本再文字順其自然,從全面感官體驗到自主發揮,由淺入深才能水到渠成。3、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認字,是綜合全面的提升,只認字無感官無以成文。
觀點7【一位故事媽媽】
首先我不贊同說低年級讀繪本浪費時間這個觀念,孩子的世界是廣闊的,孩子的思維空間也是無限的,我認為繪本圖文結合不僅幫助孩子簡單的識字,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觀察,打開想像的思維,並且通過實踐的經驗,我班上讀繪本開始的孩子,在表達能力方面比純文字閱讀的孩子更有優勢,流暢……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把內容消化後用語言表達出來,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會慢慢的增加文字閱讀,可這個時候讀文字書他們不再局限於讀書認字,而是帶著思考去讀,還會用繪本的思維,邊讀邊提問 課餘還會產生一些交流討論。所以我覺得低年級讀繪本是有益處的。
然而說愛上繪本就不會喜歡文字書,我覺得隨著孩子的成長,識字量的增加,他們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不僅不會讓他們不喜歡文字書,反而還會更勇敢挑戰文字書,因為我班上就有這樣的例子,當她能自己組織語言講故事的時候,別的孩子孩子看繪本,當別的孩子看繪本時,她更願意趕在他人前面,去感受文字帶來的快樂,這也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收穫驚喜的來源,那些不經意的詞彙量,不僅讓我們刮目相看,更讓孩子有繼續閱讀的樂趣……
而且對於還識字量還不夠的低年級孩子,一開始就讓他讀文字書會使孩子望而生畏,會更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不僅不利於閱讀的開展,甚至會讓孩子厭書,厭學……
觀點8【故事媽媽】
低年級為什麼不能讀繪本。圖畫和文字一樣都可以傳遞信息。而且沒有充分閱歷的小朋友,看到文字描述的時候,能想像到文字所描述的場景,所要表達的想法嗎?文字的最大作用是記錄並傳遞信息,社會發展到當今,文字已經只是各種記錄手段中的一種,其歷史地位已遠沒有以前重要了。就像曾經的詩、詞、歌曲!在信息獲取方式多樣化的情況下,接觸繪本、有聲讀物、多媒體讀物,只能說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不可逆!不是每個孩子會對文字藝術產生興趣,不是每個孩子會成為作家。適當引導,怎麼選擇成長方向,還是讓孩子們自己的成長潛力與趨勢決定吧!
觀點 9【閱讀教師】
1、自2009年開始,我在自己的班上與孩子們一起讀繪本,從現在帶過的三個一年級班的孩子的情況看,低年級的學生讀繪本不僅不是浪費時間和時機,而且是大有裨益啊。首先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濃厚,即使是從功利上看,對孩子觀察力、思維能力、審美力的培養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其次,孩子在讀繪本中的識字更形象具體,對字意的理解更容易,因為字的背後有圖有故事啊。2、從我自己帶的三個班140多個孩子(09開始讀繪本的那個班孩子已經讀中學、最近這個班的孩子這學期讀四年級),沒有孩子因為讀了繪本而討厭文字書的,因為有讀繪本(故事)的基礎,孩子們對兒童文學書的喜愛遠遠超過以前沒有讀過繪本的孩子。現在這個班近一半的孩子讀了四大名著,每學期閱讀量最小的孩子也不少於50萬字,最多的達到四百萬字。有孩子二年級就讀完《復活》,現在把《林漢達歷史故事》讀完的孩子有好幾個。這個暑假的閱讀反饋還沒統計,估計沒有少於一百萬字的,因為閱讀已經成了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外出旅行也好,親友聚會也好,孩子們的小包包裡,總會裝一本兒童文學書。
觀點10【故事媽媽】
低年級的孩子需要繪本!1.對於閱讀能力低一些及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繪本是他們最好的閱讀材料。2.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在持續閱讀中培養的,閱讀和理解力上來了,自然就會去閱讀更多思想,帶來更多共鳴的書籍。對文字書的排斥是閱讀量或思維的發展沒達到一定水平,不是繪本的問題。3.我家孩子就是一直讀繪本的,三年級可以讀西遊記原版,沒見對文字書有恐懼感,愛的不要不要的。只是在他的閱讀內容中繪本比例越來約少4.我們全家老少三代都看繪本。5.繪本對孩子審美也有益啊,另外繪本很多精品,不能說文字多多書就是好書吧。
觀點11 【教師媽媽】
已經記不清在女兒幾歲開始給她讀繪本,兩周歲,或者更早。就這樣,一直堅持到女兒上幼兒園,上小學⋯《精靈鼠小弟》,《我很善良》情緒管理叢書,《花婆婆》,《愛心樹》等等,我們一起讀過無數繪本。起初,吸引孩子當然是鮮豔的畫面,反覆的情節,可愛的故事形象,還有一些特殊的能夠翻轉的、觸摸感極強的書頁,當然還有媽媽的聲音。
孩子讀繪本很有意思,她喜歡有反覆情節的故事,她喜歡一個故事重複讀,有時候一晚上一個故事要讀上三四次。就是在一個個繪本的共讀中,女兒養成了睡前必須要閱讀的習慣,當然,更多隱性的東西我們看不到,像她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的積累。直至她到了三年級,開始寫作後,幼時閱讀的隱性益處才顯現出來。
跟孩子一起讀繪本時,從來不教她認字,從來沒有把繪本當作識字的工具書。女兒上小學時識字量只有一百多字,與她同天出生的朋友的孩子,學前識字已有三千多字。他的媽媽跟孩子一起讀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認字。女兒上小學前,有過擔心。果然,第一學期,女兒學得有些辛苦,課本的識字量有些大,老師教學的節奏偏快(很多孩子學前的識字量很大)。
但是,很快,到了一下,女兒就跟上節奏了。那個學前識字三千多的孩子,以及班裡一些學前識字量大的孩子,學習語文的那種優越感慢慢地減弱。在輔導她作業時,時而還能聽到她一些詩意、獨特的語言。當然,我們睡前的共讀還在堅持。媽媽的朗讀對象從繪本書慢慢過渡到文字書。而這時候,有部分時間是留給她自讀的。她讀的是媽媽以前給她念的繪本及橋梁書。
今年7月,女兒結束了她的小學三年級的學習。在三下一個學期裡,她共讀了一百來本書,近千萬字(有書單),當然,我們認為她的閱讀偏文學,還需引導。暑假裡,她完成假期作文,一個小時裡可以完成一篇一千來字的作文。讓我們欣喜的是,她下筆特別快。我們現在反思,這應該跟她幼時這段閱讀經歷有關,在她語言發展的萌芽期,我們借用繪本,在她內心埋下這麼一顆能發芽,能成長的種子。
假期裡,她還會重複看幼時聽過的繪本,已經前段時間剛讀過的書,她還要看新的繪本,《野馬之歌》,《吉姆的獅子》,《西雅圖酋長的宣言》⋯⋯都是她最近在讀的繪本。好的繪本,她的閱讀年齡是0一99歲,好的繪本值得我們讀上一輩子。(瓊賽)
觀點12【微信編輯】
1.我認為低年級適合讀繪本。由於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他需要由讀繪本過渡到讀文字書,循序漸進,進而愛上繪本,愛上閱讀。
2.愛上繪本,跟難接受文字書,我認為沒有必然的聯繫,隨著孩子知識的增長,年齡的增大,單純的繪本肯定無法滿足孩子的閱讀需求,不讀文字書,那讀什麼呢?
觀點12【進修學校校長】
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文字長短無關。照他說法,古詩讀多了,三千字的文章也讀不了。短篇小說讀多了,長篇小說就讀不了。(大唐太陽)
觀點13【語文老師】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面對長篇的文字,容易產生恐懼及排斥的心理,他們更喜歡色彩鮮豔的圖畫,通過欣賞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去讀懂故事內容。因此當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花草樹木被色彩鮮豔、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演繹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時,他們更是愛不釋手。他們閱讀色彩鮮豔、情節生動的圖畫書,好像將自己置身於書中的情境,與主人公共同演繹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能比較積極主動地、輕輕鬆鬆地完成閱讀,快快樂樂地走進文本。(麥兜兜)
觀點14【一線教師、家長】
我家小子,從幾個月開始聽兒歌,可以坐著的時候開始翻繪本。到幼兒園中班的時候,開始自己閱讀純文字書,有《精靈鼠小弟》,《夏洛的網》,《木偶奇遇記》,《昆蟲記》,《詹姆斯與大仙桃》等。從兒子身上可以看出,繪本不但激發了閱讀興趣,而且在識字,利用圖理解文字,發展想像力等多方面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和促進!(小石頭)
觀點15【媽媽教師】
我家天天從出生七個月始,每天聽我給他讀繪本,喜歡上閱讀,養成讀書的習慣,他識字敏感期晚,我沒有強化識字,入小學前雖然認識不到三十個簡單的字,但到小學後很快掌握拼音和認字方法,一年級上學期期中過後就能開始獨立閱讀帶拼音的書。這說明,是繪本為他打下基礎,雖然沒用強化認字,但擴展了背景知識,使他很快掌握認字規律,並丟掉拐杖,走上獨立閱讀之路。(陽篷裡)
觀點16:小學生當然應該讀繪本。文字是感知美好的載體,圖畫也是感知美好的載體。圖畫之美藏在細節中,對於高年級孩子來說,他們更能以細膩的感覺去探索繪本的深意。比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通過圖畫傳達的生命的意義和愛的責任,甚至超越文字。繪本與閱讀是相輔相成的。完全不衝突。倒是要注意,很多孩子不讀文字,是低俗繪本把他們吸引了。比如《阿衰》之類。
觀點17【特級教師】
在0—6歲沒有大量閱讀繪本的情況下,第一學段可以大量閱讀繪本。如果六歲之前聽過千萬本,第一學段可以大量閱讀橋梁書。另外,很多繪本是0—99歲都可以看的。讀書不可那麼絕對。(讀讀寫寫)
觀點18【故事媽媽]
我贊成低年級讀繪本。從繪本創作的角度來看,其主題、文字,圖畫都遵循了幼兒及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這部分孩子還不具備讀純文字書的能力時,圖畫書則是最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另外,從一個多年從事課外閱讀推廣的老師的經驗來看,我們在一年級就把繪本帶入課堂受到了孩子的極大歡迎,看圖聽故事幾乎是他們一天裡最期待的事。他們的閱讀興趣被最大程度的調動,隨著帶來的還有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內心情感的豐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確立以及想像力的發展等等,當然在故事閱讀的過程中,孩子也在無意中識字,學詞學句,豐富自己語言的積累,這是常規的語文課和教材所不能達到的。
有的老師和家長擔憂孩子愛上了繪本之後就會影響長文字書的閱讀,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孩子在圖畫書閱讀過程中也在不斷增長閱讀能力,只要教師和家長對孩子合理進行引導,循序漸進地補充文字書籍,如用橋梁書過渡,另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推薦他們所感興趣的文字書籍,孩子完全能夠順利過渡到文字書。並且,純文字書籍中豐富的人物,複雜的線索,跌宕的情節,或細膩或誇張的生動描寫也是繪本所無法企及的了,到了中高年級孩子自然會更多的選擇童話小說等文字書籍。
觀點19[ 教師]
個人認為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所以他們對色彩分明,形象直觀的事物較為感興趣,在這個階段介入繪本閱讀,不僅是讓他們更直觀的,愉快地認知,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為以後的文字書閱讀奠定了基礎,一本薄薄的繪本,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也能豐富他們的想像力,拓展他們的發散思維,童年閱讀從愉快的繪本開始!(會昌 張瑞蘭)
觀點20[ 教師]
我認為,孩子從小接觸和了解繪本,對他的發展不會浪費時間,反而會起到助推的作用,從繪本中的圖畫、圖脈等,會勾起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對思維的開發和拓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孩子的世界觀是豐富的,很多時候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優質老師的培養和引導下學習繪本,只要興趣和習慣培養起來,將會為他們以後的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雲南騰衝 張國能)
四、延伸閱讀
繪本,英文稱Picture Book,日文用漢字為 "絵本(平假名:えほん,羅馬字:e-hon)",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繪本和普通的圖畫書有區別)。
陳先雲簡介:
男,碩士學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並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
1983年7月,畢業於安徽省宣城師範學校;同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任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校長和中學語文教師。1990年7月,畢業於安徽省蕪湖教育學院英語系。1993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要從事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研究、編寫,以及海外小學華文教科書的研究、編寫。
人民日報
新學期,約五成小學生和六成初中生
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今年9月初新學期開始後,全國將有數百萬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為什麼要編寫「部編本」?教材內容有何變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記者採訪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
現有的「一綱多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編本」想起到示範作用
記者:目前語文教材有多個出版社的不同版本,為何還要編寫「部編本」?
溫:「部編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現有的語文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這些版本現在也都做了修訂,和「部編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編本」取代了原來人教版,覆蓋面比較廣,小學約佔50%,初中約佔60%。
實施「一綱多本」,雖然調動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積極性,教材的編寫出版呈現活躍的局面,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教材的選擇使用受到經濟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選優。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組織編寫,受到一些條件限制,影響到編寫出版的質量。為此,中央決定組織編寫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教材。「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記者:能說說編寫隊伍組成和編寫的過程嗎?
溫: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和主要編寫人員是全國申報遴選、教育部聘任的,編寫組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二是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三是人教社的編輯。前後參加編寫組的有60多人,另外還有外圍的各學科的諮詢專家、學者,人數就更多了。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到現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請個主編,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編寫經過複雜的程序,包括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進入具體編寫等。起始年級初稿出來後,先後經過14輪評審,還請100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最後才提交給教育部。
教材編寫不只照顧人文性,還注重訓練必需的語文能力、寫作口語
記者:「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溫:概括起來有4點。
一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有機滲透」。教材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所以教材編寫立意要高,要立德樹人。
二是接地氣,滿足一線需要,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準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總結,但對於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比如,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覆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採取了一些改進辦法。
三是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並借鑑國外先進做法,實行「編研結合」,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比如,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採納了北師大關於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一邊編書。
四是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習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如何過濾信息,都在教材中有體現。
記者:和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比較,「部編本」的框架體例有何不同?
溫: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於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傳統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經典課文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少了
記者:語文教材的選文歷來被社會關心,您能介紹一下選文標準嗎?
溫:「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課改之後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記者:部編教材怎麼處理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的問題?
溫:這套教材注意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很活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材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並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的操練。
記者: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嚴峻問題是學生讀書少,部編教材在鼓勵讀書方面有何舉措?
溫:舉措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也還需要老師們去「加碼」。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記者:寫作教學比較難,歷來語文教材的寫作部分容易引起爭議。「部編本」的寫作教學安排有何新意?
溫:我們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老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覆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兩個學期一共12次寫作課,每個單元1次。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與想像,寫出人物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每次都突出一點,給予方法,又照顧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較,現在的編法是希望有一個系列,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比較有「抓手」,比較方便教學實施。
現代與經典(ID:xdyjd201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