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於古而不拘泥於古——馮少鵬書法作品欣賞

2020-12-10 曉寧亂彈琴

馮少鵬1968年3月出生,遼寧瀋陽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法篆刻專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馮少鵬書法篆刻工作室導師,北蘭亭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一刀印會成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大同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獲獎、入展2008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優秀作品獎2010年獲全國第三屆「康有為獎」書法創作獎2012年獲蘭亭雅韻第二屆北蘭亭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2014年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全國產業文聯書法精品展最佳作品獎入展全國第三屆,第四屆正書大展第三,四,五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二屆隸書藝術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作品多次發表於 《中國書法》《人民日報》《書法 報》等多家報刊,書法作品多次鐫刻成匾懸掛於佛教聖地五臺山。

2014年中央電視臺「人文中國」欄目組赴山西拍攝專題片《翰墨晉緣一書法家馮少鵬專訪》上下集。2015年篆刻作品《周易》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收藏。2017年,中國中文衛視專題報導《中國書畫家----馮少鵬》,並為中國中文衛視題寫「中國書畫家」。

馮少鵬為五臺山菩薩頂布施撰聯:峰聳慈地祥來佛日碑藏聖書妙觀心燈

為五臺山五爺廟萬佛閣撰聯:萬佛慈悲恩澤寰宇千方應化普度眾生

多年前,少鵬和我一個單位,我對他的了解,只限於他會寫毛筆字,休息天,還帶學生。

後來,我外出打工,他調離單位,我們之間再無交集。

近幾年,我混入大同文化圈,寫了多個書法者,外行寫內行,只能寫個皮毛,行內人對此不屑。

無知者無畏,內行人怎麼看,那是內行人的事,與我無關,我寫故我在。

每一篇文章出來,我都和業內人觀點相左,我認為好的,他們不屑,他們眼裡的好作品,我感覺也沒啥了不起。

這可能就是大眾審美和專家審美的區別吧。

那天,我和馮海一起採訪少鵬,馮海說藝術就是少數人的專利。這個觀點和我從小聽到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完全相反。難怪書協不被大眾歡迎,成天嚷著要取消。

再說少鵬,少鵬的字,在我眼裡並沒有覺得有多好,但他成了獲獎專業戶,2004年,由人民日報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大展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馮少鵬撰寫的隸書《察古鑑今雄圖遠略 鼎新革故壯舉鴻思》 ,榮獲一等獎,並在人民日報刊登。8月20號,馮少鵬參賽作品與全國書畫名家同時出現在人民日報。

作品上了人民日報、楹聯掛在佛教聖地五臺山,央視為他做了上下集專題片《翰墨晉緣一書法家馮少鵬專訪》,中國中文衛視為他做了專題報導《中國書畫家----馮少鵬》,他的篆刻作品《周易》又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收藏。

如此高的成就,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少鵬,進一步了解少鵬。

和馮海一同採訪少鵬後,馮海很快寫出了《 「隸」求完美——馮少鵬書法藝術淺觀》一文,他從專業的角度、歷史的角度、發展創新的角度,對少鵬書法做了全面評價,「承襲傳統而又不被傳統所囿」,全文雖然沒有一個字說好,但洋洋萬言的文章,處處透著:好,很好,個死好。

據說,大同書協主席杜鵑對少鵬非常佩服,我不知道杜鵑是謙虛還是發自內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業內人對少鵬的評價還是非常高。

少鵬書法,多以隸書形式出現,他從漢代隸書學起,與古人對話,汲取營養,他從進入碑的世界開始,揚棄雕飾浮華的一面,走向了返璞歸真、以質為美的樸遠境界,他師於古而不拘泥於古,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他崇尚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每一幅作品,力求在豐富點畫的形質和單字構成的書寫中,讓線條、節奏、疏密等關係在空間上有更大的拓展。他打破原有平衡的同時,將時代信息在時空的穿越中,建立新的平衡,續寫傳承的使命。

學習、創新、再學習再創新,循環往復,一路走來,走了40年,便有了自己的風格,有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2010年獲全國第三屆「康有為獎」書法創作獎;2012年獲蘭亭雅韻·第二屆北蘭亭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2014年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全國產業文聯書法精品展最佳作品獎。還入展全國第三屆、第四屆正書大展;第三、四、五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二屆隸書藝術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全國第九屆、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尤以獲得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最為輝煌耀眼,填補了大同市在這一獎項上的缺憾。

大同,「巍巍哉帝王霸氣,煌煌魏都平城;北魏基業,太和漢化,鬱郁乎儒道斯文,赫赫文治武功。武州山開窟造佛,曠世稀聲,創天地之大美,前無古人;雲岡峪石破天驚,空谷足音,登文化之頂峰,後無來者」。少鵬生長於這片土地,大同獨特的歷史文化、雲岡、五臺山的佛教精神,影響了他的藝術氣質,這種氣質與他的隸書追求相契合,形成了特有的少鵬「隸書」。

「隸」求完美,大美隸書!

相關焦點

  • 師於古而不拘泥於古……馮少鵬作品欣賞
    >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二屆隸書藝術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作品多次發表於 《中國書法》《人民日報》《書法 報》等多家報刊,書法作品多次鐫刻成匾懸掛於佛教聖地五臺山。
  • 書法講究師古,是否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
    最近有朋友問我,書法講究師古,是否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他認為:自己接觸過的書法家和愛好者都在強調師古,不太明白,既然古人都發展完備了,那書法這麼千百年來豈不是沒有發展?抑或是被古人限制了?其實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即創新和繼承的問題。
  • 師古而不泥古—貴在創新
    蔣喜/圖文「師古」是指以前人為師,學習前人優秀的東西,以提高自己現有的水平;「泥古」是指拘泥於前人的陳規,而不加以變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師古而不泥古是指師法古代的東西而不拘泥於古代的東西,即在向前人學習的同時要力求變化、力求創新。
  • 師古出古,以古存新:顧琴書法篆刻展
    「師古」是必須的,但其一,師哪個古?除了豐厚的名家之書、浩瀚的碑刻之外,不斷出土的甲骨金石簡帛,乃至各種石刻,都成了師古的素材。歷史太悠久,東西太繁雜,需要有辨識力和判斷力;其二,古怎麼師?「師古」不等於「擬古」,從真正意義講,「古」是無法擬的,時不同,境不同,人不同,怎麼擬都是假古。所以,只有最終目是「出古」的「師古」,才有藝術價值。
  • 師古探微 | 梁光書法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分店舉辦|含全部作品
    師古探微 2020年9月19日上午10時,&34;在榮寶齋呼和浩特分店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梁光先生近五年創作的79件書法作品,既有丈二巨製,又有尺牘小品,作品內容和書體不拘一格、精彩紛呈,零距離接觸他的作品,令參觀者流連其中,品擷、參摹。
  • 毛筆書法古詩詞作品欣賞你,怎一個「妙」字了得
    (原標題:毛筆書法古詩詞作品欣賞你,怎一個「妙」字了得)
  • 師古不泥古,雕刻大師蔣喜作品,件件經典
    在玉雕行業有一批人在古代玉器風格和雕刻技法上深有研究蔣喜,蘇邦玉雕的代表人物之一治玉三十多年,是這一領域的領軍者蔣喜作品《夢回水鄉》在創作的作品中他融入自己的理解化用古今中外豐富的元素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美石風格」師古而不泥於古用心品讀
  • 中國現代書法藝術的先行者與大成就者古幹先生作品欣賞
    擅長繪畫、書法、書籍裝幀。書畫作品七次獲獎,曾在國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覽,人文社1980版《西遊記》插圖作者,作品現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曾出展海外多國,被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科隆博物館等收藏。,中國現代書法藝術的先行者與大成就者,1985年發起的中國現代書法運動,是中國現代書法以群體的形式第一次面世。
  • 滬上書法名家劉小晴,楷書力作不失古法,書友:童子功紮實深厚
    受到不少書法愛好者的一致喜愛,對劉小晴先生書法的評價也是一致的好,稱其字結構清晰、剛勁有力、不失古法,乃是當代書壇的一股清流,比那些醜陋怪異胡寫亂寫的「書法家"們的作品看著舒服多了。美是任何藝術的共同追求,讓美展現在大眾眼前是藝術最基本的功能,而書法既然是一門藝術,它就必須是美的。
  • 師古探微——梁光書法作品展
    師承張鑫先生、蔡綸先生,1983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作品先後參加第二、三、四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一、二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1987年在《書法》雜誌舉辦的&34;評比中獲單種書體(行書)獎。從參加全國第一、二屆中青年書法展,第二、三、四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漸漸以一手典雅靈動的行草為書壇所矚目的時候,在上世紀90年代初,梁光先生卻選擇了暗自隱退,近三十年來,不搞個展,不主動參展,不接受媒體採訪,沉浸於古代書法用筆、碑帖及中國古代書畫研究。
  • 閒聊「味道」——古循書院胡立偉.谷池作品專題
    書法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三屆、第五屆、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國畫作品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中國畫作品展」及「山水硯都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古循書院常務副院長。味道,本屬味覺範疇,也指情趣和品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尋求的一種特性。
  • 黃庭堅《顏師古·幽蘭賦》行楷欣賞
    黃庭堅《顏師古幽蘭賦》,行書詩詞,碑刻拓本,書於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春,黃庭堅時年58歲,《顏師古幽蘭賦》碑共十二通,每通高2.08米、寬0.60米、厚0.18米、行書三行
  • 師古二王之正統,潘伯鷹小楷書法《豫園記》俊逸健勁、瀟灑超然
    潘伯鷹作為近代書壇裡師古「二王」的代表人物,與沈尹默、白蕉等一眾帖學大家對近代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潘伯鷹所著的書法論作,對書法知識的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書友表示欣賞潘伯鷹的書法就讓其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書法家周京隆——正大氣象 師古不泥
    自幼熱愛書法,取法顏真卿、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兼學眾名家。曾問學李鐸老師、篆刻家徐世平、賀凌軍、田伯平、闞炳祥、尹佃 等老師。師承張銅彥 ,主攻顏楷 ,兼習二王行、草,隸、篆都有涉獵 。廣取博收 師古不泥,自成一格,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 師 古 與 創 新
    看來,創新是必要的,師古是首要的。&34;(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規矩在哪裡?&39;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而規矩所在,必從古人&34;(宋曹·《書法約言·答客問書法》)我把師古稱作&34;。在古人那裡,有通曉結字,明了筆法,懂得篇章氣韻,掌握字的形神和認識書法與同類旁系藝術的關係的真諦。
  • 戴啟文先生的古玉拓片及書法作品欣賞
    自幼學習書法,以行隸專長,臨摹古人法帖,同時研習古法篆刻。參演影視作品《新三國演義》、《青銅匕首》、《最後的王爺》、《棋王與他的兒子》、《楚漢傳奇》、《老炮》等。早年其書法作品曾隨國家出訪團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2015年與姜昆 龔學勤 嵇為民四人書法作品亮相日照市博物館展覽。現為:中南海紫光閣畫院院士、中國.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古玩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委員會專家、青海象雄天珠文化研究會北京分會會長、北京市東城區書法家協會會員。
  • 周寶全山水畫氣勢磅礴筆筆有古風,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失傳統
    山水畫是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資證,先用鐵筆焦墨勾勒山巖質骨,切準天地紋理,筆筆有古風,不施虛力,頓挫成鈞,這樣的山水作品很有凝沉厚重的雄偉風範,把北宗山水的本質一筆一筆生發出來,然後再用牛毛皴、雨點皴寫意春山澤風來,草木非枯敗的生機,積墨不濁,破墨不浮,相互照見,和諧妙成,再輕賦小青綠,傳神非凡,一派清涼。唯有深度解鎖宋元山水畫訣,才可以這般舉重若輕地生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丰神感觸!
  • 入古才能出新——張新立書法作品欣賞
    先後榮獲第五屆全國老年書畫展「全國獎」,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美麗島杯書法展,安徽第六屆桃花潭書畫書法展,作品被濟南收藏協會、《書法》等媒體廣泛推廣。【入古才能出新】華夏文明五千年,作為文明精神支撐的書法歷史悠久,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從書法角度欣賞,甲骨文已經完全具備了章法、結體、用筆因素。
  • 師法古賢,淺談小楷臨習及創作
    有人竭盡一生的心血, 刻苦研習小楷, 可惜格調不高, 終乏風度神韻。除卻才情、見識等因素, 取法高下應是最大的因素之一。黃山谷「少時喜作草書, 初不師法古賢, 但管中窺豹, 稍稍推類為之。方事急時, 便以意成, 久之或不自識也」。碰壁之餘, 方悟「萬事當皆師古」的道理。黃山谷早年師法周越, 格調不高, 「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
  • 顧典章書法作品欣賞
    顧典章書法作品欣賞書法特點:二王基底,筆法圓潤、剛柔並濟、參差錯落、富於變化、靈動自然、神採飛揚、師古不泥。章法渾然、抑揚頓挫,像流動的畫面和音樂。現任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界聯合會常務理事、創作委員會主任、北京東方古今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將相翰墨書畫院副院長、世界華裔藝術家協會中國炎黃畫院顧問、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少兒慈善救助基金會愛心大使、國家一級美術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