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博物館探索職能創新:「文物倉庫」變身「教學課堂」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界首博物館彩陶專題陳列館 聶洪斌 攝

中新網界首3月13日電(劉浩 聶洪斌)近日,安徽界首市一中學將延伸學習的課堂搬至當地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件文物,都活化成吸引學生求知興趣的「教具」。老師則化身講解員,從三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到古代界首彩陶,沿著歷史脈絡講來,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

近日,界首一學生團參觀界首博物館,以博物館為課堂研討學習。 聶洪斌 攝

博物館除了具有徵集、收藏、陳列和研究自然與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等職能外,還具有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服務職能。界首市博物館館長趙冰說:「博物館看似一個『文物倉庫』,其實更似一個『教學課堂』。」

現代三彩剔花刀馬人鏤空套罐。 聶洪斌 攝

當日在博物館組織參觀學習的老師王峰表示,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形象生動、立體,遠比書本上的插圖更能吸引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在博物館體驗,與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互相印證,有利於加深印象。「作為延伸課堂,博物館是研學的佳選。」

資料圖:界首博物館變身「教學課堂」,學生學習界首彩陶文化。 聶洪斌 攝

激活館藏資源,不斷創新服務渠道,積極與教育教學擁抱結合。界首博物館近年來依託精品文物展覽,注重體驗和參與,精心培育了一系列社會教育品牌活動。2013年,該館與界首市教育局聯合下發文件,將市博物館納入當地中小學校外素質教育體系,每年舉辦各類互動體驗、研學、公益文博課堂活動,同時也組織博物館進校園、書畫公益體驗課等互動教育活動,廣受學校師生的喜愛與好評。2018年,該市博物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安徽省第五屆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界首市中小學校素質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界首博物館文物藏品。 聶洪斌 攝

趙冰說,每一個地方博物館都濃縮著這個地方的發展史,它的藏品,正是解析這個地方歷史脈絡的「密碼」,教學體驗課堂搬進博物館,有利於地方學子了解家鄉歷史文化,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資料圖:學生在界首博物館體驗區,動手製作彩陶拉胚。 聶洪斌 攝

同時趙冰坦言,界首博物館作為縣級市博物館,藏品有限,遠不能與省級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相比。但是,作為地方博物館,它有著自身館藏特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界首彩陶,在該博物館有專題陳列館,館內陳列的歷代彩陶精品,不僅展示著界首彩陶從明清至今的歷史軌跡,更烙印著界首在手工制陶方面的地方特色。(完)

相關焦點

  • 安徽界首博物館探索職能創新
    中新網界首3月13日電(劉浩 聶洪斌)近日,安徽界首市一中學將延伸學習的課堂搬至當地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件文物,都活化成吸引學生求知興趣的「教具」。老師則化身講解員,從三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到古代界首彩陶,沿著歷史脈絡講來,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
  • 圖說界首之一:讓文物鮮活起來——首次來界首,「小城故事」多
    幾十年之後的驕陽八月,我走進了安徽界首,說心裡話,是首次走進安徽界首這座城,這座安靜又熱情的小城,如同小城裡的人一樣,淳樸而熱誠,即使一陶一人,小城裡處處都充滿著故事多。與他走進博物館,端詳一件件文物,欣賞一件件彩陶,還有專題攝影《小城故事》展,還有……嚴格地說這是一座博物館,更像是一座文化博物園,陳列展覽體系完備,展館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與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綜合性博物館,也是開展社會教育、展示傳播地域特色歷史文明的核心平臺。
  • 「文物保護 從我做起」——武威市博物館開展青少年《趣味文物拼圖...
    ,也是武威市博物館在青少年社會教育領域的又一次成功探索與實踐。活動中,講解員帶領孩子們在展廳近距離觀看文物,尤其是銅奔馬、彩繪漆木鳩、彩繪木獨角獸、彩繪木馬、唐三彩駱駝俑,詳細講解每件文物的造型、質地、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接下來的拼圖環節做準備。在「武博小課堂」,通過卡通PPT,學習文物的概念和分類,了解文物保護的法律常識和參觀博物館的注意事項。
  •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2017-05-07 19:37「拉坯」工序 餘皓 攝   中新網界首5月7日電 (餘皓)作為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安徽界首彩陶,其製作工藝和藝術特徵既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是界首市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 合肥各大博物館「變身」青少年暑假第二課堂
    合肥日報訊 暑假期間,在博物館裡參觀學習,成了越來越多青少年的選擇。記者昨日獲悉,我市各大博物館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暑期展覽和活動,讓博物館「變身」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安徽博物院「故宮系列活動」精彩紛呈今年暑期,安徽博物院新館「故宮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安徽師範大學:創新課堂教學 做好育人文章
    近千人的大課堂裡,時而靜寂無聲,時而潸然淚下,時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安徽師範大學在主題教育期間開展的一系列特色活動之一。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安徽師範大學圍繞主題主線,聚焦立德樹人,創新課堂教學,貫通式推進四項重點措施,構建了一個個生動的教育場景,切實做到學教結合、學思結合、學研結合、學改結合、學轉結合,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心走實。
  • 安徽界首魚拓藝術展:古老拓藝煥發新活力
    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金龍魚魚拓作品。 劉浩 攝中新網合肥3月16日電 (劉浩)16日,安徽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在合肥開幕,當日展出近百幅魚拓畫作品,涉及魚類30餘種。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魚拓作品。 劉浩 攝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魚拓作品,該魚原型約有1米。 劉浩 攝魚拓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碑拓技藝和歷史文物記錄的「蟬衣拓」技藝,是一種以魚為主要表現題材的綜合藝術形式。
  • 合肥工業學校「三有」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實踐探索
    「三有」課堂是北京昌平職業學校獨創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河南、雲南、浙江、遼寧及安徽等各個省市推廣。「三有」課堂指的是教學內容有用、教學過程有趣、教學評價有效。有用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創業、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有趣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學習中保持主動探究、身心愉悅;有效的教學評價,保證學的有效果、高效率。
  • 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獲省政府表彰
    其中,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位列第七,據悉,這是阜陽界首高新區連續四年獲省政府表彰。「十三五」期間,安徽阜陽界首高新技術開發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科技創新活力迸發,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全國政協委員金永偉:期待更多的課堂搬進博物館
    把課堂搬進博物館,讓博物館進入校園,使青少年面對面感受文化遺產之美,並從中獲得寶貴的文化滋養,這是社會公眾由來已久的期盼,教育界和文化文物界的互動探索也已有時日。送展覽進校園、利用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吸引青少年學生參加志願服務等等,近年來的一系列實踐雖有亮點,但受制於體制機制的障礙,系統性頂層設計的缺乏,難除隔靴之癢。此次《意見》的發布,各項措施直面問題精準拆彈,令人耳目一新。
  • 上海課堂引進「博物館」 拓寬課程教學渠道
    王女士剛將前些天孩子與同學集體探索上海眼鏡博物館的照片發上朋友圈,就立刻引來眾人豔羨:「你們學校又出去玩,不學習啦?」何不利用本市優質科普場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開展探究活動,並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和課程資源,發揮社會合作育人的作用呢?於是,一場名為「場館進課堂」的課程變革開始了。在這場變革中,場館資源變成課程內容,課堂教學也「搬進」場館,學生走進「科博藝館」大課堂進行體驗式學習,探究型課程也變成了學生眼中「有意義、有意思、有實效」的事情。
  • 博物館教育新探索|浙江大學 「遊於藝」實物教學計劃(公益)啟動
    錢穆對「遊於藝」解作:「遊,遊泳。藝,人生所需。人之習於藝,如魚在水,忘其為水,斯更遊泳自如之樂。」當下,教育並不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搬到了更具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博物館、美術館,學生能夠在更為輕鬆的環境氛圍中學習,寓教於遊,孔夫子所講的「遊於藝」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 揭秘界首「十三窯」!作品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
    10月26日潁州晚報拍客圈的拍客們到阜陽市級第二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界首彩陶產地——「十三窯」探秘一塊不起眼的泥塊大到各種壇器,小到茶器飾品讓人嘆服製作者的手藝其代表性作品「刀馬人」、「腰鼓刻花壇」等曾經出口前蘇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迄今還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畫陶
  • 安徽泗縣:打造智慧校園創新教育模式 讓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泗縣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實施33項民生工程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大力建設智慧校園工程,以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小規模學校為重點,認真實施這一項民生工程,創新教育模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為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 創新的思政實踐課堂走進西安半坡博物館
    為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創新思政實踐教學課堂,8月6日,西安工業大學「傳承創新超越——古都西安歷史文化成果考察」實踐隊在指導教師呂青教授、周意岷副教授的帶領下,來到西安半坡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和調研。
  • 劉玉珠赴安徽調研文物工作
    收錄於話題12月7日至10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赴安徽調研文物工作,與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會見座談。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阜陽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革命文物司有關同志參加調研。李錦斌在座談時表示,安徽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
  • 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博物館「線上遊」趣味多
    作為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的倡議方,中國國家博物館採用8K拍攝、製作,大屏呈現文物細節,通過AR、動畫,全程5G直播帶給觀眾沉浸體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直播中為全球觀眾講述陶鷹鼎、伏羲女媧像立幅、針灸銅人等館藏珍品。
  • 探索新文科教學改革 四川工商學院將課堂搬到三蘇祠
    11月20日,四川工商學院教師將課堂「搬到」三蘇祠。同學們穿越時空,回溯到1000年前,在「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三蘇老宅三蘇祠內,實景真情,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宋服文化展示結合起來,用生活引路,知識導入,讓學生在「木假山堂」漫步,「小軒窗邊」盤桓,把三蘇文化放到北宋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把北宋文化放到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去審視,親身感受三蘇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中華文化的宏偉壯觀。
  • 南京市六合區「常態化教學環境下智慧課堂教學實施探索」課堂教學展示活動順利舉辦
    近日,由南京市六合區教師發展中心主辦、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承辦的「常態化教學環境下智慧課堂教學實施探索」課堂教學展示活動順利舉行。與會人員查看了兩節課的課堂小數據及學校智慧教學大數據。六合區生物研訓員吳光明老師從學科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手段如何結合、教學資源如何準備更加有效、如何促使教學目標達成度更高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南京市六合區初中學段智慧教學試點學校的領導、教師代表和區內專家也就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 推動教學創新 吉利學院融媒體系舉行深化對分課堂改革研討會
    11月3日下午,在吉利學院融媒體系舉行的全體教師信息化對分課堂研討會上,融媒體系的教師們分享和展示了該系在實施對分課堂改革以來的階段性教學成果,並就如何利用多媒體信息化進行對分課堂教學創新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對分課堂權責對分的核心理念,帶給了吉利學院融媒體系講師和學生民主對話、自由開放、和諧舒暢、生機勃勃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