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入選「無廢城市」試點以來,積極推進生活領域的「無廢城市」建設,在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利用、建築垃圾綜合利用、餐廚垃圾利用率、快遞綠色包裝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生活垃圾分類方面,在試點單位、小區、企業陸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截至目前,已在鑫泰豪庭、陽光雅居等14個居民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垃圾桶投放工作,投放四分桶近1000個,發放可降解分類垃圾袋5萬餘個。已有350個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機構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目前,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街道已達到5個。截至10月底,利用我市現有6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1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通過前端減量和分類,目前生活垃圾填埋量為每日800噸左右,明顯低於2018年每日1200噸的填埋量,生活垃圾資源化水平日漸提高。
餐廚垃圾利用處置方面,我市現有日處理能力130噸餐廚廢棄物處理中心,對主城區餐飲企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食堂和食品加工企業日產生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處置。目前,日處理餐廚垃圾量為130噸,餐廚垃圾利用率已達到50%以上。同時正在積極開展二期擴能建設,建成後我市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將達到200噸,主城區產生的餐廚垃圾基本能夠全量無害化、資源化。
建築垃圾資源化方面,為了規範建築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管理,加強我市城市建築垃圾管理,促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產業化發展,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城市建築垃圾管理的實施意見》。針對我市當前建立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啟動了建設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採購移動建築垃圾資源化生產線4套,截至10月底,日處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8000噸,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已超過2%。建築渣土進場量94萬方,較上一年同期大幅減少。
可再生資源回收方面,我市積極建設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的「兩網融合」。通過「兩網融合」的模式,既實現了對社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以及商場店鋪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又對可再生資源進行分類回收。
目前已在東河區鋁業園區建成再生資源綜合分揀中心,在東河區建成再生資源分類回收中轉站27座,九原區3座,青山區1座,昆區1座,稀土高新區2座。共創造固定就業崗位38個,帶動臨活就業崗位300多個。
同時,推動採用「網際網路+」的技術手段,建立了集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於一體的廢鋼、廢鋁、廢紙、廢輪胎,廢塑料等再生資源交易為主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內蒙古再生資源交易信息平臺系統。整合再生資源上中下遊產業鏈,實現了分類回收、區域性分揀加工、產品規模化營銷的集中處理,使再生資源監管實現了數位化、標準化。
郵寄快遞綠色包裝方面,2019年我市郵政快遞業綠色包裝使用比例僅為46.4%,經過努力,截至目前,我市郵政快遞業綠色包裝使用比例已達到75.34%,全市所有郵政快遞企業營業網點全部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末端網點全部設置包裝回收角。
無廢細胞建設方面,為引導廣大市民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我市認真組織開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
完成了一批綠色商場、超市、餐飲單位的創建工作,同時開展無廢機關、無廢事業單位創建,積極推動公共機構無廢建設。截至目前,各區、縣(市)共有136家單位創建「無廢細胞」,其中綠色商場11家、綠色超市20家、綠色餐飲81家,無廢機關及事業單位24家。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艾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