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物哲學科學四要素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2020-12-15 小宇宙科學哲學

無論是社會哲學,還是自然科學的形成發展都必須經歷四種途徑,或者稱為四要素,這四要素分別是:眼裡的宇宙現象規律,腦中的邏輯思維推理,口頭的語言討論雄辯,雙手的勞動創造實踐。這是一個從客觀存在到主觀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永恆發展變化的過程。

這裡就從兩個不確定性進行展開。這兩個不確定性包括一個社會哲學方面的和一個自然科學方面的。用兩個不確定性分別從社會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說明宇宙萬物是發展變化的,任何時候的相對靜止都是瞬時的絕對運動。

公元前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是哲學方面早期提出的不確定性。世界每時每刻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一個事物處於不斷的向其他事物的持續轉化中。當一個人第二次踏入原來那條河時,他原來認知中的河流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他的思想是:世界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無論這種變化是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還是肉眼不可查的。當我們談論一個事物,在談論的過程中,這個事物已經產生出新的變化,那麼我們談論的還是原來的事物嗎?這實質上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思考。舉一個例子:一塊白色的洗碗布。它用久了變黃破洞了是什麼?它被撕扯開是什麼?它被火燒成灰燼呢?它被人吸收並參與新陳代謝呢?它被植物吸收後呢?後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萬事萬物都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而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但是這個答案又引發了新的問題,人也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員,又如何用這個尺度來評價自己,就好比一個人的手指永遠也無法觸摸到本手指一樣的道理。哲學史就是這樣不斷的對話與思索中推進的歷史,哲學正是在這種思維中,分化出了宗教、心理學、科學等等學科。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1927年發表論文《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給出不確定性原理(又譯測不準原理)的原本啟發式論述,希望能夠成功地定性分析與表述簡單量子實驗的物理性質,這原理又稱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在量子力學裡,不確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同年稍後,厄爾·肯納德嚴格地數學表述出位置與動量的不確定性關係式:△χ△P≥h/2,其中△χ是位置標準差,△P是動量標準差,h是約化普朗克常數。兩年後,霍華德·羅伯森又將肯納德的關係式加以推廣。

(一)眼裡的宇宙現象規律

宇宙中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以及規律的發現,是人們通過眼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覆的觀察並發現的。以至於到現在的物理實驗過程中還經常使用觀察法。因為觀察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然發生條件下所顯現的有關事物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是人們收集獲取記載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很有智慧的國王,名叫「鏡面」。在他的國家裡,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們卻信仰那些旁門左道,就好像懷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螢火的微亮一樣。因此,這位國王常常感到很苦悶,他想:「我總得想出一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邪歸正才好。」有一天,國王突然召集他的臣子說:「你們去把本國境內所有生下來就瞎了眼睛的人都找到宮裡來吧!」於是這些臣子們便奉命分頭在國內四處尋找,過了幾天,臣子們都帶著尋找到的瞎子回來了。鏡面王很是高興的說:「好極了,你們再去牽一頭大象,送到那些盲人那裡去吧!」很多臣民聽見了這個消息都十分奇怪,不知道國王今天將要做些什麼事,因此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趕來參觀。鏡面王在心裡暗暗地歡喜:「真好,今天該是教育他們的機會了。」於是他便叫那些盲人去摸大象的身體:有摸著象腳的,有摸著象尾的,有摸著象頭的,有摸著象腹的,有摸著象背的,也有摸著象耳朵的,還有摸著象牙的。國王便問他們:「你們看見了象沒有?」盲人們爭著說:「我們看見了!」國王又問:「那你們所看見的象是什麼樣的呢?」摸著象腳的盲人說:「王啊!象好像水桶一樣。」摸著象尾的說:「不,它像掃帚!」摸著象腹的說:「像鼓呀!」摸著象背的說:「你們都錯了,它像一個高高的茶几才對!」摸著象耳的盲人爭著說:「像簸箕。」摸著象頭的說:「誰說象簸箕,它明明像一隻笆鬥呀!」摸著象牙的盲人說:「王啊!象實在是和角一樣,尖尖的。」因為他們生來從沒有看見過大象是什麼樣的動物,難怪他們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錯了。但是他們還是各執一詞,在王的面前爭論不休。於是鏡面王哈哈大笑地說:「盲人呀!你們又何必爭論是非呢?你們僅僅摸到了一點,就認為自己是對的嗎?唉!你們沒有看見過象的全身自以為是得到了象的全貌,就好比沒有聽見過佛法的人,自以為獲得了真理一樣。」接著國王又問一般來參觀的人說:「臣民們啊!專門去相信那些瑣碎淺薄的邪論,而不去研究切實的、整體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摸象有什麼兩樣呢?」從此以後,全國臣民便舍邪歸正,都虔誠地信奉佛教了。「盲人摸象」意為由於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產生了認識上的片面性。要避免這種現象,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觀察、多了解,不要輕易下結論。

人眼相當於一架照相機,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鏡頭,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膠片,人眼看物體和凸透鏡成像的原理是一樣的。根據成像條件可知,物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倒立、縮小的實像。人眼的瞳孔是虹膜的中心圓孔,瞳孔可以自動調節直徑大小來控制進入眼睛的光通量。當物體的光線通過瞳孔,這裡的光線都是眼睛可接受的可見光,經過晶狀體成像在視網膜上,再經過神經系統傳到大腦,通過大腦處理,我們就看到物體而產生視覺了。

從火的發現到青銅器與鐵器的製造,從原子論到近代化學與生物化學的發展,從力學到近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等,這些都首先來源於眼睛的觀察,並對宇宙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及規律的認識上。

眼裡的觀察是對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初始認知條件,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必然過程。觀察為邏輯思維推理、語言討論雄辯以及實驗實踐證偽打下基礎,所以眼裡的宇宙現象規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哲學的首要先決條件。人類所認知的宇宙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首先從眼睛的觀察開始,這也是「事實勝於雄辯」、「耳聞不如目見」的深刻道理的來由。

(二)大腦的邏輯思維推理

邏輯是人類長期在社會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認識世界的基本思維規律,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也是維持文明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的基石之一。邏輯的本質是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和主觀認識發展規律的一致性。

思維邏輯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思維的邏輯形式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第二,思維的邏輯結構包括思維的邏輯關係、思維的邏輯規則、邏輯的格、邏輯思維能力等;第三,思維的邏輯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從抽象上升為具體等。邏輯是一種基於「已知」信息的判斷方式,而推理是基於部分「已知」信息甚至完全未知的判斷方式。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它與形象思維能力截然不同。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好其它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更是深入了解自然客觀普遍存在現象的能力。

推理的種類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的,根據推理前提數量的不同,可以分為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根據推理的方向,即思維進程中是從一般到特殊,或從特殊到一般,或從特殊到特殊的區別。傳統邏輯思維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三大類。就如用演繹推理來說明蔬菜需要水分這一事實,大前提是所有植物都是需要水分的,小前提是蔬菜是植物,那麼得出結論是蔬菜也是需要水分的。

大腦的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它是用科學的抽象概念、範疇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邏輯思維要遵循邏輯規律,這主要是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辯證邏輯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規律,違背這些規律,思維就會發生偷換概念、偷換論題、自相矛盾、形上學等邏輯錯誤,認識是混亂和錯誤的。邏輯思維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的。做邏輯思維時,每一步必須準確無誤,否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邏輯思維推理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主體把感性認識階段獲得的對於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並按一定邏輯關係進行推理,從而產生新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口頭的語言討論雄辯

口頭的語言討論雄辯簡單通俗地說就是擺事實、講道理,「擺事實」其實就是事實論證,「講道理」就是道理論證,這是關於雄辯最基本的方法。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一位媽媽對她很小的孩子說:下雨天上學要打傘。你看,那些叔叔阿姨都打著傘,他們打傘就不會被雨水淋溼衣服了。所以,你要像他們一樣打起傘來。這位母親要求自己的孩子上學打傘採取的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即拿出了事實根據,又進行了道理說服。

現在哲學上普遍採用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規律和範疇組成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最基本的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第二,它是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它們的關鍵;第三,對立統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對立統一規律既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又是人們認識、思維發展的規律;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是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方法的統一。

自然科學運用觀察法、比較法、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轉換法、類比法、建立模型法、圖像法等實測和實驗的方式,然後通過使用公式和數據,得出結論。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推理得出來的。再如,在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和水的沸騰情況的實驗中,就運用圖像法來處理數據的,它形象直觀地表示了物質溫度的變化情況。在實驗得出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描點、連線會出圖像就能準確地把握住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特點、液體的沸騰特點了。只有通過充分的、合理的擺事實講道理,才能在語言討論雄辯中獲得十足的把握。

無論是哲學家,或是科學家,通過口頭的語言討論雄辯,不僅可以發現問題,找到自身歸納總結的不足之處,而且從中可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四)雙手的勞動創造實驗

所謂實踐,是指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會的客觀的物質活動。這個定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說明實踐是與動物的本能活動不同的人類所特有的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另一方面,說明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的能動的探索世界的活動。如天文觀察、社會調查、軍事偵察等也都是實踐。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實踐是聯繫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的橋梁,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

任何形式的實踐,都是由一系列的必要因素或環節所構成的,實踐的要素包括:第一,實踐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是指實踐著的人或組織,即實踐的發動者、組織者和承擔者;第二,實踐的客體。實踐的客體是實踐的指向者、接受者,亦即實踐的對象;第三,實踐的目的。實踐的目的是實踐的發起點,它決定著實踐活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並表現於實踐的過程和歸宿;第四,實踐的手段是實踐主體用來作用於實踐客體,以達到實踐的目的的一切中介的總和;第五,實踐的結果是實踐的主體運用實踐的手段作用於實踐的客體所達到的實踐目的的實現,是實踐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總融合。

實踐作為人類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動,內容是極其豐富廣泛的,所採取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實踐的形式必然越來越多樣化。然而,把所有的概括起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基本形式:其一,生產實踐。生產實踐是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解決人同自然界的矛盾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其二,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社會關係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關係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關係,它是決定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基礎。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最基本、最主要的是要調整和變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還包括調整與改造建立在生產關係基礎上的其它各種社會關係,如政治關係、法律關係、道德關係、民族關係、家庭關係等等;其三,科學實驗。科學實驗是根據生產鬥爭實踐或社會鬥爭實踐的需要,為了獲得在通常情況下無法取得的對客觀對象的認識,而採取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所進行的探索性活動。科學實驗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這三種實踐的基本形式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對其它兩項實踐活動起決定作用,若處理好社會關係的實踐活動,又會為生產實踐的發展掃除社會方面的障礙,促進生產實踐的發展。而科學實驗則對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相關焦點

  • 宇宙時空力學的探索和研究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為了探索和研究宇宙時空力學,就必須引入和總結前輩物理學家經常運用和提出的宇宙時空力學的四態原理,以及四態原理之間的互聯性。這四態原理分別是疊加態原理、激發態原理、等效態原理和忽略態原理。疊加態原理是從宇宙萬物的永續運動變化中推斷出來的,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原理,是萬物在不斷發生不同的運動變化狀態過程中的受力或能量—動量變化的原理,或者說是力和能量—動量疊加狀態下使物體產生運動變化的本質。
  • 自然哲學與原始宗教、實證科學的關係
    首先,儘管自然哲學顯得幼稚、獨斷,畢竟看不到神的插手,而是以自然解釋自然。這正是理性的萌芽,人類的覺醒,「是歐洲思想的開端」。在被認為是「古代希臘一次最有名的證明活動」中,恩培多克勒以「火法分析」「證明」其萬物由土、火、氣、水組成的「四要素說」。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歡迎直接轉發探索貓百家號。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老子的宇宙哲學及其辯證邏輯
    另有一部分當時的智者先賢,雖進行過某些哲學思考,但只是簡單地將宇宙的起源歸因於某種「具象物質」,或求助於「靈魂(理念)」。在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思想家們大都相信世間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種基本物質組成。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論述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
  • 陳世清:對稱哲學證明科學起源於中國
    自然科學的發展、經濟形態的轉變與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科學的哲學——對稱哲學是哲學科學化的必然結果,是哲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科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科學的哲學對稱哲學,源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萬物皆備於我」(《孟子》)。
  • 中醫,科學,哲學
    當馬黑哲學傳入中國,國人就會覺得特別切合,因為我們一直日用而不知的陰陽唯物早已用了數千年。 哲學比科學原始,是人類最早期用智慧的表現,所以哲學決定了科學的發展路徑。「退步論」的思想要義是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中體現的,他將核心提煉為四個字——「遞弱代償」。我覺得這是我看到過最好的對「現象世界」解釋最透徹的「簡一律」(一)。
  • 哲學六大要素:回答什麼是哲學
    再次,威廉·詹姆斯的觀點看重哲學的能動性:「哲學的全部,僅僅是人的思想……」⑦另外一些人認為,哲學就是哲學的行為,是哲學起作用的方式,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又受生活的影響。儘管當代哲學家對哲學的定義有著側重點和某些實質性的看法的不同,哲學家仍然可以用哲學的六大要素來描述,這六大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依次來討論它們。
  • 用哲學三元論正確認知宇宙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化沒有哲學,有人說中醫是偽科學,有人說陰陽五行論與科學是矛盾的。我說如果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與中華哲學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統一,可以互相否定對方沒哲學。科學與中華哲學沒有統一的思維方式,主要原因就是,沒人理解陰陽的有無相生,相反相成,五行的相生相剋,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動態平衡關係,是哲學基本問題,同時也是科學的基本問題。人體就是相對個體與相對整體的能量動態平衡互動關係,能量的互動關係需要路徑,就是經絡。
  • 與劉長林先生共同探討「科學哲學」
    對於醫學來說,醫家看人,不僅把人本身看作一個整體,強調人之整體對人之局部起決定作用,首先更要把人和天地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強調人是天地宇宙的一個部分,為天地所生,為天地所養,無論從發生還是從生化的角度,天地對人都保有決定作用,故人之整體要受天地整體的制約,人與天地有應合關係。
  • 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囊括萬物的綜合性學科嗎?
    對普通人來說,一提到「哲學」可能就是直覺想到艱深、邏輯、抽象、困難……等形容詞,給人一種包羅萬象的印象,似乎是一門大包大攬而又涵蓋著萬事萬物的學科。但是,只要我們回溯到哲學的原始含義,從哲學的概念來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原因。
  • 慧眼看世界 : 科學非萬能,哲學更深遂!
    正如西方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這是一個無思的時代,科學並不思!」。在某些領域,科學根本無從下手,總而言之,科學不是萬能的。對於人類的來龍去脈這個問題,我們如果在科學領域找不到答案,就只能到哲學領域去尋找了。因為,科學研究的是「原理」,哲學研究的是「元理」!
  • 「原創」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哲學」一詞起源於西方,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在說明宇宙如何生成的問題上,顯然有兩種解答:「科學解」和「哲學解」。《無中生有的宇宙》一書,作者提供的是科學解,而不是哲學解;而上述《希》文給出的雖說也有科學解的一面,但作者更想給出的是哲學解。這樣,我們就有必要去考察一下,佛所說的「四大皆空」,老子所說的「有生於無」這些命題各自本來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 哲學=愛智慧?哲學與科學是一體的?
    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和科學能成為一個連續體,並不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而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正是古希臘人在歷史上第一次把理性態度與理論興趣很好地結合了起來,用理性的態度去構建包羅萬象、解釋一切的理論,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哲學,進而又從哲學中產生出現代科學。
  • 《中國哲學小史》:中國早期為什麼沒有科學
    讀完,看到附錄上介紹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從哲學的視角透視中國人的性格基因和價值追求。在《大問題》一書中,指出哲學、宗教和科學一直都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雖然各有側重,但目標是一樣的——強調思想和認識的重要性,強調理解我們這個世界,從某種更宏觀的甚至是從宇宙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 神學、哲學、科學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從此就出現了哲學,哲學除了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之外還注重實線,理論與實踐逐漸開始並行為後來的科學打下了基礎。它發展出了很多現代的職業,我們所熟知的古代名人有很多都是哲學家,他們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在各個領域都有著非常傑出的的成就但是有時哲學過於模凌兩可不夠客觀,因此科學出現了,比起哲學科學更為客觀,科學講究事實論據,要通過各種論證與實驗來證明某個事物是真實存在的。
  • 深度第一篇:哲學就是科學嗎?帶大家從新認識哲學、科學、真理
    網上看了很多關於哲學和科學的文章,很多人(包括世界很多學者)認為哲學就是科學。其實,這是不對的!哲學就是哲學,它不能稱為科學,但是科學就一定是從哲學中演變而來的,科學是真理。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這些問題:一、哲學與科學1、哲學是思考理論什麼是哲學?
  • 資訊時代的科學哲學特徵
    在知識積累和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人類的科學認識進展神速,在時間上達到了宇宙誕生和宇宙消亡的時刻,在空間上進入了「宇宙原子」和「宇宙網」的區域。人類直接認識的有限性和間接認識的無限性符合科學哲學的「互補原理」和「等效原理」。人類能夠認識地球和宇宙史,這不是因為直接觀測和認識的有限性,而是因為間接觀測和認識的無限性。
  • 李年君:哲學是宗教與科學的調和人
    就在宗教一次次受到創傷的時候,科學這邊也受到了宗教的反攻:雖然科學證實宇宙是由物質、由分子、由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由質子、中子、由夸克構成,但科學能證實137億年前的宇宙從何而來嗎?宇宙細分到夸克之後,又該細到那個程度為止?
  • 試論中國馬克思哲學智慧和科學知識結合可建立較完整宇宙模型
    再正確的智慧,不得到科學驗證,只能是梁上君子。如[陰陽]是伏羲氏四千年前發現的,[無]和[有]是老子在公元2千5百年前發現的物質公理,到現在沒得到公認。當中國和馬克思哲學智慧和科學相結合,又能夠深深植根於傳統中國文化,也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