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a
今天,是否也是被林有有和許幻山氣吐血的一天?
昨日#張萌:林有有這樣的角色我不會演#和#三十而已編劇回應大結局爭議#話題登上熱搜,編劇張英姬在採訪中提到,「林有有是喪失了所有尊嚴離開的,顧佳不是替許幻山還債,煙花公司顧佳也是公司創始人,顧佳是需要承擔責任的」,並強調「《三十而已》不是爽劇」,今日,#林有有 工具人#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這個角色的人物邏輯合理性再度遭到質疑。上一次引發全民聲討的類似角色設置大概還要追溯到「凌玲和洪世賢」。
大部分怒火中燒表示要把林有有、許幻山做成煙花炸碎上天的網友,幾乎都是把自己自動代入了「顧佳」的情景當中。大婆教、打小三不打老公等東亞複雜文化語境下形成的特定婚戀家庭觀念,被電視劇這一通俗文化形式呈現後,再度引發劇集以外的衍生社會話題熱議。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色彩方面有一定進步的「話題劇」已經成為當前都市女性題材劇的爆款通用公式,「短視頻追劇」的碎片化傳播方式更為其推波助瀾,而邏輯的崩壞、人設的前後不一致等劇情合理性變得相對無關緊要,網絡洶湧情緒需要一個「靶子」作為宣洩出口,林有有以及劇中的「全員渣男陳養魚、許放炮、梁有財」扮演著「靶子」的角色,讓女性觀眾們代入現實中對自己老公的不滿,正是在一場場情緒狂歡中,成就了年度現象級電視劇《三十而已》的40億播放量,237個微博熱搜。
當咪蒙手法應用於劇本寫作:話題劇成爆款奧義
「咪蒙不僅是公號,而且是網際網路產品……寫作是有方法的,爆款是可以複製的,是用戶需求和自我表達之間的交集……咪蒙的一篇文章要從50個選題裡面選一個,四級採訪,5小時的互動式寫作,然後要取100個標題,同時拿到5000人群裡投票,最後再給一篇文章做1萬字的數據分析報告,這就是公式。」
曾經創造多篇文章達到千萬點擊量紀錄的咪蒙,在2018新榜大會上分享過自己的爆款方法論。她認為「流量高度集中了,觀點就是引爆點。做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想好,給大家一個在朋友圈分享的理由」。
無論是《致賤人》還是《致LOW逼》,都將話題性、刺激社會情緒等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也因此招致永久封禁的反噬。儘管多次釋放復出信號依然未能成功復出,但咪蒙並沒有徹底消亡:咪蒙式販賣焦慮創作手法仍然存在於近幾年來「話題劇」的製造當中。
作為國產現實題材中的一大細分類型,關注社會問題、並與社會熱點議題形成互文、產生互動的「話題劇」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人在紐約》的移民話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家暴話題等等,趙寶剛的「青春三部曲」聚焦於奮鬥主題,明確提出話題劇概念,在採訪中表示「現在很多話題劇都是對社會現象的快速再現,不能走入內心。」此後,編劇六六也憑藉對話題劇的打造而迅速成名,例如聚焦住房話題的《蝸居》,聚焦醫患關係話題的《心術》等。
將話題劇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是近年來的幾部話題先行的現象級都市劇。從「處女情結」「重男輕女吸血家庭」話題引發熱議的《歡樂頌》,到「極品原生家庭」話題引發關注的《都挺好》,再到自「顧佳背香奈兒合影被裁掉、買愛馬仕包打入太太圈」的階層話題引發全民熱議,自此開始出圈之路的《三十而已》,創造「顧學」「淨身出海」等網絡新梗,後期主要討論度集中在了極度「綠茶」的人物林有有以及三位渣男身上,與咪蒙手法何其一致:從用戶情感需求出發,人物設置是極端化、漫畫化的,情緒重於邏輯,能夠引發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自發二次傳播創作從而出圈。其內容創作公式也儼然能夠被複製:精準瞄中社會痛點,將情緒到極致,當大批微博熱搜話題、豆瓣小組關鍵詞在一部劇中集體批發,總有一個能夠擊中目標群體。
不同於需要費心發掘傳播的其他劇集,話題劇在破圈層營銷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播出初期甚至籌備之際即已自帶話題效應,引發關注,此後隨著話題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非目標受眾加入觀眾之列,成功實現「議程設置」,最大程度吸引泛受眾注意力,擴大收視範圍。
同咪蒙的爆款文一樣,話題劇中也不乏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發情緒共鳴的「金句」,當中不少臺詞被注入了一定的真實性、現實色彩,例如滬漂王漫妮的那句「我來這座城市八年了,我擁有的只是個飲水泵,負擔不起的是帶它們一起搬家,永遠沒有辦法在這個城市紮下根來」,或是顧佳那句「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均引發一線城市白領、年輕媽媽們的集體共情。
相應地,下遊市場偏好也在反過來推動上遊內容產出傾向:策劃C小姐向記者表示,最近拿到的項目書「都是變著法的講述中年危機和女性焦慮,重男輕女、事業與家庭的平衡、渣男出軌、大齡恨嫁……」一名編劇則表示:「所有做得好的女性劇,都會相對將男性形象塑造得比較差勁,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可以預計的是,在既定爆款公式和上述話題劇取得成績的激勵下,未來或將有更多的類似話題劇產出。
「短視頻追劇」為情緒狂歡推波助瀾:碎片化的利與弊
「我在抖音、小紅書上追完了這部劇。」伴隨著《三十而已》刷屏,越來越多的觀眾表示「氣得看不下去,只能靠短視頻了解劇情」,顧佳打耳光、三人面談等高能場面被頻繁轉發。
作為「倍速追劇」的進化版本,過往 「短視頻追劇」一般存在於劇情注水的情況下,這次《三十而已》的「短視頻追劇」新現象一方面說明了人設極致化、後部分情節不合理設置招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觀眾反感,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劇集在密集製造情緒爆點「名場面」、碎片化傳播層面的成功。截至發稿前,該劇在獨播平臺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已經突破43.8億,在抖音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破154.1億次,在小紅書上瀏覽量破4.3億次。
如果說抖音的影視營銷能力已經被一再證明,女性用戶佔比近90%的小紅書則是《三十而已》發掘的新營銷陣地,作為一部時裝劇,劇集中對富豪太太圈層生活等有不少描述,與小紅書用戶關注點相符,為女性群像劇帶來了新的營銷啟示:小紅書或許是下一個女性向影視內容營銷寶地。
於用戶而言,「短視頻追劇」可謂省時省心,直接篩選關鍵信息並參與傳播討論,如同維生素濃縮藥丸之於蔬菜水果,點燃了這場情緒狂歡盛宴,進一步提升劇集熱度,但與此同時非官方發布的「短視頻劇透」也帶來了版權歸屬爭議等一系列問題。
短視頻開始從宣發引流輔助手段轉變為主要觀看方式,意味著習慣於短視頻娛樂的市場,變得越來越浮躁。反過來看,過於追求「短視頻追劇」式營銷也在佔據正劇的播放時長,倒逼內容創作者以碎片化傳播優勢最大化為導向,過於追求「高能」場面,而忽略了人物弧光與情節的合理走向。
「我們也懂影視製作者的難處,但是已經手握爆款,在業內有一定話語權的編劇,難道不應當有更多的藝術追求嗎?」一名觀眾反問道。過於追逐話題噱頭,以及淺層次追求矛盾最大化「爽點」的碎片化傳播,則透支著正片熱度,失之深度,以及更多剖析追問現實問題的可能性。
在《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同時熱播,「姐學」盛行的背景下,30+女性成為今年電視劇市場和綜藝市場的年度關鍵詞,固然不可謂之毫無進步,但年齡焦慮和職場家庭平衡的焦慮依然藏在「獨立自我」的價值主張背後,流量狂歡過後,能否對意識形態產生更多積極影響?內容製作者還需深思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