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 中秋節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鄉情

2020-12-08 中國青年網

  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出席美國僑界歡迎招待會並講話。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之一,中秋牽動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心,也喚起每個遊子心中淡淡的鄉愁。

  「每逢佳節倍思親」「陝北高原是我的根」「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萬家團圓的日子,重溫習近平的「中秋時間」,聽總書記這樣談鄉情。

  月是故鄉明,「共同的根讓我們情深意長」

  「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知道,在座各位都很思念萬裡之遙的祖國和親人,祖國和親人也牽掛著每一位海外遊子。」

  2015年9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西雅圖出席美國僑界歡迎招待會,他向僑胞們提前慶祝中秋佳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在這次招待會即將結束時,習近平引用了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句。他深情地對僑胞們說:「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我們這次來美國,給大家帶來一些家鄉的月餅,這是祖國人民的一點心意。」

  現場僑胞感到分外親切,紛紛表示:「非常感動,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

  幾天後,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系列峰會的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在異國他鄉與美東地區的海外華人華僑代表度過了一個特殊的中秋節。

  廣大海內外僑胞,一直是習近平高度重視的群體。他曾在北京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幾千萬海外僑胞,大家都是中華大家庭的成員。

  正如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所言:「共同的根讓我們情深意長,共同的魂讓我們心心相印,共同的夢讓我們同心同德,我們一定能夠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新篇章。」

  切切故鄉情,「我是黃土地的兒子」

  「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迴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說。

  隨後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時,習近平也多次提到西安。他指著一幅古絲綢之路地圖說,那裡是西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我的故鄉。

  談起習近平的故鄉情,離不開一個叫「梁家河」的陝西小村莊。

  「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陝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談到。

  每當談起自己上山下鄉插隊的歲月,習近平總是感慨萬千。

  陝西延安延川縣梁家河村,是習近平當年下鄉插隊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到陝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就去的這個村。

  當年,十五六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裡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秋天才離開這裡,整整7年時間。

  在梁家河,習近平深情地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

  河北正定,被習近平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來到正定縣塔元莊村看望幹部群眾。「想起當年天天和同志們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幹,對鄉親們的喜怒哀樂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習近平說,「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在正定的往事像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1982年春天,習近平從北京來到了正定,與正定人民共同奮鬥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在這不尋常的三年裡,他先後擔任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裡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勤勞的人民。我愛自己的故鄉,更想了解這裡的一切。」

  在離開正定之後,習近平也一直把「第二故鄉」牽掛於心。

  最美是鄉愁,「幹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

  「鄉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鄉愁」這個話題。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洱海邊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畫棟,院落乾淨整潔,植物生機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興。習近平說:「這裡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強調。

  為何多次談到「鄉愁」,因為鄉愁的背後是「不忘本、不忘根」。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在回憶知青歲月時寫到。

  「我們幹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習近平在2015年12月的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鄭重強調。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管你身在何處,故鄉總是永遠的牽掛;不管你走多遠,來處總是永遠的銘記。

  中秋節,重溫總書記談鄉情、鄉愁的話語,正是對海內外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的深情寄語。

相關焦點

  • 「月是故鄉明」中秋節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鄉情
    (原標題:「月是故鄉明」中秋節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鄉情)
  • 中秋節作文欣賞:月是故鄉明
    月餅飄香、月光柔和——中秋節又來了!每逢中秋佳節,故鄉的明月又歷歷在目:圓月懸在晴朗的夜空中,像一塊純淨無瑕的玉盤。柔和的月光灑在湖中,給湖水披上了一層金黃色的輕紗。月是故鄉明,這幅美麗的畫卷一直珍藏在我腦海裡!
  • 為何「月是故鄉明」?
    在我國民俗中,中秋節往往被視為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年年中秋,年年賞月。對月當空,你會想什麼?不妨從杜甫的一首詩,緩步走進秋之夜。《月夜憶舍弟》,是流傳最廣的中秋詩詞之一:「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閒話中秋節
    中秋節前後,本是一段適宜高臥的愜意時光,我卻常常難以安眠。睡不著覺,自然就會胡思亂想,中秋的往事如過電影一般點點滴滴閃現出來。在民間,中秋節是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像月餅這樣「奢侈」的點心,人們是捨不得一下子吃完的。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生活習慣是國人在苦難的生活中世代世代積累下來的人生經驗。不信翻開中國的歷史看看吧,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能吃飽飯的日子屈指可數。「吃」,實在是中國人的「心腹大患」。在經濟困難時期,平常人家的最高的追求就是「頓頓不斷窩窩頭」,好吃歹吃倒在其次。
  • 潮汕文化 月是故鄉明,潮汕的中秋節就是這麼「野」
    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每一個潮汕人對回家都有深深的執念,每一位在外的遊子對家鄉也是帶著無限的懷念之情。這一天,沒有特殊情況的潮汕人都要回家跟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也是潮汕人的「團圓節」。在潮汕的孩子們記憶中,中秋節最深刻的印象應該就是那段會唱歌的「音樂香」的迷人的旋律了吧!
  • 逆水寒月是故鄉明NPC在哪 月是故鄉明NPC位置介紹
    首頁 > 部落 > 關鍵詞 > 逆水寒最新資訊 > 正文 逆水寒月是故鄉明NPC在哪 月是故鄉明NPC位置介紹
  • 月是故鄉明 情是故鄉濃
    月是故鄉明 情是故鄉濃 2011/09/13 08:13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李如婷 瀏覽:2699
  • 月光所照,皆是故鄉!月是故鄉明
    #中秋寄語又是一年中秋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鬥轉星移,時光飛逝,不知不覺我馬上要度過三十二個中秋月圓之夜,當然,很多中秋之夜沒有回到故鄉,還有很多也沒有了過節的記憶。在這個逐夢的時代,中秋節似乎不再是那麼重要了,異鄉遊子郵寄點月餅,打個電話、視頻通話就算是團圓了。
  • 月是故鄉明,家是人團圓
    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著「凝聚血緣,合家團圓」的寓意。很多外地遊子每年中秋節的時候,無論多遠都要趕回家和父母親人團聚,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每一個思鄉人的心中都有一輪只屬於家鄉的明月,所謂「月是故鄉明,家是人團圓」 中國人特別注重家國情懷,重視親情與團圓,就像每年除夕夜一定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一樣,那種其樂融融,歡聚一堂的氛圍是無數人心中的理想生活。每一個節日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的追求。
  • 習聲迴響丨月是故鄉明 人是家鄉親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既承載著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也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
  • 月是故鄉明——李學明美術館開館
    中國山東網訊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莘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月是故鄉明——李學明美術館開館儀式」11月26日上午在山東省聊城市莘縣舉辦。
  • 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海青年企業家們這樣說
    張光遠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飽含深情、高屋建瓴,這是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時隔一年多後,總書記再次與企業家面對面談心,給企業家加油鼓勁,充分展現了總書記對企業家群體的深切關懷,釋放出黨中央關心支持企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 杜甫的洛城回憶錄(月是故鄉明)
    本報特推出《月是故鄉明》欄目,帶您走近他們,走近他們的中秋故事。  「詩聖」杜甫自小在洛陽長大,洛陽有他的摯愛親朋、年少舊夢。他在洛陽結婚成家,在洛陽與「詩仙」李白相遇、相知,在洛陽寫下不朽名篇「三吏」「三別」,他的不少詩作可以當「洛城回憶錄」。
  • 中秋節 誦讀散文:月是故鄉明 作者:季羨林 誦讀:春成
    月是故鄉明 戳下面↓↓↓「誦讀、音樂和效果」的翅膀,當翅膀扇動時,文章能看、能聽、更能帶你去聯想,讓作品更生動。誦讀情感深厚,配樂得宜嚴謹【創作人員信息附後】散文:月是故鄉明作者:季羨林誦讀:春成音效設計:楊銀安
  • 中秋:月是故鄉明
    有人說,如果中秋節沒有了月亮,那就像一篇優美的散文缺少了題目。我想,如果中秋節沒有了月亮,還會有人去寫那篇散文嗎?中秋節本來就是月亮的節日。天上有太陽,也有星星,可我們單單為月亮設立了一個節日。太陽那麼偉大,可他太熾熱了,星星們閃爍迷離,可又太遙遠了。
  • 《月是故鄉明》老華僑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月是故鄉明》終於在前天拉下了序幕。但是它表達的精神卻深深地感動了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一個出門在外的遊子都會在特殊的日子裡想起自己的家鄉。生活的不易讓他們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但是那顆思念故鄉的心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 月是故鄉的明,人是故鄉的親,故鄉美好!父母幸福安康!
    有人說:中秋佳節月最美,美得富有詩情畫意;中秋佳節月最柔,柔得如情似水;中秋佳節月最圓,月圓家圓團團圓。每到中秋佳節在外的遊子總會思念故鄉,思念自己的親人,也會讀文人墨客為中秋寫下的詩文和佳句來「借酒「消愁,今年這個中秋節我不能回家探視高齡的父母,身在異地,只能品讀古人中秋的詩詞和佳句,祝福父母中秋佳節快樂!幸福安康!
  •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 月是故鄉明-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剛考入師範那年,入學不久就是中秋節,又逢周末,學校允許學生回家。其實我們早就打聽到學校的消息,高年級的同鄉有在學生會的,消息靈通,還沒等正式發布,就及時透露給我們。彼時,我們來回必須坐火車,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記得我們是吃過午飯動身的,十幾個鄉人同行,雖是小縣城,但我連車站的方位還記不清,怎麼買票也不知道,就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後邊。
  • 美文推薦: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作者:漠風 就這樣,想念起家鄉的中秋來。 小時候,我家有一棵棗樹。那棵棗樹長在院子裡,是我出生那一年媽媽親手栽植的,現已亭亭。因著這樹,每年的中秋,我們的桌子上總能擺上這半生不熟的棗兒。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以為對於半生不熟的棗兒的喜愛是我獨有的癖好,直到和朋友們聊起來,才知道大家都想念家裡面的棗兒,想念它的生脆與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