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曙光」閃耀史前中國——2018年考古新發現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屈婷 施雨岑)險峻的山之居所、長江邊的神秘合葬、愛吃會吃的史前「廣東人」……中國社科院近日公布了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閃耀著文明「曙光」的史前考古遺址佔據半壁,成為最大亮點。

  專家趣評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分別是:「好吃」的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好奇」的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好險」的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好看」的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好萌」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好壕」的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說:「六大考古新發現要麼填補空白,要麼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結合了考古學新方法的應用、精細發掘和多學科合作,保護意識十分突出,表現出中國考古學的高水平。」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地貌(資料照片)。

  青塘遺址:史前「廣東人」的洞穴住所

  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在滃江邊的一處小山中,喚作黃門巖的4個洞穴,在距今2.5萬年到1萬年前後,是一群「廣東人」的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最感興趣的是距今1.35萬年墓葬出土的人骨化石,她的葬式是非常奇特的蹲踞葬:「這可能是中國最早有明確下葬儀式的墓葬。」

  廣東人以會吃聞名。考古學家從遺存的骨頭中發現,史前「廣東人」不逞多讓,吃遍「海陸空」。他們的食譜裡以鹿為主,還有鳥、魚、龜鱉、螺蚌……火塘遺蹟表明烹飪成為常態,一堆煮幹敲碎的骨頭渣說明了先人們食物利用的效率很高。

  遺址考古領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鎖強說,「好吃」的青塘遺址背後,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

  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M225號墓葬和陪葬品(資料照片)。

  城河遺址:長江中遊的神秘葬俗

  城河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漢江以西,長江以北。考古新發現揭示,它是一座距今約5000多年的「中等城市」,面積約70萬平方米。

  考古學家在遺址北城垣外發現了235座墓葬,結果石破天驚。此前,長江中遊的史前墓地中很少見到棺木痕跡。這裡卻有超過70%的墓葬都有棺木痕跡,還首次發現了獨木棺的痕跡。

  更神秘的是,這裡還發現了很多同穴多室合葬墓。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小軍說:「最讓人好奇的是一個五聯間的合葬墓,先葬著三個男人,後又下葬兩個女人,這種葬俗前所未見。」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弛說,這些獨具特色的葬俗禮儀,表明長江中遊地區與同時期的海岱、良渚地區等達到了同等的社會發展水平,「由此可窺見5000年前中國史前社會動蕩、整合的廣闊背景」。

  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貌與發掘區遠景(資料照片)。

  蘆山峁遺址:神聖的山之居所

  蘆山峁遺址位於陝西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大營盤梁是首先被發掘的一座「臺城」,由「品」字形的三座院落構成。每座院落都呈現嚴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與後世那些宗廟建築或夏商周時代的宮殿建築布局「似曾相識」。

  該遺址考古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明志說,很多登上蘆山峁的人,都會覺得「它們不像人住的地方」。在近200米高的斷崖上,這座險峻的山之居所顯得神聖又孤獨。

  「好險」的廬山峁還有很多謎團:建城者是誰?山上無水也無蓄水處,人們怎麼生活?屋址外雖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板瓦、筒瓦,但數量很少,如何鋪滿屋頂?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最感興趣的是,它與整個延河流域、黃河河套地區城址和族群之間的密切聯繫:「這對於文明起源、早期中國的形成意義重大。」

  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大墓出土的金器(拼版資料照片)。

  劉家窪東周遺址:金玉燦然的古芮新跡

  劉家窪遺址位於陝西澄城縣王莊鎮,魯家河將其一分為二。燦然的金玉寶物曾招致盜墓,幾乎令遺址遭遇滅頂之災。

  考古工作者在搶救性發掘遺址東南角一處墓地的時候,發現鑄有「芮公」「芮太子」作器銘文的青銅禮器,還有精美的金虎、杖首,玉琮和瑪瑙。史書記載的春秋芮國就在此處!

  考古學家在此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床榻,以及同時期最早的禮樂重器、編鐘編磬、五鎛九鈕編鐘組合。

  很少有人預料到,地處「一隅」的劉家窪遺址竟如此「好看」。考古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覺得,它的音樂遺存價值最高,「代表春秋早期最高級別樂懸制度的墓葬,填補了中國樂器和音樂史上的多項空白」。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點評說,理解周王朝西部世界的一個支點,「了解芮,有助於理解周的興衰」。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全景(資料照片)。

  城壩遺址:多文化雜糅的漢晉「宕渠」

  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的城壩遺址,是「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之一。考古學家歷經5年發掘,發現了中國僅見的水路關口——津關遺蹟、一處保存完好的漢晉城址——郭家臺遺址,以及1000多件珍貴文物等。

  其中,最珍貴的文物要屬10餘枚「宕渠」文字瓦當和150餘件竹木簡牘,揭示了諸多「好萌」的細節。比如,簡牘內容有小朋友的習字課本,還有書信和合同等。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雲翔說,簡牘多出於墓葬,這一批卻遍布在遺址中,應引起學界高度重視。

  考古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衛東說,宕渠為漢晉帝國的一個郡縣,有多文化雜糅的特質,從中可觀察到秦漢帝國對西南地區的經營和開發,以及巴文化逐漸融入漢文化的過程。

  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出土的建築構件(拼版資料照片)。

  太子城金代城址:高規格的金代行宮

  如火如荼的2022年冬奧會場館建設,正為一座考古遺址「讓路」。這就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臺嘴鄉奧運村內的太子城金代城址。

  考古領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信說:「城內的高等級建築密集,未見商業、民居,呈前朝後寢的格局,沿軸線分布,有巨大的殿柱,顯示出城址的高貴特性。」

  它是何來歷?「尚食局」款瓷器、「內」「宮」款磚、大量定窯高檔印花器、皇家氣象的龍鳳鴟吻……種種線索指向了金代行宮「泰和宮」。

  金代皇帝按祖制,會四時捺缽、遊獵,因此廣建行宮。太子城城址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對金代捺缽選址、營造制度、宮廷用器制度等研究有重大推進作用。

  如今,考古揭示的遺址中軸線將成為整個奧運村的軸線,還會建一座考古遺址公園。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堅說,這將是奧運會歷史上場館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全球新典範。

相關焦點

  • 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 史前「廣東人」愛吃會吃
    險峻的山之居所、長江邊的神秘合葬、愛吃會吃的史前「廣東人」……中國社科院近日公布了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閃耀著文明「曙光」的史前考古遺址佔據半壁,成為最大亮點。
  • 社科院發布2018年六大考古發現 一半為史前考古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公布6項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史前考古佔比最重,共計三項,此外各有一項東周、秦漢和金代時期考古發現。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論壇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據介紹,這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據介紹,這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昨天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主辦的「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在京舉行,來自廣東、湖北、陝西等地的六個國內田野考古項目和一個國外考古項目入選。在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2017年11月,聯合考古隊在王家塝這個地點進行勘探,發現了距今5000年前後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235座,清理112座,發現同穴多「室」合葬墓,也有獨木棺,直徑達1.5米,這是在長江中遊首次發現史前獨木棺。隨葬品豐富,從墓葬規模、葬具、隨葬品等情況來看,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等級差別。
  • 全國考古專家齊聚寶雞 探秘史前文明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黃河)今年是北首嶺遺址發掘60周年,9月13日下午,《渭水曙光—寶雞史前文物精品展》在北首嶺博物館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代表與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西北大學等單位的60餘名文博、考古界專家學者來寶觀看展出,並參加系列紀念活動。
  • 探秘史前文明!全國考古專家齊聚寶雞
    今年是北首嶺遺址發掘60周年,9月13日下午,《渭水曙光—寶雞史前文物精品展》在北首嶺博物館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代表與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西北大學等單位的60餘名文博、考古界專家學者來寶觀看展出,並參加系列紀念活動。
  • 志願者說|砥礪前行 不斷探索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有感
    砥礪前行 不斷探索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有感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落下了帷幕,從史前到近代,從單一到多學科融合,中國考古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迎接新的挑戰。
  • 感受大連史前文化,點亮遼南文明曙光!
    「史前」一詞,是英國學者丹尼爾·威爾遜發明的。他在1851年的《蘇格蘭考古及史前學年鑑》中首先使用了「史前」(prehistory)一詞。所謂「史前時期」,就是指人類社會的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時期,「史前文化」即史前時期所發生的人類社會活動現象,主要說的是石器時代(大體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文化。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廣東青塘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向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項目代表頒發獎牌。 青塘遺址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發展的新階段及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青塘遺址的新發現是華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 【溯源甘肅】大地灣考古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圖)
    該書啟發我對中國史前考古的思考: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成果,將會改寫中國史前文明的年代和地域。  本報特約撰稿人 周宜興  新的發掘成果總在否定著先前的論斷  到現在為止,世界史前考古近200年曆程,中國史前考古近100年曆程。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掘成果否定先前論斷的例證。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
  • 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秘中華文明基因 多項史前考古空白被填補
    北京日報記者 劉冕昨天,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補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新鑽探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3條,加上2017年已鑽探的2條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洪河遺址已發現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基本弄清了其形狀結構、挖建年代、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初步判定此類環壕不是閉合的,東側是利用嫩江作為天然屏障。  點評:2019年度的發掘,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
  • 中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斷髮紋身」的先民就在古越大地上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史前文明。從跨湖橋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高峰。它們是蒙昧與文明的最初分野,是古老東方文明的前奏和第一道曙光。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把這個文化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文明,曾這樣走過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文明,曾這樣走過 、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考古新發現能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提供例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載體,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曾經,考古似乎和現代社會相隔甚遠,對普通人來說有些遙不可及。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考古知識的普及,考古不再是生僻冷門的領域,而是與每個人產生越來越多的聯繫。
  • 湖南史前白陶的考古發現
    湖南史前白陶與彩陶、琢玉並稱中國史前三大藝術浪潮而居潮頭之首,對後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2018年10月,湘、浙兩省考古所聯手在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隆重推出「早期美術中的信仰圖景——湖南史前白陶展」,並舉行「第九屆跨湖橋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早期美術與信仰研究論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先生為這次展覽圖錄撰寫了序言,現全文刊發。該篇為郭偉民先生撰寫。
  • 西藏尼阿底遺址項目獲「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獎
    西藏尼阿底遺址項目獲「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獎 2019-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拉薩1月30日電 (江飛波 易雪萍)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29日晚發布信息稱,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活動評選近日揭曉,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開展的「西藏申扎尼阿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項目獲入圍獎
  • 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1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此次入選的包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臺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
    本報記者為此專訪考古學家嚴文明,講述從考古中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中國考古從一開始就在探索中華早期文明從1921年河南仰韶村的考古算起,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百年。這百年間考古學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