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麼樣

2021-01-17 央廣網

「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發祥地,民間手工藝匯聚。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並不多見。然而,更為罕見的是,在民間手藝式微的當下,這裡的新生代手藝人卻蓬勃崛起,形成一股推動民間手藝發展的「後浪」,以百花齊放的態勢續寫著指尖上的傳奇。

將追求手藝之精作為自己生長的根

「傳統技藝的核心是手藝。」說這話的是鍾錦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檀雕刻傳承人。他讓名牌大學畢業的兒子回到家鄉學習紫檀雕刻。十幾年過去了,對於已經可獨立創作的兒子,他依然只給了20分,因為兒子與「做到極致」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追求極致的並非只有鍾錦德。在吳中傳統手藝界,這是共識。

到達蔡霞明工作室時,已是掌燈時分。儘管展示區的燈光並不專業,但一幅幅緙絲作品仍以擋不住的魅力直擊心靈。

緙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中國獨有的一門絕技,曾一度處於瀕臨失傳狀態,至今高水平的傳承者鳳毛麟角。由於絲織、染色等技術的局限,在傳統緙絲作品中,不少無法用緙絲技藝完成的細節是由書畫、刺繡等來彌補的。但蔡霞明是個追求完美的女子。她借鑑刺繡中的拼色技藝,根據畫面色彩的需要,在不同的層次分別加入不同的顏色,而先後順序的變化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色彩。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極為繁複,有一點失誤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蔡霞明做到了。牆上一幅名為《吉祥》的作品,就是這種極致的表達。畫面中,水月觀音面容安然端莊,透過其身上的那層白紗,能夠清晰地看到瓔珞及衣裙的色澤和花紋;而淨水瓶下的透明底座,亦是這種透視感的表現。

從最初的抗拒到如今的視為生命,蔡霞明20多年的緙絲歷程化成了一句話:「祖先們在那麼簡單的木架上創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這個手藝不能在自己手裡斷掉,我要做到最好,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留下來。」

追求極致,對於蔡金興、蔡春生父子,不僅是對蘇作硯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是對制硯工藝中文化內涵的追尋。在他們眼中,硯臺其實是中國傳統審美與意蘊的表達。他們不僅收藏、研究、摹制歷代古硯,而且不斷創新。如蔡春生所說:「只有完全理解的傳承才是活的,之後才能創新,這才是活學活用。」正是在徹底吃透、讀懂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他們用刻刀賦予了冰冷的硯石以靈動的生命。他們的竹系列作品,幾可亂真,不是用手觸摸簡直不敢相信是用石頭雕成的。

還有陸小琴、林金妹、任敏華、張文君、謝惠強、盛春、夏棟……這些70後、甚至80後的手藝人,無不將追求手藝之精作為自己生長的根。在吳中,記者見到了宋水官、周建明、馬惠娟等老一代民間藝術大師的執著,更感受到了新生代手藝人的堅守與擔當。

以更親民的方式讓傳統手工藝「活出彩」

傳統手工藝,原本來自生活,如今卻因其手工製作的特性,而逐漸淡出百姓日常。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產「活下來」、甚至「活出彩」?讓非遺重新走進生活,是吳中新生代手藝人不約而同的選擇。

府向紅,出身世家,當今蘇繡中的佼佼者。她說:「刺繡不僅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而且是實用的生活品,沒有實用性,再好的蘇繡也不過是擺設。」這種與時俱進的「生活繡」理念,為她開闢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2014年11月,府向紅承擔了APEC會議的新中裝刺繡項目,也因此為更多的人知曉。其精心製作的婚慶禮服成為市場上的緊俏品,客戶為得到一套這樣的婚服往往要等很長時間。但府向紅並未滿足於這種訂單銷售。她不斷拓寬「生活繡」的創作道路,別出心裁地將蘇繡運用到家具、軟裝、箱包、首飾、手帳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她的工作室,記者不僅看到了婚慶禮服、被面、服飾等常見的生活用品,而且還見到了含有刺繡元素的戒指、髮簪等。她說當下國風流行,除了復古服裝熱銷,這種相應風格的飾品也深受市場歡迎。

在沒有看到實物之前,記者始終對「化玉為銅」懷有疑慮,待走進馬洪偉的工作室,不由慨嘆這位玉雕者的匠心獨運。他巧妙地利用與青銅顏色相似的青玉,摹刻出歷史上的各種青銅器。這種將古老的玉文化與青銅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是文化傳承的創新,並且在東南亞和歐洲頗受青睞。作品曾在大英博物館展出並被收藏。從16歲進入玉雕行業,40多歲的馬洪偉以自己的勤奮和聰慧收穫了諸多榮譽,而他獨樹一幟的「化銅為玉」工藝,成為國內玉雕工藝文化領域推陳出新的成功典範。記者離開工作室前,馬洪偉拿出一隻以青銅觶為原型製作的茶杯半成品,說自己正在設計一種玉石茶杯,以使玉文化以更親民的方式走進百姓生活。

傳統手藝回歸生活,最典型的莫過於吳羅織造技藝的恢復與發展了。吳羅織造,被稱為緙絲的姐妹花藝術。綾羅綢緞中的「羅」,指的就是吳羅。羅是一種帶有孔眼結構的面料,具有超強的透氣性,是理想的夏季衣料。但因它的織造技藝極為繁複,一經面世就成了皇家貴族的專屬品。後來,受工業文明的影響,加之羅特定的消費群體的消亡,吳羅織造技藝也隨之慢慢落寞,只在民間尚保留著部分殘缺的記憶。李海龍就是持有這種記憶的人。經過潛心研究,目前他已掌握了58種吳羅結構。織出來的面料製成服裝後,也頗受好評。但高昂的成本,讓吳羅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望塵莫及。

李海龍表示,服裝面料就是要給人們做衣服的,如何降低成本,把面料價格降下來是當務之急。兒子李君介紹,原來純手工織造的面料,一臺織機兩個人每天只能生產10~30釐米,因而每米價格要幾千元。他們的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將價格降到幾百元,與普通真絲接近。父子倆在織造機械化上猛下功夫。如今他們發明的第四代織機已達到半自動化,一個人可以操作兩臺機器,每天生產6~8米。可以期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是神話。

與文聯攜手共創良好氛圍

吳中區民間手工藝新生代崛起,並擔起傳承發展的時代重任,這種「後浪」現象的出現,與吳中區文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吳中區最為著名的民間工藝有木雕、玉雕、石雕、核雕、刺繡、緙絲、造船、書畫、裝裱以及紅木家具、香山幫建築營造等;我們有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6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美術名人和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60位……」作為吳中區「文藝家之家」的家長,文聯主席查偉峰說起區內的民間手工藝,如數家珍。

記者了解到,這支隊伍中中青年藝術家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後浪」日益成為吳中民間工藝的生力軍。這也是查偉峰頗為自豪的一點。

在採訪中,記者頻頻聽到「後浪」對吳中文聯的大力支持表達感謝。據他們說,以查偉峰為代表的文聯人,經常利用休息日到家中走訪,了解他們的創作、生產情況,設身處地為他們支招,克服實際困難。李海龍父子就對記者說了好幾次,吳羅的恢復與發展,文聯的幫助功不可沒。

「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服務——為手藝人創業創新、為中青年藝術人才脫穎而出營造一個最佳環境,包括出臺政策扶持等激勵機制。」查偉峰介紹說,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僅2018年全區用於文化藝術的扶持資金就近700萬元,其中努力向中青年傾斜,努力為「後浪」的創新發展添油助力。吳中對民間工藝以及中青年藝人的高度重視,讓「後浪」如虎添翼。資料顯示,民間工藝產品在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佔比超過一半。

對於吳中區的「後浪」現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說:「吳中的經驗,或可為全國各地的民間工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啟發和樣板。」

講述工藝大師的成長故事,探尋匠心匠魂的「百匠賦能計劃」正在吳中啟動。

相關焦點

  • 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麼樣
    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發祥地,民間手工藝匯聚。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並不多見。
  • 民間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增多
    第二批「非遺」名錄的種類更加齊全,其中,不乏民間手工藝類項目。  在公布的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共包括民間文學類、民間舞蹈類、民間美術類、民俗類、民間手工藝、民間音樂類共6類。其中,民間文學類共包括鏡泊湖傳說、八女投江、寧古塔民間諺語等8項,民間舞蹈類共包括寧古塔滿族高蹺、朝鮮族擊打舞、朝鮮族農樂舞等8項,民間美術類共包括渤海革末革曷繡、寧古塔馬氏燈彩共計2項,民俗類共包括滿族傳統婚俗、朝鮮族花甲禮、朝鮮族傳統婚俗等4項,民間手工藝類共包括滿族米兒酒釀造技藝、彩色魚皮製作技藝、魚囤子編織技藝等12項,民間音樂類共包括抬木號子、朝鮮族四物打擊樂、滿族祭祀音樂與器樂等4項。
  • 徐州民間手工藝亮相香港
    本報全媒體記者 吳悠 攝  ◎本報全媒體記者 吳悠  中國江蘇網3月23日訊 3月17日至21日,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香港江蘇社團總會主辦,徐州市委統戰部牽頭組織邳州市、新沂市、賈汪區、鼓樓區、雲龍區等統戰部共同承辦的「蘇韻漢風徐州民間手工藝(非遺)展」,在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永久會址舉辦。
  • 抖音電商全國開設多個手工藝直播基地,助力民間手工藝發展
    該計劃將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多項舉措,其中包括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專屬運營活動、直播基地服務等,助力民間手工藝發展,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由於傳統手工藝具有地域集中的特點,為了更好地服務手工藝人和手工藝品商家,抖音電商已經在全國多個傳統手工藝原產地開設了直播電商基地。
  • 吳中模式+吳中經驗:為全國基層文聯工作和地方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而擁圍蘇州古城的吳中區則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核心區,是「工藝之都」蘇州的重要支撐,為我國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的重點區域之一,享有「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之譽。據統計,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11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其中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亦屬罕見。吳中民間工藝不僅門類全、品種多,更以工藝之精湛令人矚目。
  • 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吳中博物館開館
    昨天,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吳中博物館正式開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出席開館發布會。  開館發布會發布了學術講座、傳習、課程、文創、特別展覽等博物館未來工作計劃與品牌活動。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吳中博物館館長陳曾路,博物館主創設計師王幼芬,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學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建萍等嘉賓在活動中進行演講。
  • 200餘件/套蘇作精品亮相 展現吳中創新模式培育文藝人才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盤金繡大披肩馬李文博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應妮)「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
  • 吳中博物館今天正式開館
    蘇州吳中區委副書記、區政府代區長李朝陽在發布會上致辭,他指出,博物館開館後,將通過陳展、文字、實物、影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特色,圍繞「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條文化脈絡,集中展現吳地廣博的物質和精神內涵,全力將吳文化博物館打造成為提升文化品質、優化城市形象、促進對外交流的新窗口。
  • 以紀錄片拯救瀕臨困境的民間手工藝
    在台州就有這樣一家組織——中國民協(臨海)民藝傳播基地,它不僅著眼於台州的民藝,更是面向全國民間手工藝,採用與傳統截然不同的宣傳方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源,實現線上與線下融合。  談到中國的民間藝術,中國民協(臨海)民藝傳播基地執行長朱海龍有些感慨:「利用剪、扎、編、織、繡、雕、塑、繪等技藝製作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千姿百態,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格。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一味追求溫飽,極少關注這些民間文化。」  朱海龍說,如今是資源整合的時代,人們開始崇尚休閒、養生等精神文化生活,這時才發現許多民間文藝已岌岌可危。
  • 婦女創業|指尖上的民間手工藝
    定邊有一群這樣的婦女在田淑蓮的帶領下把民間手工藝帶到了眾人面前,帶到了定邊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展廳的手工藝作品形式多樣、形態各異,其中涵蓋了剪紙、繪畫、刺繡、串珠、手工坐墊、手工絹花等十多類民間手工藝品,有的精雕細琢、有的豪放大氣、有的質樸天然。
  •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手工藝
    原來,這樣的「文化大餐」是團蘇州市吳中區委、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重磅打造的「揚『梅』吐『器』 青春好市」系列活動中的一環。據了解,系列活動聚焦蘇州、南京、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帶領人們重溫傳統工藝的「吳韻」,賦予古老的手工藝品新的「國潮」活力。
  • 第二屆全區傳統手工藝精品展暨首屆呼和浩特民間手工藝作品展開展
    昨日,在內蒙古美術館,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呼和浩特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第二屆全區傳統手工藝精品展暨首屆呼和浩特民間手工藝作品展」正式開展。
  • 黟縣百工民間手工藝展覽走進臺北誠品書店
    人民網訊 2月12日,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B2的藝文空間,上演了徽文化民間手工藝的展覽大戲。以展示徽文化深厚底蘊,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為主題的「行動中的民藝:從黟縣百工出發」展覽,跨過海峽,給廣大臺灣民眾帶來包容歷史深度和原生態手工藝絕活的視覺盛宴。海峽兩岸出版界、文化界、設計界人士近百人濟濟一堂,見證了展覽開幕,為這個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好活動現場點讚。 徽文化又稱為徽州文化,與敦煌學和藏學一起被列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三大顯學。
  • 「正本清源 守正創新」——蘇州吳中高層次文藝人才研修班學員晉京...
    11月2日,由中國藝術報社、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宣傳部、蘇州市吳中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蘇州市吳中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協辦的「正本清源  守正創新」蘇州吳中高層次文藝人才研修班學員晉京作品匯報展,在中國文聯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開展,融古韻今風於一體的200件/套蘇作精品一齊亮相
  • 北京大興區民間手工藝作品展在首都圖書館開幕
    華夏經緯網11月8日訊:今天上午,由大興區委宣傳部、大興區文委、大興區文聯共同主辦,大興區文化館、大興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我們從新區走來一一大興區民間手工藝作品展」在首都圖書館隆重開幕。大興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趙玉良致辭    「我們從新區走來」系列藝術展是大興區文聯推出的一項品牌活動
  • 福州:民間傳統手工藝走進大學課堂-中青在線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智仁) 近日,陽光學院2018年第一期傳統手工藝課堂正式開課。此次手工藝課堂邀請到了兩位來自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北墘村的民間傳統手工藝人,為同學們進行手把手現場教學。教學現場,竹製女士手提包、竹燈、百索對蝦等傳統手工藝品齊齊亮相。  為學生進行竹編教學的孫得元出生於農耕家庭,15歲起便開始學習竹具編制。
  • 羊年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發「羊」財
    羊年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發「羊」財 2015-02-18 22:33:32>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石家莊2月18日電 (高紅超)「爆竹聲中一歲除」,隨著羊年的氣息越來越濃,「羊」元素出現在各種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如武強年畫
  • 傳統文化民間手工藝與網紅搭配
    傳統文化民間手工藝與網紅搭配
  • 2020「發現江蘇」帶領外籍友人 趣訪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
    9月10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蘇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承辦的2020「發現江蘇•趣訪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本次活動以「江南精工,姑蘇靈動」為主題,邀請外籍青年友人赴蘇州尋訪非遺印跡、邂逅傳統曲藝、體驗民間技藝。
  • 2020「發現江蘇」帶領外籍友人趣訪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
    >9月10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蘇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承辦的2020「發現江蘇•趣訪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本次活動以「江南精工,姑蘇靈動」為主題,邀請外籍青年友人赴蘇州尋訪非遺印跡、邂逅傳統曲藝、體驗民間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