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夏雨 通訊員 溫靜 黃敏 孫夏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誰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你心中的文物入選了嗎?經過整整一個月的網絡投票,並結合專家投票後,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在其主樓大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揭曉答案。
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明星文物新晉「鎮館之寶」。
原四大「鎮館之寶」位列其中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近年來,省博明星文物頻頻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熱門節目,它們承載著荊楚文化及中華文明,越來越多人關注其前世今生。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省博三期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1.3萬平方米,比現在大一倍,「鎮館之寶」也將隨之擴容。因此,今年11月11日,省博聯合湖北日報推出「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活動專家委員會從眾多精品文物中遴選20件列入候選名單,邀請網友為心儀的「鎮館之寶」投票。這20件文物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梅瓶,石家河玉人像、大玉戈、大銅鉞、崇陽銅鼓、曾侯諫銅盉、楚王媵隨仲羋加鼎、曾仲斿父壺、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金盞、彩繪漆雕小座屏、錯金銀鐵帶鉤、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虎座鳥架鼓、雲夢睡虎地秦簡、青瓷蓮花尊、金錠。
據統計,為期一個月的評選活動共吸引235萬餘公眾投票,投票總數達268萬餘票。最終採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的方式,產生了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其中,原四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仍列其中。
越王勾踐劍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裡,歷經兩千五百餘年,出鞘時依舊寒光閃閃,耀人眼目。這把「天下第一劍」的發掘者陳振裕,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文物的發現並非自己一個人的功勞,而它存在的重大意義是跟隨越王勾踐歷經滄桑、頑強拼搏的精神,它將指引、鼓勵當代的我們積極向上、敢於亮劍。陳振裕同樣是新晉「十大鎮館之寶」之一雲夢睡虎地秦簡的發掘者,在他看來,鎮館之寶無不激勵我們加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網友票選名單與專家的完全吻合
發布會後,館長方勤帶網友參觀新鮮出爐的「鎮館之寶」,他希望通過這次評選活動,更好地發揮明星文物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據他透露,網友投票選出的「鎮館之寶」名單和專家所選完全吻合,絲毫無差,這讓他感到驚喜:「側面反映出我們觀眾欣賞能力及審美水平之高。」目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已形成三大系列,以屈家嶺、石家河為代表的史前文化系列,以盤龍城、楚國、曾國出土文物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系列,以梁莊王墓、郢靖王墓為代表的明代精品文物系列,完整建立了長江中遊江漢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考古文化序列。
石家河玉人像顯示在距今約4500至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和後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遊地區史前玉器的發展達到高峰;曾侯乙尊盤是先秦時期製作的最為複雜、精美的青銅禮器;虎座鳳架鼓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鎮館之寶各有代表。」方勤說。
據網友評選結果,最受網友歡迎的文物當屬分獲37萬票、36萬票的曾侯乙編鐘及越王勾踐劍。
發布會現場,來自中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2018級的本科學生高睿澤,作為投票公眾代表發言。這位南京小夥,在2019年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對元青花四愛梅瓶一見傾心。「它是現存極其稀少的元青花,整個器物不僅體量大,而且造型優雅,紋飾精緻,最令我關注的,還是這尊梅瓶上講述的四個風雅逸致的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他們都代表了一種芒寒色正、孤高潔淨的氣概,也表明了它曾經的擁有者對這種氣質的嚮往與追求。」不止為元青花四愛梅瓶投票,和大多網友一樣,曾侯乙編鐘及越王勾踐劍也是其心中所愛。「文物因人而活,文化因人而興,參選的珍寶重器無論是否被評上『十大鎮館之寶』,包括更多的沒有參評的館藏文物,它們都是文明的載體,都值得我們去研究、發掘、講述。」
方勤希望新晉十大「鎮館之寶」能成為擴建後的博物館的明星導覽,據他介紹,目前除崇陽銅鼓外的九大鎮館之寶均在省博陳列。崇陽銅鼓1977年發現於湖北崇陽縣,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是國內保存的唯一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銅鼓。「留一點神秘,明年夏天,待省博三期全新開放後,觀眾可見崇陽銅鼓真面目。」
》》》》十大「鎮館之寶」速覽
鄖縣人頭骨化石
發現於湖北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距今約100萬年,其完整程度極為罕見,引起國際古人類學界廣泛關注,是補寫人類發展史的重要物證。
曾侯乙編鐘
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全套編鐘65件,銘文3755字,一鍾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旋宮轉調。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越王勾踐劍
出土於湖北荊州望山楚墓,製作精良,歷經2500餘年仍毫無鏽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元青花四愛梅瓶
出土於湖北明代鍾祥郢靖王墓,描繪了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的典故,優雅精緻,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
石家河玉人像
出土於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其面龐寫實,散發著威嚴與神秘氣息,展現了史前高超的琢玉技藝。
崇陽銅鼓
發現於湖北崇陽,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也是僅存於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
曾侯乙尊盤
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令人驚嘆,被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
出土於湖北荊門包山楚墓,描繪了戰國時期人物車馬出行的場景,被譽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卷「連環畫」。
虎座鳥架鼓
出土於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戰國中晚期,穩重的虎座與飛揚的鳳架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雲夢睡虎地秦簡
出土於湖北雲夢秦墓,包括大量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是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