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時左右,氣勢洶洶的第22號颱風「山竹」在廣東省臺山沿岸登陸。17日,一組深圳市民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繞開上班路上倒伏大樹的圖片引發網友熱議。深圳天氣微博更是@中央氣象臺,表示申請除名「山竹」。就連我家小寶也在此期間,向我提出一連串問題——
寶:「爸爸,為什麼颱風它叫山竹不叫榴槤呢?」
我:「呃……」
寶:「是不是因為榴槤很臭啊,哈哈哈哈」
我:「呃,大概是的……」
那麼,颱風究竟是怎麼命名的?能否被除名?颱風的名字為何千奇百怪?到底是誰在給颱風命名、除名?你知道嗎?還好,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找了個比較有意思,適合孩子觀看的視頻來解答這個問題,你也跟孩子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原來,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人們開始用人名來命名颱風。由於缺乏組織和溝通,同一個颱風往往被周邊國家起了好幾個名字。名稱混亂使得發布的預警信息也變得模糊。1968年,世界氣象組織下屬颱風委員會成立。1997年,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認為,亞洲風格的名字更能使人們對颱風提高警惕,提高警告效用,因此建議設定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命名制度。2000年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命名表正式啟用。
這張表上一共有140個名稱,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出10個名稱。名稱均以英文形式呈現,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協商確定中文譯名。這140個名稱始終處於循環使用的狀態,直到「退役」的那一天。取名全憑愛好,各成員提交或後期替補的名稱都需遵守幾項基本原則。每個名稱不能超過9個英文字母,這是為了避免發布預警信息時單詞太過複雜;名稱要容易發音;不能在各成員使用的語言、宗教、習俗中帶有不良含義;選取的名稱應得到颱風委員會全體成員的認可。只要符合這幾項基本原則,取什麼名字全憑各成員喜好了。比如中國喜用「悟空」「杜鵑」等神話和花類名稱;中國香港愛用「珊珊」「玲玲」等女孩兒的名字;韓國常常選擇「飛燕」「浣熊」等動物名稱;當然,還有喜愛用水果命名的泰國。那麼,颱風名稱又如何「退役」呢?
江湖上一致認為一個優秀的颱風
應該是不佔假期,不佔假期,不佔假期!
而且來勢兇猛
全市停工停課
調轉風向,擦肩而過
環流影響,危害減弱,下雨交差
皆大歡喜,領導防風有功
市民沒有損失,全家家裡休息!
而一個不合格颱風的下場就是被除名!
當一個颱風對某個或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重大災情
遭遇損失的成員國家可以向世界氣象組織提出申請,將這個颱風永久除名
比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
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
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
由於破壞力巨大都已經被正式被退役了
到這裡,你終於可以回答孩子,為什麼這次颱風叫山竹,而不是榴槤了!因為榴槤上次考試不及格!
在2006年底,榴槤颱風在菲律賓造成數百人死亡的慘劇,成為菲律賓史上最嚴重的風災之一,因此泰國政府向世界氣象組織提出更名的要求。從2013年開始,榴槤颱風就成為了前任,取而代之的是山竹颱風。
關於颱風的名字就科普到這裡了。只是山竹仍然在肆虐,目前看來完全沒有做一個好學生的樣子。估計,過完這兩天,它也要退役了。那麼問題來了,哪個水果將接任山竹的位置呢?快跟孩子一起討論下猜猜看吧!
本文轉自竹兜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