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集》| 王勃詩兩首、李義府詩一首

2021-01-19 史記精讀



李義府:《詠烏》

20200822

 

日裡颺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

 

烏的本義是烏鴉。有的版本寫作鳥。烏鴉是特指,鳥是泛寫。整首詩所寫,還是普通的一隻鳥:會飛、會叫。颺就是飛。這隻鳥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生活在皇宮裡。上林指上林苑,漢代的皇家宮苑。借漢指唐是唐詩裡常見的寫法。李義府說林子裡有那麼多樹,卻沒有他的棲息之地、安身之所。言外之意就是想當官。

 

這是幹謁。聯繫寫作背景,它還是拍馬屁。關於這首詩,都說是唐太宗讓李義府寫一首詠烏鴉的詩,李義府寫好之後,唐太宗說不用說一枝,給你一棵樹都沒問題。

 

李義府這個人,將來估計不會再提到他,所以多介紹一下。他是唐高宗朝的奸臣,大壞蛋。受賄、殺人,壞事做盡。武則天能當上皇后,和他以及他的同黨們(如許敬宗、王德儉)的結黨營私關係很大。他從一個普通人,做到宰相,本事就是會拍馬屁,且笑裡藏刀。所以他的外號,叫「笑中刀」、「人貓」、「李貓」、「李狐烏」等等,都不是什麼好詞兒。公元663年他被唐高宗流放到今天的四川西昌,當時叫巂州;公元666年病死,時年五十三。


 

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20200823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作者敘述的角度要留意:送別的地點在涼亭,亭在岸邊,有高度。所以第一句,寫江水寫近,是俯視;第二句寫群山寫遠,是仰視。俯仰之間,既是萬裡江山,又交代了別後遠近。第三句寫當下:分別的地點是津亭,時間是秋月夜。第四句寫情感,是收。前面三句鋪墊好了時間、地點和氛圍,最後一句寫人的情感怎麼樣。可以將這種寫法看成是一種寫作套路。

 

「送」和「橫」都是擬人化的字。

 

水一直向前流,這麼說沒有感情;後面的水在送別前面的水,這麼說就活了,且恰好契合此時此刻人的心境。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寫法類似。王勃寫水送別水,李白寫水送別船,異曲同工,背後都是送人,都有很深的情意。

 

「橫」是阻隔。群山本來就在那裡,不是故意在那裡。平時在那裡沒什麼妨礙,這時候在那裡,就讓人討厭。為什麼?順著詩意往下聯想:巴南是當時他們所在的地點,塞北則肯定是朋友要去的地方。朋友這一去,就是山川阻隔相見無期,所以那些「橫」著的群山,就顯得討厭。《三國演義》裡劉備送別徐庶,徐庶騎著馬遠去,劉備下令把前面的一片樹林都給砍了。為什麼?因為它們擋住了視線,擋住了人的深情厚意。

 

古往今來,分手多是在月夜,在雨中,不知何故。



 

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這一首關注「夜」這個字。

 

前兩句是夜景,又提到時間。有煙霧有明月,這景色就是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紗」。煙是亂煙,「亂」這個字不用落實去解釋,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固定的詞組,就是煙霧的意思。古詩詞中常見;更常見的是「亂」字表面形容煙,背後是形容人的情緒。亂煙,迷霧,疏雨,浮雲等等這些都是此類情況,表面說自然現象,實際上說的都是人的狀態。第二句「飛月向南端」,這裡面是有時間的,因為月亮在動。「飛」字表程度不是表動作,就是快,時間過得快。送別的時候,覺得時間過的好快,還沒說幾句話呢,班車就來了,這樣的意思。

 

朋友坐著班車離開了,剛才還很熱鬧的亭子裡,現在靜悄悄的。「掩」,有人解釋成「門戶深掩」,很不好。這個亭子是離亭、驛亭。亭子嘛,不裝門的。不要一提到「掩」就想到關門。「掩」還有「遮蔽」,還有「止息」的意思,都比關門的意思好。解釋成「遮蔽」,就是從亭子裡出來,去岸邊送別朋友,朋友走了,回頭去看亭子,那亭子被樹啊、夜色啊給遮蔽了,一片寂靜。解釋成「止息」,就是剛才大家還在亭子裡一起喝酒聊天,還挺熱鬧,現在你走了,整個亭子裡就剩下了自己一個人,寂靜悄然。

 

總之就是安靜的讓人心生悲涼。江山此夜寒,寒就是冷,就是悲涼。宋詞裡有一句:「人散後,一鉤淡月天如水」,這詞看著是清新的一副景象,其實多讀幾遍很清冷的。人都散盡了,就剩你一個人抬著頭看月亮。冷清嗎?人去樓空了,肯定冷清呀。

 

豐子愷畫過這幅畫,畫面裡沒有畫人。這是更進一步。要是畫面裡有人,就是畫中人的冷清;沒有人,就是作畫人、看畫人的冷清。

 



- 未完待續 -




《古早集》| 陳叔達、孔紹安、許敬宗詩各一首

《古早集》| 王績詩兩首、賀知章一首



每日詩詞  /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宋·辛棄疾):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眉力村 | 桃花落,清水流;有佳人,伴左右。


交流古詩詞、植物可加微信

其他愛好者,暫時勿加。



相關焦點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將原詩拷至如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 《全唐詩》中一首偷來的詩,詩人被人稱為「活剝王昌齡」!
    蘇東坡這首集句詞便是此中翹楚,將自己的坎坷命運、心態與前人詩句融合的恰到好處,仿佛信手拈來、渾然天成,技近乎道矣!最後一首「抄襲」手法是「隱括」。所謂隱括,所謂隱括,就是依據前人整首詩原有內容的詞句改寫成詞體!換個說法,就是整篇化用,而意境思想或沿用原篇或推陳出新!
  • 登樓詩只服杜甫,晚年登兩樓寫兩首詩,一首七律之冠一首五律絕唱
    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貧病中的杜甫登了兩次樓寫了兩首詩,一首是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一首是被稱「氣壓百代」的《登嶽陽樓》。公元765年,本寄居在蜀中的杜甫離開了成都,開始了最後一次漂泊。766年他到達了夔州,此時他的身體大不如前,便在夔州安頓了下來。在夔州他登上了白帝城外樓臺,寫下了《登高》:《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張若虛的兩首詩,一首壓倒全唐,另一首輸在哪裡
    唐代詩人張若虛可能不如李白、杜甫那麼有名,但是他的其中一首詩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這首《春江花月夜》是不是比作者還有名氣呢,另外一首《代答閨夢還》輸在哪了呢?為什麼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而出名呢?歷史上留下張若虛的信息非常少,因為在唐朝這個詩詞歌賦盛世的年代,他的詩並不是那麼受歡迎,張若虛雖然被稱為「最懶的詩人」,這是因為它只有兩首存於全唐詩中並流傳至今,一首《春江花月夜》被人們所熟知,另一首詩是閨怨詩《代答閨夢還》。詩人是否有作過其他的詩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這兩首詩的相同處看上去都是在寫景。
  • 武則天的心腹寵臣李義府為什麼被稱為「人貓」
    這首詩簡練而有所寄寓,李義府正是借烏自喻,含蓄表達了渴望在大唐盛世中謀求一官半職的進取之心。 果然,太宗見而大悅:「我將全樹借汝,豈唯一枝!」他立刻從區區九品小吏晉為八品監察御史。唐朝清新自由的詩風與寬容開明的政治環境,充分給予李義府嶄露頭角的機遇,「詠烏拜官」亦成為初唐詩壇的一段佳話。不久,太宗特召李義府以本官兼侍晉王李治。
  • 杜甫夢見李白,一連寫了兩首詩,一首寫神性,一首寫人性
    李白和杜甫構築了大唐詩壇的兩座難以超越的豐碑,李白和杜甫的友誼也締造了一段盛世佳話。初遇的那一年,李白44歲,杜甫33歲,一個是文化圈的國民偶像;一個默默無聞的未來之星。能與偶像一起談詩喝酒,杜甫感到無比激動。從那之後,杜甫的心中就再也沒有忘記過他的白哥。
  • 川島芳子作的一首詩和兩首歌詞
    川島芳子與c'd'l's1997年在北京檔案館發現了兩百首川島芳子所寫的日本短歌(一種三十一個音的日文詩)。2003年7月,在日本人整理下已在日本出版,詩集名為《真實的川島芳子——秘藏的二百首詩》。除此之外,川島芳子還作過一首詩,寫過兩首歌。有家不得歸,有淚無處垂。有法不公正,有冤訴向誰。《蒙古姑娘》蒙古姑娘二八春光,舉首蒼穹淚珠滂滂,頭上青松草根束綁,朝拜喇嘛柳梢月上。蒙古姑娘二八春光,紅色繡緞縫皮靴忙。《駝鈴》從那遙遠的茫茫沙漠,經商隊騎著駱駝,踏著積雪慢慢地走過。
  • 曾讓我淚流滿面的兩首詩,一首關於送別,一首關於重逢
    有兩首唐詩曾讓我淚流滿面,一首關於送別,一首關於重逢。這兩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第一首關於送別的詩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第二首關於重逢的詩是杜甫的《
  • 兩首經典宋詩,一首寫春景,一首寫秋景,第一首作者一詩封神!
    在諸如辛棄疾這樣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詞風盛行之下,也有不少的經典宋詩出現,比如我們今天要欣賞的第一首宋詩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的一位僧人,名叫志南。他的生平資料已無記載。他憑藉著這一首詩而一詩封神,被後人皆知。那麼我們就先來欣賞一下南宋志南僧人的這一首《絕句》吧!
  • 漢高祖劉邦寫的兩首詩,一首霸氣十足,一首悽涼無奈
    劉邦一生寫過兩首詩歌,一首是《大風歌》另一首是《鴻鵠歌》,但這兩首詩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大風歌很霸氣,鴻鵠歌卻很悲涼。 叫來昔日的朋友共同飲酒,劉邦喝的微醉後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全文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詩第一句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比喻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第二句表示統一天下,諸侯臣服,衣錦還鄉的那種喜悅。最後一句流露出劉邦的擔心,怎樣才能得到勇士為國家鎮守四方啊。
  • 他大器晚成,一生只做兩首詩,一首鮮為人知,一首冠壓全唐
    詩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那是非常讀獨特的存在,要說中國古代詩人哪個時期的最出名最具有魅力,那肯定是唐朝了,不管是盛唐還是晚唐還是後唐,只要是唐詩,就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大唐的魅力,這些詩都存在大唐,大唐的魅力有多大,去看看唐人街就知道,那是一個非常非常鮮明的時代,不然就不會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這些大詩人的存在了
  • 兩首廬山詩,一首有哲理,一首有氣勢,但最後一句都是千古經典!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兩首廬山詩,一首有哲理,一首有氣勢,但最後一句都是千古經典!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文化的興盛總是伴隨著經濟和國力增強而來的,一個物質富足的國家,廣大人民才有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些詩詞裡,我們夢回千古,在詩詞間體會那個時代的繁華,總會從裡面發現一些別樣的精彩。比如,很多描寫我國美好風景的詩詞,名山大川自是其中詩人們的最愛,一起欣賞兩首最出名的廬山古詩。
  • 兩首廬山詩,一首有哲理,一首有氣勢,但最後一句都是千古經典
    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文化的興盛總是伴隨著經濟和國力增強而來的,一個物質富足的國家,廣大人民才有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些詩詞裡,我們夢回千古,在詩詞間體會那個時代的繁華,總會從裡面發現一些別樣的精彩。比如,很多描寫我國美好風景的詩詞,名山大川自是其中詩人們的最愛,一起欣賞兩首最出名的廬山古詩。
  • 電視劇《破曉》裡的兩首歌和一首詩!
    電視劇《破曉》裡有很多地方很感人,給人的畫面也很震撼,但令人印象深刻的還不止這些,裡面有兩首歌和一首詩特別讓人記憶猶新。第一首歌:劇中夜上海花魁許麗麗雖是風塵女子,但為了自己的愛人願意在背後默默付出,至於如何付出,想必大家通過劇中很多次「其對田繼業的或暗中或側面的幫助」就能看出,另外從她為田唱的一首歌也能略知一二。
  • 這兩首詩,一首感懷物是人非,一首卻道破世態炎涼
    於是,王播憤然在住所的牆壁上寫下一首詩,收拾行李後咧咧嗆嗆出門而去,這就出現了本文開篇的一幕。離開寺院的王播,從此卻交上了好運。他在唐德宗貞元十年考中進士,又在不久後的賢良方正科中成績突出,踏入仕途。他的起點雖然很低,也沒有什麼背景,但依靠著卓越的才幹和圓滑的處事態度,最終兩次出任宰相。
  • 這一天下雨,陸遊寫兩首詩,一首抒發壯志雄心,一首卻在賣萌
    在中國歷史上,作詩最多的是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幾乎與《全唐詩》收錄的總量相當。然而,他的詩雖多,質量卻不敢恭維,因此從來沒有誰將他視為詩人。正兒八經的詩人之中,產量最豐的據說是楊萬裡,一生寫下了兩萬多首詩,但存世的只有四千多首。
  • 此人生平僅有6首詩傳世,就有兩首千古絕唱,還有一首冷門重陽詩
    李杜王孟、東坡易安稼軒等等名家都有重陽節詩詞傳世,連近代的偉人也有一首《採桑子·重陽》廣為流傳。他生平僅有6首絕句傳世,其中就有兩首千古絕唱。一首被譽為「七絕之最」,還有一首被稱為五言絕句的壓卷之作、在唐詩影響力排行榜上高居第四。這兩首詩便是大家熟知的《涼州詞》和《登鸛雀樓》。其餘四首也都是盛唐佳作,但稍有些冷門,其中就有這首寫載重陽佳節的《九日送別》,是詩人在薊州任守時期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送別好友的贈別之作。
  • 兩首容易被誤讀的詩,知道一首,當屬不差
    我們第一眼看到,就容易被「矇騙」,不過這兩首詩詞之所以能夠得以流傳,成為經典,也都與它表面意思有關係,時至今日,男女之間有時候還引用。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朋友們能記住的,大概也就是最後兩句。新娘梳妝完畢,羞答答問自己丈夫:「夫君看我這眉毛化的深淺怎麼樣?入時不入時?」把一個剛嫁入夫婿門的女子,在見公婆、公公之前的內心的忐忑,充分描寫出來。
  • 李義府受賄賣官逼死朝廷命官,李治為什麼還袒護他?
    其實,李治知道李義府賣官鬻爵,處處受賄,特別是為了一個女囚逼死朝臣,也是氣的發瘋,想要狠狠的處置李義府,可是思前想後,卻是違心的處置了王義方,放過了李義府。
  • 被誤解最深的兩首詩,一首無關愛情,一首表達不渝愛情
    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被誤解最深的兩首詩,一首本無關愛情,卻被當作情詩;一首本來是表明不渝愛情的情詩,卻被廣泛用來讚頌一個職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來表達對彼此堅貞不渝的愛,但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中的《邶風·擊鼓》,它從來無關愛情。邶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今天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帶,邶風就是詩經中邶地的民歌。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推測,一種把鍋甩給了衛國公子州籲,認為這是衛州籲聯合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另一種則把鍋甩給了衛穆公,認為是衛穆公多次出兵救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