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攝影報導
人物介紹
程基偉,2013年法國留學歸來,現任成都當代影像館副館長。
關鍵詞:沉浸
藝術既是專業,也是生活
成都,以麻辣休閒著稱,但只是這座城市多重性中的一面。在街邊網紅麵館打個卡滿足味蕾後,並不妨礙年輕人們擦掉嘴巴上的油珠珠,繼續流連於博物館、美術館。今年35歲的程基偉 ,每次從國外回成都,一定要找個路邊蒼蠅館子吃一頓,才能把自己的胃找回來,讓自己的心安定。程基偉本科在四川大學就讀繪畫專業,後來去法國攻讀的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研究生,如今,他是成都當代影像館的副館長。
明年4月,這座城中文藝青年熱衷的打卡地將迎來開館一周年紀念日。影像館創始人鍾維興先生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曾採訪時說:「這座館,在北京比在成都出名,在法國比在中國出名。」程基偉相信,憑著大家的不懈努力,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成都人知道,並愛上這裡。
成都當代影像館
留學之後回國
因為親情也因為美食
11月9日下午,《她說》開幕,這是當代影像館自開館之後的第10個大展,通過7位女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看見7種不同的生命體驗。從開幕前對嘉賓的迎來送往,到留意對談現場的一些瑕疵提醒小夥伴下來總結,他全程在線。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程基偉沒有選擇留在藝術氣息甚深的法國,原因都非常的私人,一是幾年的歐洲飲食沒能改變他頑固的成都胃,二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龍應臺曾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程基偉說:「父母曾經揮手送我上車,嘴裡念叨的再見,是再見,不是再也不見」。
2015年,在電子科大成都法語聯盟做文化主管的程基偉遇到了人生中的伯樂。成都當代影像藝術館創始人鍾維興先生來「尋人」,因為他有一個宏偉的計劃——籌備成都當代影像館。他希望找到一個有藝術背景、又會法語的人,要隨著他去遍訪當代攝影大師。
程基偉感到很幸運,自己沒有荒廢專業,並且穿梭在藝術殿堂與當代大師之間,正在一點一點地為成都的藝術氛圍「添磚加瓦」。
從籌備到開館,程基偉跟隨鍾先生無數次出國,2017年有一次繞了地球一圈。半夜醒來,他都要先確認一下,自己究竟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羅伯特 弗蘭克、威廉 克萊因、約瑟夫 寇德卡、艾略特 厄韋特、薩巴斯提奧 薩爾加多、貝爾納 弗孔、細江英公、荒木經惟、馬丁 帕爾……2015年起,鍾維興開始系統拍攝世界攝影名家。走進,文字、圖片、音頻、動態影像、紀錄片等多種表現方式,完整、立體、鮮活地把91位當代攝影大師記錄下來。
這張鞏俐是馬克 呂布拍攝的
對話全球大師
泰鬥級人物也有可愛面
雖然有留學經歷,但文化產業這個專業在國內很少。從接手做這些項目開始,程基偉不斷和這些攝影大師見面,搜集各方面的資料對他們有更深入的了解。「用鍾先生的話來說,每天都在上大師班。這些知識的積累和關係的建立,對以後的工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前面這些無數的大師以及這種私人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是你之前沒想到的,他們這麼大牌了,卻還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和你想像當中的攝影大師不一樣,這些很有意思。」
這91位攝影師中最有趣和最好玩的當屬法國著名攝影家貝爾納 弗孔,「弗孔他非常簡單,是個懷有童真的詩人,他在任何場合都說:『我首先是個詩人,然後才是攝影師。』」
作為後現代攝影師中最早使用置景攝影擺拍手法的攝影師,貝爾納 弗孔鏡頭下的孩童、人偶,在自然環境下,享受著「悠長假期」。作為成都當代影像館的第一大IP,貝爾納 弗孔1975年到1995年之間的所有攝影作品都進入了館藏,當代影像館對他出版了三本圖書,和一部完整講述他藝術創作的紀錄片。為迎接成都當代影像館開館,弗孔送來一份禮物——把自己的「家」搬了過來。展廳復原了他位於普羅旺斯的小木屋,那是父母的家,裡面有許多非常重要的東西。小到一個彩陶盤子的擺放,擺滿食物的餐桌,還有他小時候的嬰兒椅、兒時的床榻。
貝爾納 弗孔的「家」
在館內巡視時,看到貝爾納 弗孔的「家「,程基偉笑了:」你一定想像不到,弗孔會在Ins上發現自己餐桌上那杯綠色飲料都快沒了。連這點細節他都看到了,他就是這麼有趣。「
當代影像館成為年輕人熱衷的地方,有時候甚至一天內有600多人買票入場。從今年4月18日開幕到10月27日,已經有了四萬多觀眾。「這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意外的事情,沒想到會有那麼多觀眾。年輕觀眾特別特別多,大概百分之九十的觀眾都是年輕人,而且他們對每個展廳的關注點又不一樣。傳統的攝影師喜歡布勒松、薩爾加多的作品,非常多的年輕觀眾喜歡弗孔的作品。 」
專業融入生活
業餘生活:看書+看展
文化產業研究生,回國後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程基偉也覺得幸運。他坦承:「包括我周圍的很多年輕人,工作和專業沒有多大的相關性,而是為了生存在做一些必須要做的事情。之所以說我很有幸,是因為我的專業和工作契合得很好,既是生活的部分,又把專業浸入到生活當中去了。「
程基偉在布展現場
除了工作,程基偉的業餘時間基本就是看書、看展。「因為我和老婆都不是喜歡出去耍的人,都是喜歡讀書的人,業餘時間絕大部分時間在書房裡,屋裡的書櫃佔據了一大面牆。每次去巴黎,除了必要的碰面都是去看展覽,很多城市都有小的藝術館,市中心對我來說沒什麼意義,千篇一律。」」
程基偉說:「從2015年開始經手這個項目,鍾先生對場館的硬性投入是不可計量的,建築本身的改造也花了很多很多錢,不可估算。作為創始人,他已經把這件事情想清楚了,他對這個事情的目標和初衷就是:『我既然決定要做,展覽質量就一定要做得很好,如果做得很糟糕,品質也做得很一般,就沒有意義。』我一直說我有幸進入到這個行業,有幸遇到鍾先生這種思維很清楚,有情懷的人,藝術上的追求很明確。他較晚從事攝影,但在藝術上對自己的要求超過很多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如何表達,怎樣表達有清晰的思路,他會不惜一切代價把作品做好。他除了看展之外,都在不斷地學習。每次看新的展覽,都思考更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甚至跟不上他的想法。不僅他在學習,同時也迫使我們不斷地學習。」
讓青春力量激蕩,讓青春正氣昂揚。
封面新聞長期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選。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動過你?
快來給我們推薦吧!
【推薦方式】
歡迎通過封面新聞APP的爆料平臺,推薦你心目中能夠代表中國力量的新青年;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封面新聞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相關稿件下方留言,歡迎向我們推薦。
【推薦標準】
年輕:14-40周歲正能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責任感: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甘於奉獻創新力:勤於學習,善於創造引領風潮: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