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果禪師在禪七開示錄首七第七日當中,講了這樣一個大家耳熟的故事:
在過去,有一位禪和子在禪堂住三年,以為堂內人多打岔,自覺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中住了一個茅蓬,種了一點菜,白天看守,不教野鳥吃菜,夜間虎狼爭鬧,晝夜不安,於自己的工夫又打閒岔;住了三年山,工夫沒得深入,又不住了;想找一個關房閉閉關罷!才與工夫相應。
以化小緣二、三年,遇到一位明眼的在家老婆婆,婆婆一看,這個和尚很有道德行持,就把他請到家中辦點好齋,請他用過齋,談談心,談得很投機。
老婆婆說:『大師傅,我成就你閉關罷!』
禪和子一聽『很好!我正想閉關。』
老婆婆就送他入關。這婆婆沒有別的人,只有一個姑娘,才十六歲,也是開悟的;老婆婆每天派她給這和尚送飯,一送送了三年。
婆婆對她說:『你送飯已經三年了,今天送飯的時候,等那和尚吃好了,你就上去把他抱住,教他道。』
姑娘聽了,記好,如說而行,上去抱住就教他道:『道!』
和尚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姑娘鬆手回家,對母親一說,老婆婆聽見,就訶和尚,叫他趕快起單,把茅蓬燒了。『我供養三年,才供了一個死漢子!』禪和子一聽,面帶慚色,拿起蒲團就走,還去託缽。
痛恨自己受人家三年供養,沒有開悟,受她訶斥,很是慚愧,努力用功。託了三年缽,又到老婆婆這個地方來,與老婆婆談談工夫,還要求成就他閉關。又閉了三年關,還是教姑娘送飯給他吃。
三年圓滿後,姑娘照前次母親教的辦法,上去抱住說:『道!道!』禪和這回開口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婆婆知!』姑娘回去一說,婆婆聽見,心中歡喜,對和尚說:『善哉!善哉!恭喜你開大悟了!』
你們大家同聽見了罷!你們想想看,你知我知,莫教婆婆知,要以世間人說,還有好事嗎?大概你們同是這個會法,如是這樣一會,就錯了!教你們在本分上會,你們想想看,領會、不領會?如不領會──參!
看完這則故事,讓我想到了另外一位禪師,他就是圓悟克勤禪師。圓悟克勤禪師是五祖法演的侍者,因為法演禪師問一位來拜訪的官員讀過小豔詩嗎?其中「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是如何領會的?那位官員只是「喏喏」,而引起圓悟克勤禪師的疑惑,當看到一隻大公雞飛上高牆後,心念一動,寫了一首《投機偈》
金鴨香銷錦繡圍,
笙歌場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
禪悟之境,是不可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或許也只有兩個人知道其中的意味,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