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作的三點論辯,看李可染作品,得山水繪畫之精髓

2020-12-11 藍鷹書畫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山水畫作的三點論辯,看李可染作品,得山水繪畫之精髓

圖/李可染 文/文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作品 無錫梅園

因為自幼喜學繪畫,李可染在13歲時便開始對於山水畫的創作,在山水畫作中嘗求變革,以遊歷山川為基,在旅途中寫生獲得素材。

▲李可染作品 西湖三潭印月

他在晚年時筆觸更為老辣,善於繪畫山水、人物。今以李可染大師作品為基,談談山水畫的三點論辯,得出山水繪畫之精髓。

01態度端正,切勿潦草

在山水畫的繪畫時,因為取景往往壯闊,若無恬淡心境和持之以恆的耐心,很難將畫中景致中的每一筆都傾注真心。

▲李可染作品 靈隱茶座

潦草是繪畫中的一個大忌,沒有比潦草更大的錯誤。如果按照這種想法去行事,敷衍獲得的作品在行家眼裡便會不值一提。

藝術並非是探囊取物那麼簡單,而是需要立足於基礎,將精力和興趣全部投入的一種創作。在全力以赴中塑造精品,如果浮躁、敷衍,那就很難成事。

▲李可染作品 錢塘江遠眺

大多藝術家都能高度集中精力,達到耳聰目明的的境地,能看到自然內涵,畫出真情實感。

02學習不止,涉獵廣泛

不僅僅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不斷學習的內心,即便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也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

▲李可染作品 山的研究之三

學習不止創造新的進步,師古人、師造化,在傳統中開拓新意,建立在傳統技法上磨礪更高成就。

另外對於學習對象,也不能「從一而終」,而是儘量選擇更為廣泛的涉獵,擴寬接觸面,選擇其中的精華作為學習的關鍵點。

▲李可染作品 水邊人家

學習不僅僅是學術上的進步,更是能夠在修養中獲得更好的塑造,在心胸寬廣後,能夠走出功利主義的囚籠,在藝術的土地上紮根,而並非隨風漂泊。

03追逐意境,師長舍短

現代入繪畫行業的年輕人,對於繪畫的理解有著獨到的認識,鑑於對於畫作的新穎理解,青年喜歡在新的思想中看待古人的畫作,自然會產生一種脫離感,不利於像傳統學習。

▲李可染作品 蘇州拙政園

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從意境出發,追逐古人畫作中對於意境的塑造,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展現傳統文化的本質韻味。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全盤接納,要師長舍短,學會鑑別知識。

▲李可染作品 太湖1954

可從短處開始,對於自己繪畫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逐個擊破,構局、筆法、層次、意境等,都可分開學習,但最終要追求一種統一性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相關焦點

  • 李可染的經典山水畫——「黑、滿、崛、澀」的獨家李氏山水
    這樣的樹木形象也見於他同時期的作品如《井岡山》等畫,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畫樹木總是把枝幹勾得力求豐富,變化多姿,成為他的山水畫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岡山》中,那些一律筆直的樹,也是一種「表情」,是為著營造一種崇高的氛圍而創造的一種繪畫語言。李可染的《韶山》一畫,沒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種清幽宜人的山居環境。煙嵐環繞,清爽溼潤。
  • 李可染山水畫欣賞(超清150幅)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擅長畫山水、人物以及牛。他也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
  •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繪畫,作品評為藝術珍品,但細節卻比不過父親
    作品畫得越好,作品的的價值越高,當然這中間還夾雜著一種名氣,名氣越大自然作品的售價也是水漲船高。近年來李可染的作品被交流得越來越少了,但李可染的兒子李小可的作品慢慢的開始被市場之中所接受。同樣李可染的兒子李小可大師也繼承了父親的那一種山水繪畫特色。
  • 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 欣賞 | 李可染罕見寫生作品
    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 他師從李可染,造詣深厚,以逆光山水作品迎接建黨100周年
    在這個不平凡的一年中,當代水墨山水大家許澄宇為國之輝煌獻禮,用畫筆描繪祖國江山萬裡、雄姿勃發、刻苦鑽研、嘔心力作逆光山水作品對祖國致敬,對盛世讚歌。天地山川構圖恢弘,鏡面小舟隨風擺動,雲山蒼莽之間,溪瀑有聲,嘉木繁陰,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可望、可遊、可居,廣大處氣勢磅礴,精微處又頗耐推敲,突破了李氏的逆光山水,並將逆光山水達到了更高的境界,形成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生命力的個性語言,顯示了許澄宇統領畫面的能力和巧思妙造的匠心。擺脫傳統山水畫樣式,以自己極具創作性的繪畫語言表現灕江晨曲,是當今山水畫的革命性變革,成為當代水墨第一人。
  • 他師從李可染,造詣深厚,以逆光山水作品迎接建黨100周年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爆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舉傾國之力抗疫到底,取得了階段的性的勝利。在這個不平凡的一年中,當代水墨山水大家許澄宇為國之輝煌獻禮,用畫筆描繪祖國江山萬裡、雄姿勃發、刻苦鑽研、嘔心力作逆光山水作品對祖國致敬,對盛世讚歌。
  • 劃時代的豐碑——李可染的山水畫
    李可染恰是這一巨變時代復興山水畫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在學習上有過師徒傳授的經歷,也有在美術院校接受美術教育的經驗。他畫過素描、油畫、水彩,刻過木刻,在抗戰中也有宣傳畫、壁畫之作,但大半生致力於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變革與創新。
  • 國畫清風雅集:李可染 繪畫作品選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種線性筆墨結構。50年代以後的作品,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畫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 他上班之餘進行繪畫,去世五年後作品才面世,李可染都讚嘆不已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一組山水畫作這些山水畫作層層疊疊,如果從整個畫面上來看,似乎還有一些石濤的影子,因為整個畫面所用的皴點較多,畫面濃厚,這些畫作出自於黃秋園先生之手,他是江西南昌人,從小喜歡畫畫,但是他的工作卻是在銀行上班,在上班之餘,他開始進行繪畫,並且把大部分的業餘生活放在書畫的創作當中
  • 名家講稿:李可染山水寫生論稿
    2017年在李可染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特別企劃,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編輯出版《名家講稿:李可染山水寫生論稿》,將李可染先生的部分畫論及大量寫生作品集結成書。還有李可染的大批山水寫生圖,大量李可染山水人物和牛圖等具有代表性的創作範圖,畫法精到,類型豐富,中西交匯,盡顯一代大家精深的繪畫功力,對當代學習研究中國畫者有很好的學習借鑑意義。
  • 李可染:復興中國繪畫的大師
    李可染:復興中國繪畫的大師  《春雨江南》  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主辦的「江山無盡-李可染山水畫展」將於2005年5月9日至5月20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出山水畫作品100餘幅,寫生稿60餘幅。
  • 李可染的繪畫作品,憑藉優美的意境,讓人印象深刻
    相信大家都知道,作為齊白石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李可染在繪畫的道路上,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在他的創作理念當中,畫家一定要外出寫生,只有在名山大川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典的繪畫作品。在現實生活當中,李可染也是這麼做的,因而才創作出了非常出名的繪畫作品,讓人印象深刻。
  • 「津門網」這有李可染拿手的題材,一種是牧童與牛一種是山水寫生
    李可染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了,李可染比較擅長畫兩種繪畫題材,一種是牛與牧童,第二種是山水畫作寫生,這兩塊在他的繪畫當中尤為突出,今天我們來分享一組他的牧童與牛,以及一幅山水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是他較為成熟的繪畫之作,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的這一張山水畫,他的這張山水畫所繪製的是桂林山水在畫面中,首先他把桂林山水的特徵展現的淋漓盡致,水墨暈染層次較為豐厚,萬山重疊一江曲,灕江山水天下奇。
  • 李可染書畫的價值走勢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畫家、詩人,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
  • 畫壇巨匠李可染二兒子李庚山水畫,盡顯蒼茫高古之美
    李庚先生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李可染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巨擘,國畫泰鬥。說起李庚父親李可染,在當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作品屢刷國畫紀錄。李可染有兩位老師,一是黃賓虹山水畫,一個齊白石,兩位名師,一生踐行,其教學理念,即:臨摹、寫生、創作三味一體。其山水畫《萬山紅遍》經典名作,被後人不斷臨摹。
  • 李可染:山水大家的牧牛情調
    在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中,李可染對牧牛系列作品賦予濃鬱的詩意,寄以樸厚的深情。如果說李可染早期的牧牛圖作品中袒露給觀眾的是個性情中人,是一個詼諧幽默、保有童心的藝術家,那麼在李可染主攻山水畫之後,我們看到他重在追求崇高嚴肅的東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個適當的渠道來表達發洩,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對象和載體。
  • 賞析李可染的繪畫構圖,體會不一樣的繪畫美
    賞析李可染的繪畫構圖,體會不一樣的繪畫美經過小編的研究和分析,我發現無論是國畫還是油畫,「構圖」是畫家在具體創作之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正所謂「成竹在胸」。傳統畫論中,謝赫在「六法」中把構圖稱為「經營位置」,與顧愷之所說的「置陳布勢」相呼應。
  • 澄懷觀道——淺談李可染的藝術精神
    而縱覽近現代中國山水畫作品,感知李可染的山水樸茂深雄、幽秀醇厚,出入其間,以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呈現出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可得「澄懷觀道」之境界。在看近現代時期的山水畫作品,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始的國畫變革的潮流中,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在積極探索山水畫的意義時重新發現和肯定了山水畫的價值。
  • 百年巨匠之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