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是古詩三首,其中有一首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寫的《已亥雜詩》。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一句已成傳誦的名句。在教學的時候,有個學生質疑此句的「材」是不是印錯了,不應該是「降人材」嗎?說實話,小編在教學時就沒注意到這一點。真的為這個學生的大膽質疑精神點讚!
那這句詩中的「人材」用的對不對呢?「人才」還是「人材」?看看網上爭議很多,而且這兩個詞媒體文章使用率也是不相上下。比如「培養人才」,媒體上有的寫「培養人才」,有的寫「培養人材」,幾乎平分秋色。
我們先來看看「人材」與「人才」的區別:
1、 工具書上的解釋:
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1090頁的解釋:【人才】(人材)rén cái [名] ① 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難得│~輩出。② <口> 指人的相貌(多指美麗端正的):一表~│有幾分~。
從工具書來看,【人才】和【人材】是通用的。
2、網友給出的答案:
人才:「才」即「才能」。通俗地說就是指有本事的人。人材:「材」即「木材」。即可造之材的意思。「人材」經過精心雕琢而成為人才。」簡而言之,人才是成品,可以直接拿來用;人材是半成品,需要塑造。
從網友的答案來看,【人才】和【人材】也可以通用,但有細微的區別。
那問題來了,既然這兩個詞通用,為什麼在教材裡不寫成才呢?或者寫成才對不對呢?我翻閱了大量資料,綜合大家的看法,談談個人的理解,
小編整理了一些古文,發現多用「材」,請看下面3組例子:
第一組,「材」指人的才能。
《淮南子·主術訓》:「智不足以為治,勇不足以為強,則人材不足任,明也。」宋葉適《廬州錢公墓誌銘》:「太子熟看,人材須用方見。和親久,材無所施,更無事,當遂委靡。」清吳敏樹《書謝御史》序:「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時所重者獨官祿耳。」
第二組,「材」指有才能的人。
《詩·小雅·菁菁者莪》序:「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宋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承人主之志,廣引人材,進諸朝廷者,此宰相之事也。」《明史·太祖紀一》:「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 根據龔自珍的《定盦全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原詩即為「人材」。
第三組,「材」指姿色、容貌。
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俗云:三分人材,七分粧飾。此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紅樓夢》第二一回:「二年前,他父親給他娶了個媳婦,今年才二十歲,也有幾分人材。」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1頁「材」的第2義項註:通「才」,才能(見下圖)。
小編認為,古人對於「才」與「材」也可能是不分的。不過是作者或原作品就寫成了「材」而已。如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材」。
如果從現代人對人才與人材的理解來看,寫成「降人材」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從現代人對人才與人材的理解來看,寫成「降人材」也是有道理的。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是清代詩人龔自珍於1839年寫的,詩中「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對清朝末年死氣沉沉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認為「九州生氣恃風雷」。他覺得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既然是「不拘一格」,自然「人材」應該是多種多樣,自然就包含著「成品的人才」和「半成品的人才」。這樣比較貼合詩人求賢若渴、呼喚變革的心情。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
我們在給孩子或學生講解時,不必說得這麼繁瑣,可以簡要解答為:「人才」與「人材」通用,但原作品用的是 「人材」,所以,我們也應該書寫成「人材」。
雖然「人才」與「人材」通用,但個人認為,漢字是成系統的,與「材」組成的詞語,如板材、鋼材、鋁材等,中心語素是「材」,指製作器物的材料,題材、教材、素材、烹任之材,也都是可以用來加工製作的資料,都是物質。人不是材料,也不是資料,人和才能、才學聯繫在一起,應該寫作「人才」,不該寫作「人材」。比如「自學成才」「培養音樂人才」「管理人才」「藝術人才」都是指具有某種本領、才能的人,「人才」就是有才能的人,不宜寫成「人材」。
所以,個人建議,如果指人,還是寫成「人才」恰當。比如「你是自學成才的青年」,若寫成「自學成材」,是不是覺得有點尷尬啊?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