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不拘一格降人材,材不是才,對嗎?不教孩子可能丟分!

2020-12-10 育來育好

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是古詩三首,其中有一首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寫的《已亥雜詩》。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一句已成傳誦的名句。在教學的時候,有個學生質疑此句的「材」是不是印錯了,不應該是「降人材」嗎?說實話,小編在教學時就沒注意到這一點。真的為這個學生的大膽質疑精神點讚!

那這句詩中的「人材」用的對不對呢?「人才」還是「人材」?看看網上爭議很多,而且這兩個詞媒體文章使用率也是不相上下。比如「培養人才」,媒體上有的寫「培養人才」,有的寫「培養人材」,幾乎平分秋色。

我們先來看看「人材」與「人才」的區別:

1、 工具書上的解釋:

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1090頁的解釋:【人才】(人材)rén cái [名] ① 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難得│~輩出。② <口> 指人的相貌(多指美麗端正的):一表~│有幾分~。

從工具書來看,【人才】和【人材】是通用的。

2、網友給出的答案:

人才:「才」即「才能」。通俗地說就是指有本事的人。人材:「材」即「木材」。即可造之材的意思。「人材」經過精心雕琢而成為人才。」簡而言之,人才是成品,可以直接拿來用;人材是半成品,需要塑造。

從網友的答案來看,【人才】和【人材】也可以通用,但有細微的區別。

那問題來了,既然這兩個詞通用,為什麼在教材裡不寫成才呢?或者寫成才對不對呢?我翻閱了大量資料,綜合大家的看法,談談個人的理解,

小編整理了一些古文,發現多用「材」,請看下面3組例子:

第一組,「材」指人的才能。

《淮南子·主術訓》:「智不足以為治,勇不足以為強,則人材不足任,明也。」宋葉適《廬州錢公墓誌銘》:「太子熟看,人材須用方見。和親久,材無所施,更無事,當遂委靡。」清吳敏樹《書謝御史》序:「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時所重者獨官祿耳。」

第二組,「材」指有才能的人。

《詩·小雅·菁菁者莪》序:「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宋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承人主之志,廣引人材,進諸朝廷者,此宰相之事也。」《明史·太祖紀一》:「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 根據龔自珍的《定盦全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原詩即為「人材」。

第三組,「材」指姿色、容貌。   

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俗云:三分人材,七分粧飾。此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紅樓夢》第二一回:「二年前,他父親給他娶了個媳婦,今年才二十歲,也有幾分人材。」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1頁「材」的第2義項註:通「才」,才能(見下圖)。

小編認為,古人對於「才」與「材」也可能是不分的。不過是作者或原作品就寫成了「材」而已。如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材」。

如果從現代人對人才與人材的理解來看,寫成「降人材」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從現代人對人才與人材的理解來看,寫成「降人材」也是有道理的。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是清代詩人龔自珍於1839年寫的,詩中「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對清朝末年死氣沉沉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認為「九州生氣恃風雷」。他覺得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既然是「不拘一格」,自然「人材」應該是多種多樣,自然就包含著「成品的人才」和「半成品的人才」。這樣比較貼合詩人求賢若渴、呼喚變革的心情。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

我們在給孩子或學生講解時,不必說得這麼繁瑣,可以簡要解答為:「人才」與「人材」通用,但原作品用的是 「人材」,所以,我們也應該書寫成「人材」。

雖然「人才」與「人材」通用,但個人認為,漢字是成系統的,與「材」組成的詞語,如板材、鋼材、鋁材等,中心語素是「材」,指製作器物的材料,題材、教材、素材、烹任之材,也都是可以用來加工製作的資料,都是物質。人不是材料,也不是資料,人和才能、才學聯繫在一起,應該寫作「人才」,不該寫作「人材」。比如「自學成才」「培養音樂人才」「管理人才」「藝術人才」都是指具有某種本領、才能的人,「人才」就是有才能的人,不宜寫成「人材」。

所以,個人建議,如果指人,還是寫成「人才」恰當。比如「你是自學成才的青年」,若寫成「自學成材」,是不是覺得有點尷尬啊?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北師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有什麼區別,這套一年級數學試卷就能看出來
    最近有很多家長私信給小編說想看看北師大版的題,今天小編就找到份北師大一年級上冊的數學試卷。先跟大家說說人教版教材和北師大教材有什麼區別,可能接觸到比較多的都是人教版,但是北師大也算是全國範圍裡使用比較多的一個版本,還有一個蘇教版也用的很多,除了這三個版本其他的冀教版青島版都是一些區域性的教材。冀教版是在河北地區使用,青島版還分為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個版本主要在山東那邊,還有西師大版是在重慶使用,滬教版則是上海的。
  • 人教版語文教材送走「魯迅」?
    去年9月,人教版教材除了語文仍然使用舊版教材外,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學生,其他學科課本均有所調整。今年,人教版語文教材也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據了解,人教版教材在北京中小學佔據相當份額。今年新學期,約七成北京市中小學生使用的「京版教材」(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語文教材沒有調整。
  • 人教版語文教材大調整:送走魯迅 迎來史鐵生
    原標題: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大調整,30篇課文換了9篇 送走魯迅 迎來史鐵生  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  開學了,鄭州市中小學生逐步進入正常的學習軌道。  不過,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 2020年春季人教版中小學教材電子版免費領!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網站、部分圖片來源於快看漫畫@留戀紅寶石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助力實現教育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要求,在教育部教材局、基教司等部門的指導下,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2020年春季學期使用的義務教育教科書
  • 「人教版教材」基地落戶渭南初級中學
    2015年1月8日上午,人教版教材基地掛牌儀式暨教材回訪座談會在渭南初級中學舉行,掛牌首批人教版教材培訓基地學校。   人教版教材基地掛牌儀式暨教材回訪座談會在渭南初級中學舉行  與會領導觀摩了渭南初級中學郭曉輝和陳小華兩位數學教師的示範課,並組織參會人員開展了教材回訪座談會。
  • 重慶教材「頂替」戰:9區縣換為「人教版」 內部文件自相矛盾
    「他們不講道理、無理取鬧,我們是按照程序辦的,按照規矩辦的,大家任何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完全為學生著想,沒有任何錯誤!」7月3日,江北區教委主任馬培高向本報回應稱:「他那個教材反響都不好,人家幾年前就反映要換,不受歡迎,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用人教版的教材,語文、數學、思體都是人教版,國家倡導用人教版,這個沒有錯,我們沒有人有任何私利行為。」
  • 山東省城小學一年級人教版語文換教材, 閱讀增加
    近日,朋友圈中一則文章提到,今年9月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會用新教材了。濟南使用的正是人教版語文課本,濟南市教研室原小學語文教研員江洪春則表示,今年9月份濟南小學一年級語文會用新教材。相比以往教材,新教材最大的改動是將第一單元從拼音課改成了識字課。不少老師認為,這一改動會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興趣。
  • 北京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次序調整 音樂改為五線譜  學英語 增北京特色場景   9月1日開學後,散發著墨香的新修訂課本將發到學生手中。此次,人教版教材小學三至六年級涉及多個科目均有修改,北京版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也將使用新教材。
  • 人教版教材親歷二三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新中國成立後的每位教育從業者,以及每位受過教育的人,都在人生的某個重要階段與人教版教材相隨相伴。第一位影響我一生的老師就來自第一師範,她是我的班主任和鋼琴老師,通過她,我也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人教版的圖書。很多年後,我已經完全忘記如何讀樂譜了,但一直保留著對鋼琴音樂的喜愛。
  • 葉寧慶:繼承與發展——我對幾套人教版英語教材的一點認識
    80年代末,我走上了中學英語教學的講臺,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簡稱「人教版」)初級中學課本《英語》教到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英語》。新手上路,跌跌撞撞,從初一一路教到高三,學生的應試能力尚可,中高考均分和高分在本地區都名列前茅,但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不盡人意,這是那個時代的共性。
  • 新版語文教材不選「假課文」 人教版全部更換為新版教材
    原標題:新版語文教材不選「假課文」   本報訊(記者 賈曉燕)人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愛迪生救媽媽》一文引發質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網予以正式回應:新版教材不會選用《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愛迪生救媽媽》一文近來受到質疑。
  • 人教版語文教材"大換血" 史鐵生"接班"周樹人
    昨天,一則「人教版語文教材送走魯迅迎來史鐵生」的新聞成為網絡議論的熱點。在一些教師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更貼近學生閱讀實際,但也有教師認為初中教材不應迴避「魯迅」,而應精心選擇適合的作品引導學生閱讀。   今年新修訂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30篇課文中,9篇做了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 人教版教材僅一篇魯迅課文被換
    去年9月,人教版教材除了語文仍然使用舊版教材外,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學生,其他學科課本均有所調整。今年,人教版語文教材也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據了解,人教版教材在北京中小學佔據相當份額。今年新學期,約七成北京市中小學生使用的「京版教材」(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語文教材沒有調整。
  • 人教社語文教材被指出錯 教師:錯誤不止6處
    如果他們說不出理由,希望能夠正確面對,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因為你是教科書,你就可以讓我們廣大的老師和學生來對你愚忠,錯了也是對的,這樣不是求真務實的。」彭老師說。  老師家長齊挑刺  44歲的廣元語文老師楊順海,在廣元市利州區東城實驗學校執教,已經教了22年的初中語文。他表示,今年秋季入學的七年級新生使用的是剛出版的新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上冊》。但錯字、符號缺失、標註有歧義……這樣原本不該出現在教材中的問題,被老師們屢屢發現。
  • 網友為人教版教材挑錯 部分內容被指違反常識
    為人教版三年級語文課本 網友挑出四處錯 專家稱部分違反常識  「這是教人知識,還是在誤導孩子?」前日,一名網友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兩篇課文裡,指出了多項常識性錯誤。今天上午,《法制晚報》記者向專家核實後證實,兩篇課文中的部分內容,的確違反了常識。  今天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復稱,會將相關問題報給編輯組,再做處理。
  • 停課不停學! @重慶中小學生 2020年春季人教版電子教材免費領
    日前,記者獲悉,根據教育部要求,重慶出版集團聯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免費推出了2020年春季開學即將使用的中小學教材電子版。作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字教材在重慶地區唯一代理機構,為支持、服務、保障中小學生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不停學」,重慶出版集團於昨日(2月15日)通過「渝書坊+」「閱讀重慶」微信公眾號及集團官方網站等多渠道免費發布了人教版中小學生教材(含教科書及教師教學用書)電子版,供廣大教師在家備課、網絡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等使用。
  • 王皓淼:人民教育與人文關懷——從三個小故事透視人教版教材的育人觀
    強調這些時間節點,主要是為了說明一件事:實施「教材多樣化」之後,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普遍開始使用嶽麓版、北師大版的教材了;而我的12年中小學學習生涯,所用教材除了英語是外研社版本,其他科目幾乎全是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可以說這12年人教版教材與我是朝夕相伴的。「人教版」這個字樣,已經鐫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了。今逢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周年。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 網友追憶那些年的語文課本
    新學期伊始,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其中魯迅文章《風箏》消失不見。人教版語文教材「微調」,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除。由於調整幅度過大,網上甚至有了「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的傳聞。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教材調整,是為了落實2011版課標要求,「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實際上,和高中相比,初中課本的魯迅大撤退並未見端倪。
  • 人教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通過這樣的講解,小朋友做題的時候,就知道連線的原因,而不是課文這麼寫,他們才這麼連。我們再來看這一課的「讀一讀,寫一寫」。除了課本裡的例子,模仿「荷葉圓圓的,綠綠的。」那麼蘋果該怎麼說呢?家長在輔導孩子預習這個部分的時候,可以提示孩子:「圓圓的,形容的是荷葉的形狀。綠綠的,是形容荷葉的顏色。
  • 人教社:魯迅《風箏》被刪是教材正常調整
    近日有媒體爆料,今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級(初一)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風箏》也消失了,意味著人教版教材徹底沒有了魯迅作品。網友紛紛熱議此事,有網友認為中小學生讀魯迅作品確實太難,也有人表示經典作品不應從語文課本中撤掉。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教材的文章替換隻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網上「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為標題的稿件為失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