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五乘共法》時已經知道,業報是有現報、生報和後報。現報業是指此生造業,現生感果;生報業是指此生造業,下生感果;後報業是指此生造業,下下生乃至千百生後才感果。
我們的現在都是過去業現前所感的果報。一個人現在的果報不是現在的行為就可以招感得到的,但他的善行肯定可以得到樂的、好的果報。
我們要有這樣清晰的認識,在學習、建立正見的時候,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因果觀。
我們可以通過三世因果觀去認識自己現在的狀態,如果我們有正見,就會遠離不善行,積極趨於善行。建立正見的四個方面是:有凡有聖;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後世。
聖凡的差異,一個是功德大小的差別,一個是智慧的差別,就是對煩惱的調伏和修行是否得力。我們的幸福,來源於對煩惱的對治力。
我們的客觀現實就是這樣的,人和人之間也都是有差異的:有人富貴,有人貧窮;有人聰明,有人愚笨;有人相貌莊嚴,有人醜陋;有人生活很舒適自在,有人生活非常艱辛困頓……
善業惡業,非相抵消
這些差異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的人一直都在行善法,但他還在受著不好的果報?
我們如果還有這些疑惑,就說明我們還沒建立起佛法的正見,還沒樹立正確的因果觀。
善行會招感樂的果報,不善行會招感苦的果報,但不是說我們所作的善惡可以相抵消。善惡業不可以相抵消,業果的招感也不可以相抵消。
我們所有的善惡業,都離不開自己身口意的造作。如果不是修證解脫,我們造作的業在未受報前,是一定不會失壞的,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
如果我們以為現在的好與壞都沒關係、無所謂,看不見就不管了、以後再說,這就是愚痴行。
建立正見,如理思維
生命是相續的,生命的長河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不但要正見善惡、業報,還要對前生後世有堅定的信解,正見前生和後世之間,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地延續。
對於今生的不如意,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應該很清晰地認識到,抱怨是對自己沒有幫助的。
我們應該生起慚愧心:因為我過去種種的不善行,才導致現在的果報。我應該發勇猛心、發慚愧心,要好好去努力改變,我未來不希望再出現同樣的苦境。
我們如果有了正確的見解,就不會對現實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感到疑惑,也不會隨大流,更不會隨順邪見。
離邪見,就是正見。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建立正見。有了正見,就可以逐步斷除見惑。
樹立信心,堅持學習
學習佛法,能使我們有理智的智慧行。有了佛法的智慧,就不會心性閽昧,迷於事理,就能遠離不智行。
我們對事物有非常清晰的認識,信心堅定,決定勝解。在社會上看到的一些現象時,我們要智慧觀察,不要對學佛起疑惑,不要因此而不堅持學習。
聞思修,我們聽聞佛法以後,還要深入地思維,不斷地實踐。我們要結合生活,多觀察,多思考,要把學習到的佛法運用起來。
學習佛法時,我們遇到問題、遇到困難,要先依著自己學過的法去思維。經過思考後解決不了的,可以提出來。
老實修行,就在當下
生命是可以改變的,業未感果的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修學因緣。不要把修行寄望在明天,寄望在以後。我們就在這個當下,就在每一個當下,老實修行。
學佛修行,最要緊的是在平時養成善業的習性。比如說,佛學班共修日課,就是在日行一善。我們堅持日課,相信經過長期積累,就能養成修行的習慣,也會積累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