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對於科幻愛好者而言,如果能在一個地方看到科幻大咖的手稿,一定會膜拜之至。1月13日下午,時光幻象科普博物館在溫江開館,50多位科普科幻界人士到場祝賀。眾多科幻大咖捐贈的藏品和手稿,令人大開眼界。
民國時期科普大師顧均正的孫女顧備,專程從上海趕來赴會,代表家族捐贈了1939年出版的科普雜誌《科學趣味》。著名科普作家和翻譯家、中國最高科普圖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卞毓麟,委託朋友捐贈了他於1980年翻譯阿西莫夫科普名著《走向宇宙盡頭》的手稿,以及科普大師卡爾薩根著名的電視系列片《宇宙》分鏡頭腳本現存中譯稿本。
科幻雜誌
1904年被科幻迷們稱之為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元年。這一年,荒江釣叟在《繡像小說》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語言風格和故事情節都很適合消遣。
科幻作家董仁威代表科普博物館接受捐贈
科幻鋼鐵雕塑《紅蟻》
《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姚海軍捐贈刊載這篇科幻小說的雜誌,泛黃的線裝本看上去十分珍貴。姚海軍介紹,《繡像小說》據傳是李伯元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創辦的半月刊期刊,刊載的小說內容通俗易懂,同時又啟發民智。其中這篇《月球殖民地小說》,描寫了一個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因殺人被官府追捕,逃亡路上妻子落水失蹤,於是與日本友人玉太朗乘坐機械氣球,在世界各地尋找妻子。
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刊載於《鏽像小說》
為何清代的作家就已經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姚海軍認為,魯迅和梁啓超二人對中國科幻的啟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創辦《新小說》上連載法國作家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旅行》,這部作品後來名叫《海底兩萬裡》,令大家耳熟能詳。次年,魯迅翻譯了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科幻的創作都離不開月球,包括這篇《月球殖民地小說》,其中的故事情節都很像凡爾納的《氣球上的星期五》。
卞毓麟翻譯阿奇莫夫小說手稿
走進時光幻象科普博物館,不大的房間裡卻珍藏了不少難得一見的藏品,包括中國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卞毓麟、張文敬、董仁威、吳顯奎的手稿,從清末民國時期到現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期刊的珍品。
劉慈欣小說《地火》手稿
有趣的是,展櫃裡還有著名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2000年創作小說《地火》的手稿。泛黃的信紙封面,寫著劉慈欣的筆名「新菌」。當時,他還在山西娘子關電廠計算機中心工作,很早就用計算機創作的他,偶然收拾東西的時候才發現這本手稿,2017年11月捐贈給這家博物館。
成都科普創作中心成立20周年
當天恰好是成都科普創作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主辦方展出了中心出版的36套圖書和科幻作家董仁威個人的100部著作。成都科普創作中心擁有200餘名籤約作家,組織出版《新世紀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中外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叢中》《金色年華21世紀科普叢書》《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叢書》《小科學家叢書》《科普趣談圖書》《少年科學院書庫》等36套叢書,計200餘部,共5000餘萬字,發行突破1000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