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開元寺鐘樓是眾多古建築愛好者口中「四座半」唐木構中的半座,它不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鐘樓,也是中國僅存的幾座早期殿閣式樓閣建築之一。然而,多年以來,這座重要古建築的具體建造年代卻一直沒有定論。
以下文章來源於追跡文化 ,作者Acot一杯茶
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開元寺鐘樓現存建築的準確建造年代。
近日,筆者偶然看到陳國瑩《開元寺鐘樓的木結構反映出唐晚期建築的做法》一文(此文收入孟繁興、陳國瑩《古建築保護與研究》,2006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中提到了開元寺鐘樓在80年代落架大修時發現了唐大中十年(856)的題記,說明鐘樓在這一年經歷過大修,從而可能為現存的開元寺鐘樓建築的模糊年代推斷給予一個確定的時間點。
陳文中對大中十年題記一石的記述
然而經過細讀此文及其他材料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陳國瑩先生《開元寺鐘樓的木結構反映出唐晚期建築的做法》一文(以下簡稱「陳文」)由「鐘樓發現唐大中十年題記」推出「開元寺鐘樓在唐大中十年有過一次修繕」的結論,很有可能變得不成立。
既然是涉及開元寺鐘樓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把鐘樓的基本情況說一下,比較熟悉的朋友也可以跳過這一節。
開元寺鐘樓位於今河北正定開元寺內,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正定開元寺的影像材料,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是1908年日本人桑原騭藏的《考史遊記》(此書可以在鳩摩上搜到電子版),但他對開元寺並沒有做太深入的調查,而僅近似於一筆帶過。
真正對開元寺鐘樓進行相對全面而科學調查的,目前我所知道最早的應該是1932年4月梁思成在正定的古建築調查。他在調查之後撰成《正定調查紀略》一文,收入《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第二期。除了進行文字敘述和圖片拍攝之外,梁思成依據開元寺鐘樓的種種做法的時代特徵,第一次對開元寺鐘樓建築的年代進行了推斷。他在此文中說:「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
桑原騭藏《考史遊記》中1908年的開元寺
《正定調查紀略》中對開元寺鐘樓的記載
《正定調查紀略》中對開元寺鐘樓的記載
《正定調查紀略》開元寺鐘樓的照片
《正定調查紀略》開元寺鐘樓的照片
《正定調查紀略》開元寺鐘樓的照片
其實現在看來,梁思成先生文中的這番話話十分嚴謹。而其對於開元寺鐘樓建於唐代的推斷,則成為之後對現存鐘樓建造年代的經典看法。至今我們說「唐代的單體木構建築有三座半」,其中的「半座」,就是指開元寺鐘樓一層。
然而推論畢竟是推論,譬如之前山西平順天台庵曾通過其建築特徵以及現存的唐碑推斷為唐代,但近年的大修證明其實為五代時期建築。開元寺鐘樓僅依據其做法細節推斷為唐代後期做法,一來尚具有很多不確定性,二來尚缺乏一個更為精準的時間點性的斷代。
而在此之後的80年代,開元寺鐘樓進行了落架大修。這次大修的相關的信息披露在陳國瑩《開元寺鐘樓的木結構反映出唐晚期建築的做法》一文之中。此文雖然沒有對開元寺鐘樓的建造年代進行進一步推斷,但其提到鐘樓下層簷柱的柱頂石有刻字,其中一塊有「大中十年」的字樣,故據此推斷開元寺鐘樓在此一年有過重修(原文可見第一張圖,或昨天發的微博)。
如果此推斷無誤的話,當然是一個重要信息,因為古代向來「重修」與「重建」不分,如若開元寺鐘樓在唐大中十年有過一次重修,對照現存鐘樓的晚唐風格,鐘樓則很有可能是此次重修活動中重建的產物。
在把這個信息發博之後,很快就有好友說這個題記是有問題的。簡單地說,原文中為「柱頂石」的石材,實際上是柱礎上的墩接石柱。而這些墩接石柱的來源,依據樊瑞平、劉友恆《正定開元寺唐三門樓石柱初步整理與探析》一文的考證,應該是來自開元寺另一座建築「三門樓」的石柱,是在清代的開元寺鐘樓大修之中移用過來的。石柱上的文字,其實都本屬於三門樓建築。
何以見得?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大修中發現的刻字石柱的照片。
從照片中可見,開元寺鐘樓一層的簷柱,是上為木柱下為石柱的結構。類似的結構我們可以在其他古建築中看到。這種木石搭接的柱式有可能是大修所為,也有可能初建時即如此。
上海真如寺大殿後金柱,元代
河南登封會善寺大殿金柱,上部木結構為元代,下部石柱為明代
在此我舉上海真如寺大殿和登封會善寺大殿兩個例子。其中真如寺金柱木石搭接的做法應該是初建如此;而登封會善寺大殿則有可能為明代大修時將金柱下半截改作石柱。
至於為什麼要將下半截作為石柱,原因應該是避免木柱下端糟朽。而後期將木柱下半截換為石柱的建築,可能在換之前的柱子下端已經出現了糟朽的情況。
河南郟縣山陝會館大殿角柱的糟朽情況,清代
那麼開元寺鐘樓的唐代刻銘石柱,究竟是初建時即是如此,還是後期改作的呢?有證據說明一定是後期改作的,而且改作的年代應該晚於宋代,很有可能是清代。
樊瑞平、劉友恆《正定開元寺唐三門樓石柱初步整理與探析》一文在對開元寺唐代三門樓的研究中,指出開元寺鐘樓簷柱下端用到的九塊斷石柱(鐘樓簷柱共12根,不知為何僅用到9塊斷石柱,剩下3根如若仍為全木柱,或也可旁證斷石柱為後期移植。但目前限於資料,此處存疑)均來自於開元寺中另外一處始建於唐代的三門樓石柱,開元寺鐘樓簷柱的木石混合結構是後代將三門樓石柱打碎後二次利用的結果。
9塊斷石柱的來源不僅可以在形制上確定其來自三門樓,其中4塊還有銘文,除了一塊刻「大中十年」之外,還有三塊可以拼成一篇相對完整的《真定府開元寺重修三門之記》,也可以確證其來自三門樓。
開元寺唐代三門樓遺址,石柱為2008年修復後重新樹立
三塊斷石柱拼成的《真定府開元寺重修三門之記》
碑文落款為「時大□□□□□月十日記撰□□□□□段概」,年號僅剩一大字。但「段概」一名,亦見於80年年發現的宋大觀二年洪濟寺「敕文劄子」一碑之中(此碑現存隆興寺東院碑廊內)。可見此敕文劄子碑與《真定府開元寺重修三門之記》碑應為同一人所刻,年代相差不遠,而《真定府開元寺重修三門之記》的殘年號,很有可能就是北宋大觀。退一萬步講,即使只看這張公布出來的《真定府開元寺重修三門之記》拓片,我們也可以看出其書體與格式不是唐代風格。
宋大觀二年洪濟寺敕文劄子碑
敕文劄子中的「段概」落款
由此,我們可以下個結論:開元寺鐘樓簷柱的9塊斷石柱中,至少刻有重修三門記的三塊,應該直到北宋還是尚在三門樓原址上的。三門樓直到北宋還有重修,斷石柱上殘存的文字也說「上則屋瓦破漏□□□□□牖圮坼戶臬側陷」,三門樓也大概還沒到連堅固的石柱都倒伏不能用的地步。種種證據都說明宋代大觀年間及以前這個時間段不太可能多出來幾根唐代的柱子用到開元寺鐘樓上。
那麼,三門樓的石柱是在什麼時候被用到開元寺鐘樓的簷柱上的呢?至少,我們可以說應該是在北宋大觀年間之後,而且距離北宋大修之後有一段時間。在三門樓完全倒塌,門內石柱完全廢棄之後,鐘樓重修才有可能用到它們。這個時間,《正定開元寺唐三門樓石柱初步整理與探析》一文給出的答案是清嘉慶年間:清嘉慶十四年(1809)的《重修開元寺碑記》記載「嘉慶十年九月,鐘樓忽頹。」可見此次開元寺鐘樓毀壞破甚,必須要進行落架大修。而將承重的鐘樓一層木柱下半截換成石柱的做法,則非落架大修不可。此時的三門樓也早已塌毀,石柱存在被再次利用的可能性。
《正定開元寺唐三門樓石柱初步整理與探析》一文說得很謹慎,只說刻有三門重修記的三塊殘石可以確定是此次移換到開元寺鐘樓上的。但我們依據上述論證,也同樣可以說其他6根包括有「大中十年」題記在內的斷石柱也是在此次大修中從三門樓替換到鐘樓上的。刻下「大中十年」題記的時候,那截石柱應該還在三門樓上。
所以,直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不知道開元寺鐘樓現存建築的準確建造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