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著此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滿、蒙、藏、彝、漢、門巴、土。達斡爾、仡佬、赫哲等10多個民族。長袍是漢、蒙、藏等族的民族服裝,屬於長袍之列的旗袍是滿族民族服裝。旗袍的長短、寬窄,袖的長短和大小,也隨著時間的變異有別,直至現在,它對各民族的影響較深,現穿旗袍非常時興,很有發展的趨勢。
坎肩(馬甲、背心、半臂)不同年代結構上均有變化,一般以襟的不同形式和扣襟的裝飾及紋飾為特色。男子坎肩有的無花飾;有的不僅有花飾,而且以故事情節的山水、人物為主,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女子坎肩飾有花紋圖案,如花、鳥、蟲、魚等,繡制精美,達到最佳欣賞的效果。著此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漢、蒙、藏、滿、彝、白、土、達斡爾、羌、撒拉、毛南、錫伯、阿昌、塔吉克、塔塔爾、保安、回、維吾爾、朝鮮、傈僳、高山、東鄉、納西、柯爾克孜等24個民族。
全國56個民族的服飾款式大體如上所述,如仔細分析,在基本款式下,每個民族還有各自的特點。比方說僅坎肩就有對襟、大襟右衽及左衽、枇杷襟之分。這些不同的特點均是根據各民族的心理素質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的。總括起來,苗族服飾,男子上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下著褲,包頭裹腿。穿鞋。川黔滇型的男裝織有幾何紋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型的男裝幾乎與漢族男裝同。婦女服飾可分兩類,湘西型為一類,多穿大襟右衽圓領衣,包頭帕,著褲。
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廣西、海南等地為一類,多穿大領衣,著百褶裙,系圍腰,裹腿。此類地區衣裙長短不一,有對襟、左右襟、斜襟之別,顏色有青、白、藍、雜之分,服飾做工有繡、挑、補蠟染之異。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南部及海南等地均穿百褶裙,其裙子長短不一,有花裙、蠟染裙、白裙之分;上衣有大領、大襟,衣色有繡花蠟染、青色、白色等。雲南和貴州黔南等地的苗族女裝,上衣包括內、外衣,內衣大襟右衽,有領,袖子較長,外衣對襟大領,袖短。
湘西的苗族服飾,包括湘西和黔東北地區的苗族,其他地區如川東、鄂西也有分布。此類地區的苗族,歷史上同漢族來往頻繁,男女服裝式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男子不再蓄髮,除用布裹頭以外,服裝式樣與當地漢族相同。婦女髮式改為腦後梳髻、短髮或扎辮,圍青色或花格布頭巾及纏絲帕;變對襟大領上衣為大襟右衽圓領上衣,環肩、襟沿和前後擺繡花,並著繡花胸圍;近百餘年來,由裙子改為褲子,褲腿繡「攔幹」(花邊)。平時戴少量手鐲、項圈;節日盛會,喜戴釘滿銀器的披肩和銀制胸飾。頭飾的銀器有龍鳳、八仙、蝴蝶等。此型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和發展比較明顯。
由於歷史的前進,時代的不同,以及經濟條件變化等原因,苗族服飾演變發展亦是很自然的。小編小時間過母親:「您那有龍有鳳的裙子怎麼不穿了。」母親說:「現在不時興穿裙子了,穿褲子方便。這裙子是古裝,留著作紀念吧!」湖南湘西地區的苗族由穿裙子而改為穿褲子,他們認為穿褲子不僅方便,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小編於1981年9月間到貴州黔東南採訪調查時,發現當地苗族穿古老的服飾較多,但也有一些變化,如原來穿長裙現在則穿中裙;原來穿中裙現在則穿短裙、超短裙;原來穿裙子現在則穿褲子,或者裙子、褲子兼而有之。臺江縣巖板苗寨的苗族同胞說:「牛仔褲、超短裙在我們這裡很盛行。」有的還說:「我們苗族是世界上最早穿超短裙、牛仔褲的民族。」,不管怎麼說,現在世界的新潮很時興超短裙和牛仔褲,苗族穿超短裙和緊身褲,說明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順應了世界服飾發展的新潮流。在巖板苗寨調查當中,聽當地苗族唱著這樣的飛歌:苗語:娘溪男朗大,朗溪打牙喲;溪嘎幾勞限,娘朗又男耐。
漢語:從前穿長裙,長裙拖地面;雞屎拖進屋,現在穿短裙。據他們介紹超短裙的裙長7寸,為黃青色、棕色,無花飾。此外,巖板寨苗族的穿著習俗是,穿裙子一般穿5條左右。衣為父母裝款式,衣長到大腿,系花腰帶。前面束長圍腰,圍腰下方繡有3寸長的彩線,圖案以黑底白花為主,間有紅、綠色。裹腿長1尺2寸,寬8寸,並繡有花,戴耳環、纏頭帕。
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和發展,其規律是由不花到花,由白到紅、綠、藍等。但是,也有些苗族地區反而由花到不花,由紅、綠、藍等色變為青、黑色。其原因有二,一是苗族鹹同起義。首領張秀眉,從黔東南退到黔西,清朝官兵步步追趕屠殺,為了不暴露行動目標,改白衣為青、黑衣,從而保存了自己;二是因苗族是農耕民族,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忙個不蠃,穿青、黑衣裙或衣褲不易髒,既髒也易滌,為此,他們將穿淺色服裝改穿青、黑服裝。不過當重大節日時,他們都穿上花花綠綠的盛裝,以示慶賀和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小編於1984年6月在貴州松桃縣調查,該縣民委主任賀小亮(苗族)介紹:我們是紅苗中的支系,婦女以前的頭飾是梳髮髻、插銀簪子,清朝道光15 年前是穿裙子,大體與現在黔東南苗族穿的相當。自清朝道光年「改土歸流」後改裝了,近乎於滿族服裝,如穿的布衣服是欄杆圖案,披花披肩、銀披肩。現在穿的服裝是小袖口、小褲腳,色彩五花八門,頭帕包的越來越大,婦女們常把酒瓶、蘋果、錢包等物放在頭帕項部以增其高度。本縣苗族古裝已無跡可尋,然而可到榕江縣找到。因清嘉慶年間,苗族人石三保、石柳鄧、吳八月起義時曾遷移一部分紅苗到榕江縣,他們保留了古代的裝束。
苗族的服飾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演變,但是有些傳統盛裝及一些表示已婚或未婚的服飾、頭飾是保持不變的。例如川黔滇型的苗族婦女裝束,上著白麻布無領對襟或大襟衣,外飾大花或小花披肩,在上衣兩肩處另綴花袖臂;黔東南型苗族服飾中的百鳥衣及銀牛角頭飾;黔中南型苗族服飾中的旗幟服(貫頭衣)和木製牛角頭飾;湘西型苗族服飾中的大襟圓領右衽衣,其袖口、襟沿、褲腳及圍裙等繡著龍鳳、牛犁田等花紋圖案;貴州貴定等縣的苗族姑娘,婚者頭上戴帽,反之為未婚;貴州平壩、普定、安順等縣市有一種苗族女服,裙之料為藏青布,裙的右前半邊則多褶,而左前半邊及身後均不褶。
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市及花垣、保靖、古文、鳳凰等縣的部分苗族,常住在沿鐵路、公路線上,他們亦農、亦工、亦商,與外族人交往頻繁,其衣著仍未變化。又如貴陽郊區部分苗族常戴木製牛角頭飾等習俗;再如有不少地區身著尾飾等。
上述地方的服飾,為什麼不起變化呢?小編粗淺分析,認為一是它代表苗族的發源地;二是它記錄了苗族的祖先;三是它體現了苗族敬祖祭祀的傳統習俗;四是它反映了苗族的共同心理和民族意識。縱然如此,也有的起了變化,比方說貴州榕江縣八開區、龍裡縣的中排鄉及民主鄉、貴陽市郊區等地的苗族男子,原來穿花衣花裙,現在只有在節日或祭祀等特定的場合中與婦女一樣穿花衣花裙,傳統節日及宗教祭祀活動過後,即脫下花衣花裙穿戴已改進了的服飾、頭飾。這些變化,主要是受漢族的影響,有不少地區的苗族男子均著漢裝。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