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2020-12-10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著此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滿、蒙、藏、彝、漢、門巴、土。達斡爾、仡佬、赫哲等10多個民族。長袍是漢、蒙、藏等族的民族服裝,屬於長袍之列的旗袍是滿族民族服裝。旗袍的長短、寬窄,袖的長短和大小,也隨著時間的變異有別,直至現在,它對各民族的影響較深,現穿旗袍非常時興,很有發展的趨勢。

坎肩(馬甲、背心、半臂)不同年代結構上均有變化,一般以襟的不同形式和扣襟的裝飾及紋飾為特色。男子坎肩有的無花飾;有的不僅有花飾,而且以故事情節的山水、人物為主,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女子坎肩飾有花紋圖案,如花、鳥、蟲、魚等,繡制精美,達到最佳欣賞的效果。著此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漢、蒙、藏、滿、彝、白、土、達斡爾、羌、撒拉、毛南、錫伯、阿昌、塔吉克、塔塔爾、保安、回、維吾爾、朝鮮、傈僳、高山、東鄉、納西、柯爾克孜等24個民族。

女子坎肩飾有花紋圖案

全國56個民族的服飾款式大體如上所述,如仔細分析,在基本款式下,每個民族還有各自的特點。比方說僅坎肩就有對襟、大襟右衽及左衽、枇杷襟之分。這些不同的特點均是根據各民族的心理素質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的。總括起來,苗族服飾,男子上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下著褲,包頭裹腿。穿鞋。川黔滇型的男裝織有幾何紋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型的男裝幾乎與漢族男裝同。婦女服飾可分兩類,湘西型為一類,多穿大襟右衽圓領衣,包頭帕,著褲。

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廣西、海南等地為一類,多穿大領衣,著百褶裙,系圍腰,裹腿。此類地區衣裙長短不一,有對襟、左右襟、斜襟之別,顏色有青、白、藍、雜之分,服飾做工有繡、挑、補蠟染之異。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南部及海南等地均穿百褶裙,其裙子長短不一,有花裙、蠟染裙、白裙之分;上衣有大領、大襟,衣色有繡花蠟染、青色、白色等。雲南和貴州黔南等地的苗族女裝,上衣包括內、外衣,內衣大襟右衽,有領,袖子較長,外衣對襟大領,袖短。

包頭裹腿

湘西的苗族服飾,包括湘西和黔東北地區的苗族,其他地區如川東、鄂西也有分布。此類地區的苗族,歷史上同漢族來往頻繁,男女服裝式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男子不再蓄髮,除用布裹頭以外,服裝式樣與當地漢族相同。婦女髮式改為腦後梳髻、短髮或扎辮,圍青色或花格布頭巾及纏絲帕;變對襟大領上衣為大襟右衽圓領上衣,環肩、襟沿和前後擺繡花,並著繡花胸圍;近百餘年來,由裙子改為褲子,褲腿繡「攔幹」(花邊)。平時戴少量手鐲、項圈;節日盛會,喜戴釘滿銀器的披肩和銀制胸飾。頭飾的銀器有龍鳳、八仙、蝴蝶等。此型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和發展比較明顯。

由於歷史的前進,時代的不同,以及經濟條件變化等原因,苗族服飾演變發展亦是很自然的。小編小時間過母親:「您那有龍有鳳的裙子怎麼不穿了。」母親說:「現在不時興穿裙子了,穿褲子方便。這裙子是古裝,留著作紀念吧!」湖南湘西地區的苗族由穿裙子而改為穿褲子,他們認為穿褲子不僅方便,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湘西的苗族服飾

小編於1981年9月間到貴州黔東南採訪調查時,發現當地苗族穿古老的服飾較多,但也有一些變化,如原來穿長裙現在則穿中裙;原來穿中裙現在則穿短裙、超短裙;原來穿裙子現在則穿褲子,或者裙子、褲子兼而有之。臺江縣巖板苗寨的苗族同胞說:「牛仔褲、超短裙在我們這裡很盛行。」有的還說:「我們苗族是世界上最早穿超短裙、牛仔褲的民族。」,不管怎麼說,現在世界的新潮很時興超短裙和牛仔褲,苗族穿超短裙和緊身褲,說明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順應了世界服飾發展的新潮流。在巖板苗寨調查當中,聽當地苗族唱著這樣的飛歌:苗語:娘溪男朗大,朗溪打牙喲;溪嘎幾勞限,娘朗又男耐。

漢語:從前穿長裙,長裙拖地面;雞屎拖進屋,現在穿短裙。據他們介紹超短裙的裙長7寸,為黃青色、棕色,無花飾。此外,巖板寨苗族的穿著習俗是,穿裙子一般穿5條左右。衣為父母裝款式,衣長到大腿,系花腰帶。前面束長圍腰,圍腰下方繡有3寸長的彩線,圖案以黑底白花為主,間有紅、綠色。裹腿長1尺2寸,寬8寸,並繡有花,戴耳環、纏頭帕。

苗族穿古老的服飾

苗族服飾的改進、演變和發展,其規律是由不花到花,由白到紅、綠、藍等。但是,也有些苗族地區反而由花到不花,由紅、綠、藍等色變為青、黑色。其原因有二,一是苗族鹹同起義。首領張秀眉,從黔東南退到黔西,清朝官兵步步追趕屠殺,為了不暴露行動目標,改白衣為青、黑衣,從而保存了自己;二是因苗族是農耕民族,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忙個不蠃,穿青、黑衣裙或衣褲不易髒,既髒也易滌,為此,他們將穿淺色服裝改穿青、黑服裝。不過當重大節日時,他們都穿上花花綠綠的盛裝,以示慶賀和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小編於1984年6月在貴州松桃縣調查,該縣民委主任賀小亮(苗族)介紹:我們是紅苗中的支系,婦女以前的頭飾是梳髮髻、插銀簪子,清朝道光15 年前是穿裙子,大體與現在黔東南苗族穿的相當。自清朝道光年「改土歸流」後改裝了,近乎於滿族服裝,如穿的布衣服是欄杆圖案,披花披肩、銀披肩。現在穿的服裝是小袖口、小褲腳,色彩五花八門,頭帕包的越來越大,婦女們常把酒瓶、蘋果、錢包等物放在頭帕項部以增其高度。本縣苗族古裝已無跡可尋,然而可到榕江縣找到。因清嘉慶年間,苗族人石三保、石柳鄧、吳八月起義時曾遷移一部分紅苗到榕江縣,他們保留了古代的裝束。

苗族婦女

苗族的服飾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演變,但是有些傳統盛裝及一些表示已婚或未婚的服飾、頭飾是保持不變的。例如川黔滇型的苗族婦女裝束,上著白麻布無領對襟或大襟衣,外飾大花或小花披肩,在上衣兩肩處另綴花袖臂;黔東南型苗族服飾中的百鳥衣及銀牛角頭飾;黔中南型苗族服飾中的旗幟服(貫頭衣)和木製牛角頭飾;湘西型苗族服飾中的大襟圓領右衽衣,其袖口、襟沿、褲腳及圍裙等繡著龍鳳、牛犁田等花紋圖案;貴州貴定等縣的苗族姑娘,婚者頭上戴帽,反之為未婚;貴州平壩、普定、安順等縣市有一種苗族女服,裙之料為藏青布,裙的右前半邊則多褶,而左前半邊及身後均不褶。

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市及花垣、保靖、古文、鳳凰等縣的部分苗族,常住在沿鐵路、公路線上,他們亦農、亦工、亦商,與外族人交往頻繁,其衣著仍未變化。又如貴陽郊區部分苗族常戴木製牛角頭飾等習俗;再如有不少地區身著尾飾等。

黔中南型苗族服飾中的旗幟服

上述地方的服飾,為什麼不起變化呢?小編粗淺分析,認為一是它代表苗族的發源地;二是它記錄了苗族的祖先;三是它體現了苗族敬祖祭祀的傳統習俗;四是它反映了苗族的共同心理和民族意識。縱然如此,也有的起了變化,比方說貴州榕江縣八開區、龍裡縣的中排鄉及民主鄉、貴陽市郊區等地的苗族男子,原來穿花衣花裙,現在只有在節日或祭祀等特定的場合中與婦女一樣穿花衣花裙,傳統節日及宗教祭祀活動過後,即脫下花衣花裙穿戴已改進了的服飾、頭飾。這些變化,主要是受漢族的影響,有不少地區的苗族男子均著漢裝。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百越服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服飾文化是民族個性的重要標誌,而服飾的傳統款式和形制則是構成這個標誌的物質基礎。因此,一個民族的穿著打扮一穿什麼,戴什麼,佩什麼;怎麼穿,怎麼戴,怎麼佩,以及梳什麼髮式,文什麼花樣等,都和他們共同的族源、文化傳統、心理素質以及生成環境有密切關聯。而不同的生境、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反映到服飾上,就勢必造成少數民族服飾的宏富多姿、型類各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薩克族是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大多帶有較濃的高寒內陸畜牧業生活的特徵。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三衣、裙、褲)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裝的款式類型及縫製雖然少數民族的服飾原料不盡一致,但在服飾款式的設計製作上,卻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是民族文化交流整合的結果。
  • 瑰麗多姿的少數民族舞蹈服飾,展示著民族古老,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國少數民族酷愛歌舞的傳統源遠流長,至今,少數民族喜愛歌舞的傳統依舊得到繼承和發揚。由於地理環境、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等的差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少數民族舞蹈。這些舞蹈不僅種類繁多,舞姿優美,舞蹈中的民族服飾更是寓意深刻、絢麗無比。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少數民族的結婚服飾,最後一種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少數民族的結婚服——土家族,其結構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鬆,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鬆、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豔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首發 手繪55個民族服飾圖譜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與研究工作的《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專著22日在北京首發,專著圖文並茂,作者親手繪製的55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圖譜最受矚目。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當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開展,共展出約100件各式傳統服飾。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不同環境中,人們對創作與審美的要求都在逐漸發生變化,服飾作為人類文化的凝聚物或某個民族、個體的藝術形式,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體現出人類對服飾的要求各不相同,對服飾的藝術創作與審美的追求也永不停息。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提出「藝術的努力是由它的整個過程或者它的結果來引起審美感情」。也同樣說明服飾的藝術性應該從服飾創作和服飾審美兩個方面來考察。
  • 少數民族服飾花紋色彩鮮豔的少數民族服飾的組成元素
    中國民族服飾紋樣具有直率反映生活特徵的突出物質。雖然其題材、紋樣組織形式千差萬別,但是絕大多數紋樣均取自於客觀原型,往往是從一種基礎紋樣經過演變、推移、擴展而成為多種紋樣的。中國民族服飾紋樣極善變形,在不勝枚舉的服飾紋樣中幾乎難以覓到不經過變形處理的。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少數民族服飾和漢服的同和異:原來我們的傳統服飾是如此的接近!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日本、朝鮮等國家仰慕中原文化,無不學習漢族人的文化,其中包括服飾。當然,漢服不僅僅影響著周邊國家的服飾,也影響著同住在華夏大地的少數民族的服飾。今天小編介紹幾款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的同與異。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藝術性
    該鞋以布料手工縫製,造型亦很別致,鞋的後跟有鞋幫,鞋面形式多樣,以條帶形式為主,鞋面、鞋後跟部位繡有花卉紋樣,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少數民族刺繡一絲不苟的態度,表現了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 。然而它又是極其個性的,因為它所表現的象徵意義,與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有關。服飾中的色彩也體現了它的世界性和個性,因此色彩的象徵意義便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而存在。一方面通過對自然環境所呈現色彩的魅力來體現其價值,另一方面由於不同民族的生存環境、歷史文化的不同,對色彩的感知和認知又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