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嶺南文化最為鮮明的符號。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至今保留著50多座明清風格的嶺南廣府系祠堂,形成鮮明的宗祠文化品牌,堪稱三水「祠堂文化大觀園」。
(10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齊聚三水白坭,感受「祠堂+文化」特色)
如何將數量龐大的祠堂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級試點,三水以白坭鎮為試點,探索構建「祠堂+文化」新載體,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繼而將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2019年初,三水將白坭路徑進一步鋪開,通過「1+4+N」的創建形式,對全區30個「祠堂+文化」示範點進行軟硬體的升級改造,不僅使祠堂功能得以活化拓展,還通過開展文化服務進祠堂系列活動等,讓文化服務走進家門,不斷豐富活躍村居一線基層群眾文體生活,進而促進「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鄧氏大宗祠現已開放給市民參觀)
2020年10月28日,由中國城市新聞網媒聯盟、佛山傳媒集團聯合主辦,佛山新聞網承辦的「中國智造 佛山功夫——2020全國網絡媒體看佛山」城市行活動走進佛山文創古鎮。來自全國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多維度感受、推介白坭鎮傳統嶺南祠堂文化與現代精神文明結合的「祠堂+文化」特色。
(網媒大咖多維度感受鄉村振興下的白坭祠堂)
途經白坭鎮陳氏大宗祠,總能聽見歡聲笑語,走進祠堂內,村史館、宗祠文化館、家風家訓館等場室,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是白坭鎮充分挖掘各祠堂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盤活傳統祠堂文化資源的縮影。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一角)
「我覺得白坭在保留傳統文化這一塊做得非常好,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是很幸福的」 , 西安日報社編委、西安新聞網總編輯趙煒表示,白坭的祠堂像是一個博物館,既能了解白坭傳統文化,又能感受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網媒大咖參觀鄧氏大宗祠裡的中國漆藝展示館。)
近年來,白坭鎮結合各祠堂的人文故事、歷史文化背景,深挖白坭進士文化、鄉賢文化、龍舟文化、紅色故事、孝文傳統等鄉村文化特色基因,聚力打造「一祠堂一品牌」。同時,依託祠堂建設一系列村史館、宗祠文化館、家風家訓館等場室,在講好白坭故事的同時,發揮新時代「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功用,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
(鳳果周氏大宗祠)
目前,鳳果周氏大宗祠有武術、龍舟、醒獅等8大協會進駐,實現「文化活動就在家門口」;陳氏大宗祠在萃慶堂的基礎上,變身為面向社會開放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連續9年舉辦祠堂裡的夏令營,還扶持培育了包括桌球協會、書畫協會、曲藝協會等13個文體協會,協會會員總數超過400人。
(陳氏大宗祠萃慶堂)
(孩子在祠堂內學習書法)
這都極大地盤活了白坭文化氛圍,使祠堂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大舞臺」,通過傳統的祠堂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不僅破解了農村公益文體事業資源不足的難題,還讓祠堂成為群眾的活動陣地,成為外來人口融入社區的重要平臺。
(祠堂內的文化活動)
以前只在重大節慶開放的祠堂,如今通過「祠堂+文化」的推動,極大地盤活了白坭的文化氛圍,使祠堂成為文化集散陣地,喚醒公共文化服務末梢神經,為基層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又一個途徑,讓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因應各祠堂特色,白坭鎮以1個多功能活動中心+N個活動組織的「1+N」模式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開闢了一條傳統文化與新時期黨建、美麗鄉村、基層治理相結合的路徑,將優質文化服務輸送至基層末梢。
在白坭,到宗祠內讀書、看報、唱曲、練習書法、健身,已成為周邊村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節假日時期,祠堂內保留元宵添燈活動、重陽敬老活動等傳統活動的同時,還結合「我們的節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系列活動來開展文化服務,打破宗族的界限,構建出開放共享格局。
(清塘鄧氏大宗祠內的文化活動)
其中,在「我們的節日·重陽」敬老活動中,在立足傳統的同時,白坭鎮還對「五好家庭」等先進人物進行了表彰,推動了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融合。由此,祠堂也成為了基層善治的有力抓手,逐步實現了「黨建引領,三治結合,四會聯動」的鄉村治理模式,激發出基層治理最大合力。
目前,白坭鎮正以「祠堂文化+新鄉賢」為突破口,著力推動鄉村自治功能的回歸。陳氏大宗祠已形成三級的議事機制,日常小事由常委會解決,遇到一些涉及到動用資金較大的項目,則必須由19人籌委會討論通過。中社公祠從一姓之祠演變為四姓和諧的公祠,成立家鄉建設委員會和鄉賢慈善會,揭開美麗文明村居建設的新篇章。2018年12月-2019年1月期間,白坭首屆鄉賢文化節在陳氏大宗祠舉辦,營造知賢、崇賢、學賢、當賢的氛圍,為人才振興落地生根提供強有力支撐。
白坭大大小小的祠堂裡,文化氛圍愈加濃厚了,各類文體活動遍地開花,形成了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局面。各宗祠內舉辦的全國象棋公開賽、桌球賽等賽事都聚集了不少人氣。與此同時,白坭還將「市民學習中心」延伸,在祠堂建設基層鄉村圖書館和「學習天地」,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後一公裡」。
(祠堂內的學習天地。)
2019年,以白坭鎮政府為主導,通過「祠堂+音樂」的模式,將傳統祠堂文化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結合起來,譜寫了《家國祠堂》、《西江之子》、《夢回富景》等膾炙人心的原創歌曲,打造祠堂音樂節品牌。2020年,在佛山文創古鎮正式入庫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之際,白坭鎮依託特色小鎮建設,以「祠堂+旅遊」的模式拓展實現祠堂的旅遊服務功能,在祠堂及祠堂周邊區域打造出獨具當地特色的「古鎮休閒半日遊」、「沿江打卡一日遊」、「文創古鎮兩日遊」旅遊項目,以祠堂為特色的多個景點入圍三水區「嶺南水韻遊」精品旅遊線路,讓祠堂成為小鎮的文化IP和旅遊名片。
(祠堂文化館。)
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是白坭鎮乃至三水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對助力鄉村振興,滿足廣大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現實意義。如今,白坭鎮以「祠堂+文化」為抓手,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
[來源:佛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