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公衝小葉子「發飆」了
起因是陪了一晚上,睡前躺床上了我們發現小葉子還沒洗澡,提醒她去簡單衝衝,小內內尤其要換。
大冷的天,孩子撒嬌耍賴說不去,我們再重複,她繼續不動……
一次兩次三四次……著急睡覺的老公怒了,直接用手架起小葉子的倆咯吱窩,強制送她去了浴室,過程有點粗暴,小葉子秒哭,還情緒激動地大喊:
「我討厭爸爸!爸爸是個壞爸爸!」
這事兒整的……我趕忙跑到浴室,小葉子還在發洩,我看到老公心裡也不好受,他沒有再繼續說什麼了,一臉鬱悶地退了出來……
關於孩子發脾氣,我之前也分享過一些處理的心得:
越安慰孩子越哭,原來,我們都誤會了「共情」
心理學家說,這樣去「嘮叨」有情緒的娃,能讓他冷靜!
前幾天,姐弟倆「打」了一架,這次我為啥沒阻止……
共情、複述、允許……都挺好的,如果說有啥經驗,可能最主要就是不能純當「技術」去用、也別抱著「必須有效」的想法,而是站在「幫助者」的位置,看看孩子能從類似的不愉快和衝突中,學習到什麼。
還別說,這一次沒啥預設,反而有了不少驚喜:
我一開始過去啥也沒說,就是調好水溫,幫小葉子衝衝身上,讓我們倆都有些空間,她的空間就是可以哭、讓情緒飛一會兒,我呢,整理一下自己也受影響的心情……
後來,自然而然地,聽著小葉子邊哭邊嚷那些「詛咒」爸爸的話,我很想去給到她一些情感上的回應:
就是她心裡到底在想些啥,才會說這些挺刺耳的話呢?孩子可能自己也沒法表達出來,需要來自我的一份「看見」和「幫助」。
於是我說:
「你剛剛說討厭爸爸,是因為爸爸抱你過來的時候不夠溫柔、還很兇嗎?」
「爸爸剛才突然那樣,你也會覺得害怕,而且他平時不是這樣的……」
「你覺得不舒服了,也想讓爸爸不舒服,所以會說討厭爸爸、我不要爸爸這樣的話。你其實只是很想爸爸對你再溫柔一些,無論怎麼樣都不要兇你,而是愛你。」
雖然小葉子這個時候並沒有停止哭、也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回應我,但她的身體語言也是很誠實的:
我注意到,她會因為這些話,而減弱、降低哭的聲響和節奏,這說明,她有感受到被「看見」、「聽見」。
可能因為這一次不是我和小葉子直接發生衝突,所以我也會看到,除了「受傷」、「憤怒」的孩子,老公也在承受著很多,尤其是都有衝動的時候,還聽孩子用這麼重的話「飆」自己,如果孩子也能去感同身受一下大人,就好了。
在那個當下,我忽然想到了「情緒按鈕」這個詞,之前上全腦養育課時,我們有特別討論過,我不確定小葉子能不能懂,但它至少很形象:
每個人都有情緒按鈕,當這個按鈕被按到的時候,情緒的開關就會被打開,有些情緒就會被勾起來。
我嘗試和小葉子分享這個「概念」:
「每個人都有好多個情緒按鈕,小葉子有一個情緒按鈕,是紅色的,這個鈕呢,平時好好的,當你覺得有人對你兇、不友好、或者強迫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這個鈕就砰地一下,被按下去了。」
「然後……你就成了一隻憤怒的小鳥……你會像剛才一樣,很激動,哭啊、喊啊、叫啊,還會說些『討厭你』、『再也不和你玩了』這些話。」
小葉子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上哭了,這個詞兒對她來講很新鮮又好玩的樣子,會明顯感覺到,她有「聽」進去。
於是我也繼續表達:
「其實呢,爸爸也有一個紅色的情緒按鈕,他平時啊,很少按,什麼時候會按呢?在有壓力的時候。」
「什麼時候會有壓力呢?比如他早上要很早起來,需要保證很早睡,可是他想早點睡,卻不能睡的時候,他就會很煩躁了;還有爸爸很討厭反覆說一個事情,別人卻聽不見……」
「你想想呀,剛剛爸爸是什麼情況?」
就這麼絮叨著,小葉子完全不哭了,她明白爸爸也有「情緒按鈕」,然後容易產生壓力的事情,剛剛發生了兩件(反覆說聽不見、想早睡卻不能),也難怪他會那麼「兇」了……
後來,我們又聊到了不同顏色的情緒按鈕,藍色代表悲傷、黃色代表快樂、綠色代表平靜……小葉子還自創了紫色、粉色按鈕,說代表害羞啥的。
用這個方式再去跟她說,什麼樣的場景可能代表、適合什麼顏色的情緒按鈕,她就秒懂了,主動地說,「要睡覺,得要綠色的。」
小插曲的最後,爺倆還是來了個擁抱,小傢伙滿意地睡著了,老公這口憋悶地氣,也終於是鬆了,轉過來又抱了抱我……
鑑於他「表達能力」有限,我遞了個話,「是不是你也覺得被理解了、挺開心的?得!就說,我厲害不厲害?」
「嗯,老婆處理得真好,學習到了。」
哈哈哈哈……
其實很多家庭裡的矛盾衝突,都和「情緒按鈕」有關,我越來越多地喜歡,從這個角度,去覺察一些事情。
比如小葉子上學日起床氣的事情,往往容易成為我們家的「導火索」,但每個人被激發的「按鈕」,都完全不同:
爺爺會因為「時間壓力」、「怕遲到」,而和孩子產生矛盾;
奶奶會因為「爺爺擔心孩子遲到,就插手為孩子代勞、破壞規矩」,而和爺爺、孩子都產生矛盾。
而我會覺得,「遲到」不是不能接受的情況,幫不幫忙、幫多少也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我受不了因為孩子遲不遲到的事情,老兩口有矛盾啊……
哈哈,所以因孩子而呈現出的「問題」只是表象,更多的,還是每個人固有的反應模式、創傷事件被激發。
如果我們更多地去看見情緒的來處、激發的機制,知道那些「隱形」的按鈕,是如何在「作用」著的,彼此就會多了一些看見和理解,而不是糾纏在一件件小事的對錯裡了:
沒有對錯,只需要覺察,就能跳出問題的漩渦,多一點點「旁觀者的客觀和智慧」。
2021,咱繼續一起跟隨著娃們,修行、進化、慢慢成長吧:)
—END—
作者:吉吉。全平臺「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