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樓》演繹地道老北京民風民情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邢賀揚)國家大劇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特邀北京曲劇團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於4月連續呈現3臺京味兒大戲,純正京腔京韻演繹四九城裡風土人情。

《龍鬚溝》劇照

4月6至7日,北京曲劇團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帶來曲劇版《龍鬚溝》。北京曲劇,原稱曲藝劇,是由單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間曲調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是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並發展的地方戲曲劇種。北京曲劇的唱腔委婉動聽、旋律優美、吐字清晰,臺詞在普通話基礎上,以獨特的北京語言的聲、韻、調為準,具有濃鬱的京腔京味兒。表演樸實、演唱清晰、說唱結合、韻律獨特,是北京特有的藝術風格。用北京的地方劇種演繹北京的人和事,更是別有情趣。

曲劇《龍鬚溝》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代表作,由著名導演顧威攜手李永德、胡優等領銜演繹。該劇講述解放前後,京城裡「臭水溝」變身「龍鬚溝」,從小雜院到大社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井胡同》劇照

4月11至14日,李龍雲編劇、楊立新執導話劇《小井胡同》將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溫情回歸,淳樸風趣的京腔京韻帶領觀眾走進地道的老北京民風民情。《小井胡同》以小井胡同為背景,講述了三十年間「小井兒人們」的生活變遷及苦辣辛酸,也被評論界譽為「解放後的《茶館》」。該劇不僅在語言上生動鮮活、詼諧幽默,作者更是將對命運和社會變遷的思考融入其中。

演而優則導的楊立新與該劇有著不解之緣,他不僅曾在老版中扮演小力笨兒,而且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南城人。楊立新坦言,當年老版的演出在體驗生活方面並沒有太大難題,因為劇中演員既經歷過那些年代,又有過老北京的生活,對於現在的年輕演員來說,體驗生活是一件首要的事兒。「真的去走一走,摸一摸那些牆,感受會不一樣。臺上的人有感受,臺下的人才能有心靈上的觸動。」

《天下第一樓》劇照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在4月25至28日繼續帶來經典話劇《天下第一樓》。該劇由何冀平編劇,夏淳、顧威聯袂導演,劉輝、王長立、郭奕君等演員演繹老字號「福聚德」興衰演變。

自1988年首演至今,《天下第一樓》已上演超500場久演不衰,被觀眾稱為「新時代的新經典」。演出三十年來,整部劇臺詞只增加過四個字,顧威導演稱:「經典絕不能走樣,演過去三十年,還要演下去三十年。」《天下第一樓》講述一座名為「福聚德」的老字號烤鴨店,伴隨一座老店的起伏興衰,來往之人的命運流轉,寫盡了飲食文化背後的人情冷暖,參透了世間萬象的苦辣酸甜。顧威導演介紹:「《天下第一樓》是一部民族化的作品,是用中國方式講中國故事,它雅俗共賞,是舞臺上的常青樹。」

相關焦點

  • 楊立新談《小井胡同》:缺乏生活就得補課
    □演出陣容  復排《小井胡同》雲集人藝大腕  話劇《小井胡同》出自已故作家李龍雲之手。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際,北京人藝重排這部經典,院長張和平稱之為「既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對藝術家的尊重」。  1985年首演的《小井胡同》曾喚起了一代人的記憶。
  • 首都博物館展出老北京胡同文化,演繹古老民風民俗生活情趣
    2020年8月29日,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老北京胡同文化,演繹古老的民風民俗生活情趣。北京人生活在北京那一條條大街小巷裡,演繹著一幕幕相同或不同的劇目。在家庭的柴米油鹽中,在每人的喜怒哀樂裡,無不反映古老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風民俗、生活情趣。
  • 北京人藝再演《小井胡同》
    北京人藝再演《小井胡同》 李春光攝2013年重排之後,經過七年打磨,這一版《小井胡同》又於11月27日起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觀眾回到解放後,看看小井胡同的老街坊們《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
  • 旅遊:北京話劇《小井胡同》
    聽說北京人藝正在排話劇《小井胡同》,我特意前去採訪。 走進排演廳,只見這兒可真熱鬧!忽然,我發現了《茶館》中演二德子的李源,正提著個「氣死風」燈蹣跚地走著,我過去打招呼:「德爺,您能把《小井胡同》介紹介紹嗎?」李源一聽也樂了:「您今兒可來著了。《小井胡同》寫的是北京解放以後三十年的事兒,戲裡有『不知道愁』的電車工人,好出『餿』主意的面鋪掌柜,『半膘子』國民黨夥伏,「從良』的妓女,『文革』裡『左』得出奇的小媳婦。我在戲裡演個大宅門兒的老僕人,到『文革』時就讓小媳婦給氣死了。
  • 再品京味兒 經典劇目《小井胡同》重登人藝舞臺
    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有一部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那就是由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這部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2013年重排之後,經過七年打磨,這一版《小井胡同》又於11月27日起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觀眾回到解放後,看看小井胡同的老街坊們,如何度過三十載不平凡的歲月。《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
  • 評《小井胡同》:濃縮三十年歷史和沉思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1981年至1986年,圍繞該劇公開發表的各類爭鳴文章有60餘篇,論文集《小井風波》一部。巨大壓力一度導致《小井胡同》的劇本不得不多次修改,僅第五幕先後就有過4個版本。2012年8月6日,劇作家李龍雲辭世;2013年秋,《小井胡同》再一次登上北京人藝的舞臺,面向更新的時代,接受更多的觀眾,吐納著30年來的藝術激情與社會沉思。
  • 觀演|人藝話劇《小井胡同》重登首都劇場舞臺
    由李龍雲編劇、楊立新導演的北京人藝話劇《小井胡同》於近日重登首都劇場舞臺。這部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小井胡同》2013年重排之後,經過七年打磨,這一版帶觀眾回到解放後,看看小井胡同的老街坊們,如何度過三十載不平凡的歲月。該劇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
  • 人藝重排話劇經典《小井胡同》 楊立新版從老地圖入手
    原標題:楊立新版從老地圖入手   由李龍雲編劇的人藝話劇《小井胡同》再次被搬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領觀眾們一起感受過往生活,體味三十載不平凡歲月中的人生悲喜。   《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2013年經典重排,當年劇中的演員楊立新接棒擔任導演。如今七年過去,這一版《小井胡同》在舞臺上經過錘煉更見導演的功力。   「戲全在細節裡,人物性格、人物關系、情節推動全是靠細節堆出來的。」導演楊立新表示。
  • 楊立新率北京人藝《小井胡同》重回舞臺,演出持續至12月6日
    昨晚,由李龍雲編劇的人藝話劇《小井胡同》再次被搬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領觀眾們一起感受過往生活,體味三十載不平凡歲月中的人生悲喜。此輪演出將持續至12月6日。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
  • 楊立新率北京人藝《小井胡同》重回舞臺,演出持續至12月6日
    昨晚,由李龍雲編劇的人藝話劇《小井胡同》再次被搬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帶領觀眾們一起感受過往生活,體味三十載不平凡歲月中的人生悲喜。此輪演出將持續至12月6日。《小井胡同》首演於1985年,作品以眾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的語言成為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的京味戲的代表和現實主義作品的範本之一。2013年經典重排,當年劇中的演員楊立新接棒擔任導演。如今七年過去,這一版《小井胡同》在舞臺上經過錘鍊更見導表演的功力。「戲全在細節裡,人物性格、人物關係、情節推動全是靠細節堆出來的。」
  • 理大劇團演《小井胡同》
    圖:李楓(左起)、區嘉雯、馮祿德、萬梓良、鍾景輝、謝智剛、李銘森、陳淑儀及覃恩美為活動開鑼 /主辦方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報導:作為香港理工大學八十周年校慶活動及理大劇團的創團演出,由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戲劇協會聯合呈獻的舞臺劇《小井胡同
  • 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 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
  • 導演楊立新7年打磨《小井胡同》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胡同》有著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為「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的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
  • 直播預告 尋脈北京風物看這條「小井胡同」
    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充滿煙火氣息的往事,一直是北京人藝舞臺上最鮮活的一個篇章。 11月27日,京味兒大戲《小井胡同》將再度登臺,已故編劇李龍雲繼承老舍先生的寫作手法,透徹領悟北京民俗、用風趣幽默的京味兒語言寫就的這部當代經典。
  • 李誠儒導演《龍鬚溝》 堅持調製地道「京味兒」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龍鬚溝》年初在人藝復演時反響熱烈。如今,由李誠儒導演並主演的電視劇《龍鬚溝》也將於6月14日起在北京衛視播出。儘管業界早有長江以南電視臺不買「京味兒」電視劇的說法,但李誠儒還是堅持要調製地道的「京味兒」《龍鬚溝》,「豆汁永遠不可能成為豆漿,這個味是老北京特有的。」
  • 品讀北京 | 再見了,龍鬚溝
    悠悠老北京,積蓄著多少代人矢志不舍的追求、胼手胝足的努力和絢麗多彩的夢想?回望老北京,不僅需要情感,更要有勇氣、智慧和胸懷。水斷了,龍鬚溝由清變濁,由濁變臭;金魚池的樓臺殿閣早已毀頹殆盡、不知去向;晾了底兒的坑塘只能仰仗老天爺每年下的那點兒雨水,勉強供養坑邊養賣金魚和開染坊的人餬口謀生。
  • 「傻柱」成醬菜鋪老闆,《芝麻胡同》展現地道老北京生活 | 新劇
    京味兒劇為何屢戰屢勝,《芝麻胡同》又能否延續這一類型的口碑佳績呢?《芝麻胡同》詮釋老北京「精氣神兒」不得不承認的是,像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在愈加國際化同時,其地域特色也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逐漸淡去。地道的北京味兒也成了深埋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溫暖回憶。
  • 話劇《小井胡同》30年前首演只演了3天
    今年是劇作家李龍雲去世一周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小井胡同》首演三十周年。眼下,再度上演的《小井胡同》吸引了眾多戲迷。  1983年元月,北京人藝決定將《小井胡同》搬上舞臺。3月4日,《小井胡同》建組。6月,反覆修改後的《小井胡同》連排,演員陣容十分強大:林連昆、童弟、黃宗洛、韓善續、任寶賢、譚宗堯、呂中……7月13日至15日,內部演出三天後停演。為何停演,最根本的指責是「劇本選取的幾個橫斷面,即1949年、1958年、1966年、1976年、1979年。
  • 8部好看的老北京電視劇,一半由他原著改編,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
    原創作者:共同的世界最近「老北京」一詞在網上暴紅,很多網紅利用老北京拍視頻賺流量,甚至口音明顯不對的人也為了流量借「老北京」為自己賺人氣,引起較大爭議。那麼,什麼才是老北京?真正的老北京的生活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