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高速增長的有3.5億用戶的Facebook和有8000w用戶twitter 是兩個IT從業者無法忽視的兩個巨擘,他們已經被談論的足夠多了,作為最近才開始關注SNS這一領域,並使用iphone逐漸成為重度使用者的我,整理了自己對於這2個可能改變未來網際網路業態的平臺之間不同之處的看法,他們的相同之處,從Facebook想要5億美元併購twitter就可以看得出來,但不同之處,我自己還只是隱隱有些感覺。不過我的大部分感覺,也許有些片面。 我的最主要的觀點是:
人都是多面的,twitter和博客一樣傳播的是你的專業形象,而facebook 傳播的是私下形象,但他們對比傳統web2.0相同的最重要的改進是,去掉負擔,激勵了內容的海量創造,並用SNS的圈子屬性來幫助你過濾海量的網際網路信息。
細化觀點:
follow是沒有心理負擔的,我只是「圍觀」而已,只要他說的內容我可能關心,如果他說的我不再關心,並且成為了我主要頁面的噪音,我大可unsubscribe(unfollow)之,我說的輕度是相對於facebook的朋友關係
對於博客作者沒有比自己的作品有人看,有人關注,有人討論更高興的事情了,而反映這一導向的KPI就是subscribers,對應到twitter就是followers,我在國內的微博digu上面就說「digu是個遊戲,關注者是你的等級,今天你升級了麼」
而在facebook上面,朋友大多來自線下,而facebook推薦,踐行了朋友的朋友多半是朋友這一現實生活中的交友理念。除非現實生活中你就是是《引爆流行》裡面說的聯絡者,在facebook上你的朋友數也不會太多。
由於其博客屬性,在twitter上的人人都好高談闊論,傳播新聞,針砭時弊,精闢段子,唯恐語不驚人,這與發言者的「升級」欲望有關,所以一些雞毛蒜皮,生活八卦,對鏡自憐,風花雪月的事情就留給了facebook,除非你本來就是一個名人,如果這些狀態更新流到了twitter,充斥了不相干人的前 25條 tweet,你「掉級」也就是可以預見到的事情。
都說web2.0是UGC(用戶創造內容),但博客為代表的應用中,鍵盤型用戶和滑鼠型用戶的比例從來都在1比千級別,只比門戶為代表的web1.0時代好一些,但是在twitter 和 facebook 時代,這個比例已經被縮小到 1比百級別。
他們做了什麼事,讓參與者有了這麼大的改變?
我先轉述李開復老師舉的一個例子:「我們在中國google有一項很重要的創新,目的是讓引導用戶輸入更多內容而讓搜索結果更精確,這項創新是什麼?……我們增長了輸入框,讓用戶對著一個很長的輸入框,覺得自己只填那麼幾個字是不是太少了」
開復老師舉這個例子說明,其實創新有時候很簡單!我要說的是,twitter 和 facebook 做了的事情也很簡單,他們縮小了輸入框而已,而且twitter更甚,要求必須tweet在140字以內。
在原來,對著原來巨大的blog輸入控制項,只寫寥寥幾十個字就發表會讓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對不起自己的博客讀者,現在好了,官方規定的,短的有理,短小無罪。這樣一些精闢言語得以流傳,不再被扼殺在博客寫作者的惰性長期協作計劃裡面。
vs
其他一切,不要分類,tag,這些內容無關的羈絆,創造開放的開發平臺讓分享隨時隨地,都是在踐行「讓分享更加容易」,「讓分享的喜悅更加猛烈」這2個最高的原則。
內容變多了,如何面對本來已經泛濫的信息呢,在google之外?答案是,我的圈子會幫我過濾的,用他們的retweet,reply,list,用他們的share,like,comment,recommending 來幫我過濾……
所以google這麼著急,連忙併購orkut, 連忙推出wave……
源地址:http://blog.csdn.net/dano……/2009/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