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天一總局:
見證百年僑批史
N海都記者 胡婧/文
楊清竹/圖
海都訊在漳州角美鎮流傳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雖有精美的浮雕、高大的廊柱,卻靜靜矗立在深巷處。如果沒有介紹,少有人能想到,它是見證了百年前僑批事業誕生和興旺的「天一總局」,也是「僑批檔案」明年將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重要文物。
據了解,清末時期,大量閩南人往東南亞謀生發展,當他們在當地紮下根來、略有積蓄之後,便通過「水客」,向家人捎帶銀信,僑批業也由此應運而生。相關史料記載,1869年,
年僅17歲的郭有品在「客頭」帶領下,漂洋過海前往呂宋(今菲律賓馬尼拉)成為一名「水客」。因其辦事精細及時,取得大家信任,慢慢從一般的「水客」成為「客頭」。
幾年過去,郭有品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故鄉流傳村創辦起了「天一批郊」,主要經營呂宋與閩南之間的華僑銀信匯寄業務。「天一」二字,即「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郭有品用這二字作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而天一批郊的成立,比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成立的大清中華郵政局還早16年。
一段公開資料顯示,天一
批郊開辦後,每批銀信均由郭有品本人親自押運。一次押運僑匯途中,船遇颱風沉沒大海,全部銀信頃刻付之東流。返鄉後,郭有品便變賣田畝家產兌成大銀,憑衣袋中僅存的收匯名單款項一一賠付,此事在南洋華僑中傳為佳話。
1896年,清朝郵政局正式對外營業,天一批郊經過申請核准,登記註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之後天一郵網以閩南為據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輻射圈,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東南沿海和整個東南亞國家,鼎盛期每年僑匯額達千萬元大銀。
1921年後,由於東南亞一帶經濟不景氣,天一信局
的利潤開始滑坡。之後天一總局還常遭軍政勒借,直至其入不敷出,嚴重虧損,最終在1928年春節前的1月18日宣布歇業。
天一總局舊址歷經百年雖沒有了往日的繁榮,但作為歷史見證,它的價值又漸漸凸顯出來。僑批蘊藏的文化內涵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僑批中有款必有信,華僑在匯款的同時都會附有家信。批信生動記載了華僑在僑居地的生存發展狀況、機遇與困境。它與其他史料相印證,成為研究華僑華人史、僑鄉史、家庭史乃至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民間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