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天一總局:見證百年僑批史

2020-12-05 海峽網

漳州天一總局:

見證百年僑批史

N海都記者 胡婧/文

楊清竹/圖

海都訊在漳州角美鎮流傳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雖有精美的浮雕、高大的廊柱,卻靜靜矗立在深巷處。如果沒有介紹,少有人能想到,它是見證了百年前僑批事業誕生和興旺的「天一總局」,也是「僑批檔案」明年將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重要文物。

據了解,清末時期,大量閩南人往東南亞謀生發展,當他們在當地紮下根來、略有積蓄之後,便通過「水客」,向家人捎帶銀信,僑批業也由此應運而生。相關史料記載,1869年,

年僅17歲的郭有品在「客頭」帶領下,漂洋過海前往呂宋(今菲律賓馬尼拉)成為一名「水客」。因其辦事精細及時,取得大家信任,慢慢從一般的「水客」成為「客頭」。

幾年過去,郭有品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故鄉流傳村創辦起了「天一批郊」,主要經營呂宋與閩南之間的華僑銀信匯寄業務。「天一」二字,即「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郭有品用這二字作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而天一批郊的成立,比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成立的大清中華郵政局還早16年。

一段公開資料顯示,天一

批郊開辦後,每批銀信均由郭有品本人親自押運。一次押運僑匯途中,船遇颱風沉沒大海,全部銀信頃刻付之東流。返鄉後,郭有品便變賣田畝家產兌成大銀,憑衣袋中僅存的收匯名單款項一一賠付,此事在南洋華僑中傳為佳話。

1896年,清朝郵政局正式對外營業,天一批郊經過申請核准,登記註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之後天一郵網以閩南為據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輻射圈,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東南沿海和整個東南亞國家,鼎盛期每年僑匯額達千萬元大銀。

1921年後,由於東南亞一帶經濟不景氣,天一信局

的利潤開始滑坡。之後天一總局還常遭軍政勒借,直至其入不敷出,嚴重虧損,最終在1928年春節前的1月18日宣布歇業。

天一總局舊址歷經百年雖沒有了往日的繁榮,但作為歷史見證,它的價值又漸漸凸顯出來。僑批蘊藏的文化內涵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僑批中有款必有信,華僑在匯款的同時都會附有家信。批信生動記載了華僑在僑居地的生存發展狀況、機遇與困境。它與其他史料相印證,成為研究華僑華人史、僑鄉史、家庭史乃至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民間檔案」。

相關焦點

  • 中西合璧歷史建築,郵政史,金融史民間僑批局,福建龍海天一總局
    天一總局,位於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系由旅菲華僑郭有品於1880年(清德宗光緒六年)在家鄉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流傳社創辦,時稱"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改稱為"天一信局",並擴大為四個局,設龍溪流傳為總局,廈門、安海、呂宋為分局。
  • 福建漳州:民間信局見證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交往史
    俯瞰「天一信局」總局舊址(5月9日攝)。  「天一信局」總局舊址位於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據記載,清末時期,旅菲閩籍華僑郭有品從「水客」做起,幫當地華僑送僑批回閩南。後來,郭有品漸漸因誠信受到更多華僑、僑眷的信任,於1880年在家鄉流傳村創辦「天一批郊」,兩年後改稱為「天一信局」,成為中國第一家專營東南亞信匯、票匯、電匯的民間銀信局。
  • 見證閩南僑批史 「王順興信局」保護堪憂
    中新社泉州3月30日電 題:見證閩南僑批史 「王順興信局」保護堪憂  作者 廖靜  「昔日鴻來燕往。」一語道出了福建泉州王順興信局曾經的輝煌。這是一座歷經80餘年風雨的歐式建築,見證了閩南僑批的歷史。  29日,記者實地探訪王順興信局遺址。
  • 中國第一家郵政儲蓄所,竟然在漳州境內,見證華人華僑百年移民史
    在福建漳州龍海市角美鎮境內,一座大型四合院落內,坐落著一棟中西合璧的南洋雙層大樓,壯觀的西洋式廊柱,結合中國歇山屋頂,無比氣派。佔地上萬平米的院落中,既有中國傳統的假山、涼亭、花園等園林建築,又有西方石質建築的門樓、外廊,這樣宏偉的規模,是誰在一百多年前就一擲萬金建造了它?
  •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攝製組在江門拍攝。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攝製組採訪了眾多僑批局的後人,包括「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的兒子曾益奮、「魏啟峰批局」第六代傳人魏壁光、「天一總局」創辦人郭有品的第五代傳人郭伯齡等。並採訪了眾多專家學者、收藏家,重溫華僑先賢艱辛創業、心繫國家、回饋家鄉的時代記憶。
  • 僑批是共同的記憶
    福建僑鄉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逐漸形成以泉州、廈門、福州、漳州、莆田區域為中心的地域體系。早18世紀以前,福建就有先民出洋到東南亞謀生,隨著歲月的延續,福建成為中國最大的移民遷出地之一。華僑先輩們他們為生活所迫或為逃避戰亂,冒險泛海前往東南亞及其它國家。
  • 泉州僑批檔案
    泉州的僑批業發源於水客順帶經營僑批往來業務,水客的幫號和戳記是早期僑批業的運作機制的基礎,而後隨著僑批局的出現成為這個行業的主導。目前,發現的有泉州僑批局信息的實物僑批是1905年蓋有「鴻信局」戳記由石獅寄往菲律賓的回批。在信局發展的高峰,泉州本土的僑批局數量有20多家。其中,以成立於1898年的王順興信局最具代表性。
  • 僑史:見證「閩變」的僑批
    僑史:見證「閩變」的僑批 2017年01月19日 15:00   來源:福建僑報
  • 漳州「番仔樓」還剩這些 見證先人漂洋過海歷史
    「番仔樓」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過海,拼搏奮鬥最真實的歷史見證,也是漳州人吸納異域文明成果的結晶。「番」在閩南語中泛指海外,大多指東南亞地區,閩南人把洋人稱為「番仔」,而洋式的樓房自然就被稱為「番仔樓」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漳州不少番仔樓要麼被拆了建新樓了,要麼太過老舊早已不見了,如今倖存下來的番仔樓,大概就剩以下這些了。
  • 漳州從前的繁榮,要從這些老商號作坊說起!你聽過幾個?
    城中有了人,便有了市——無數的商號、作坊在此成立、興起、淘汰跌倒、爬起、留存……在市場的大潮中,它們淋風沐雨承載了昔日的繁華喧囂印刻了一個時代的痕跡深諳「一紙家書可抵萬金」的天一總局曾有「千裡窯煙,百口窯爐」勝景的窯窟見證百姓富餘的萬圓錢莊
  • 漳州五大「國保」喊你來打卡
    這條「國保」遊專線,就是與廈門緊鄰的漳州臺商投資區(以下簡稱「臺商區」)角美鎮,從廈門島內出發,也只有半小時的車程。 臺商區的五大「國保」——白礁慈濟宮、林氏義莊、東美曾氏番仔樓、江東橋、天一總局,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融入精神內涵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
  • 揭秘漳州十大名樓|最美的屋簷,在家的方向
    歷史· 這些屋宇的曾經馱載著車水馬龍的熱鬧馱載著民居的方言煙火每一個屋簷下見證過女人低眉垂目的溫柔見證過男人兩肩寬寬的擔當南靖記者 張 晗臺商投資區天一總局饒超毅 攝天一總局總建築面積4495平方米,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古色古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福建漳州揭幕 傳承海絲文化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開幕式現場。 龔雯 攝中新社漳州6月19日電 (龔雯)「僑批的背後,是勇於開拓、奮發進取的精神,是情系家國的大愛,傳承著海絲文化。」中國人民銀行漳州市中心支行行長林宏山19日在觀看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時感慨道。
  • 一封僑批牽情絲,記憶遺產見證華僑海外奮鬥
    中新網汕頭1月17日電 題:網絡媒體走轉改:一封僑批牽情絲,記憶遺產見證華僑海外奮鬥史記者 何路曼 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寫道,「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對於潮汕人來說,鄉愁則是一封封僑批,流淌著滾燙鄉情,記憶著美麗鄉愁。
  • 到漳州臺商投資區,賞五大「國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漳州天一總局。漳州臺商投資區前身為角美,歷史悠久、鍾靈毓秀,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是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漳州臺商投資區文物古蹟眾多,文物密度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五大「國保」):白礁慈濟祖宮、林氏義莊、東美曾氏番仔樓、江東古橋、天一總局。
  • 重走海絲第1站菲律賓馬尼拉 開啟漳州大航海時代
    白銀貿易樞紐站 天一總局發源地  數百年前,這裡是歐美亞三角貿易重要一環,眾多漳州人來此貿易淘金,開枝散葉  【前言】15世紀中葉,面對洶湧而來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漳州月港奮然崛起,一躍成為興盛的國際貿易中心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