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汪 斌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懷念從前那些串門的日子
汪 斌
串門,是老家鄉村過去最基本的社交形式,目前是一種正在消失的文化。
串門的概念比較廣,帶上禮物去做客,有高興的事情親戚朋友一道分享,家裡有困難事急事得到緩解,平常百姓煩惱的事情都及時得到釋放。
過去,城老宅上的很多人我都認得,一開門來就碰著熟人,打個招呼,總是問:「嬸嬸,吃早飯了沒有?」「楊伯早,去啥地方?」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現在住著樓房,就是同樓層的,很多也不認識。前不久回家,在樓道裡碰到兩個陌生人,他們正在打開二樓的門鎖,我不由警覺起來。我打量著他們倆,他們神色並不慌張,反而對我笑了笑。我便問道:「你們是誰呀?」矮胖的男人回答:「我是這樓裡的住家戶嘛,我已搬到這裡快一年了。」我有點多餘的擔心,帶著歉意說:「原來是同樓的鄰居呀」。
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跟著父母親,住在縣政府機關大院裡的美好生活。那時候很少有樓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也沒有電視、網絡,電話、手機,鄰裡之間的休閒方式就是串門聊天。特別是吃飯的時候人們就會端著碗跑到門挨門的鄰居家,邊吃邊聊,還互相品嘗各自的飯菜,品頭論足一番。到了夏日的夜晚,各自拎著小板凳坐在大院子裡,端一個大茶缸,搖著竹扇,或談天說笑,或聊東家長西家短,聊到了夜深人靜時才散夥,各自回家休息。
到了過年時,兄弟姐妹親戚家的小孩子就開始聯合起來,到鄰居家去磕頭拜年。那時經濟困難,都是東家抓一把花生,西家抓一兜瓜子,生活不怎麼滋潤,但是心裡是喜滋滋的。輩分小的晚輩是一定會到老輩子家裡拜年的。每家每戶的大門都是敞開的,特別是初二後的早上,人來人往很是熱鬧。
後來我們家搬進了新樓房。剛開始住樓房,關上門就是自己一家人還覺得很高興,總算是有了自己舒適的小空間,但時間久了就感覺生活中總是缺少了什麼。仔細想想還是缺少了鄰裡間的相互溝通,一個個小家成了獨立戶人家,心裡不免有些孤單。於是有的人又開始串門,但這時的串門與很多年前的串門又有了不同。在鄰居家坐久了就會感覺不自在,於是串門次數越來越少,就連過年拜年的串門也越來越少了。
隨著時代發展,戶戶裝上電話,於是就開始電話聊天,電話拜年。後來又有了手機通訊,又演變成手機簡訊拜年。現在網際網路普及推廣,各家各戶都裝上了電腦,於是網上聊天又成了時尚,每到重大節日,網上的賀卡鋪天蓋地,優美抒情的賀詞花樣繁多,讓你目不暇接。
今夜月色好,在城裡沒有串門的習慣,如果在鄉下,我怎麼能在清靜的家裡坐得住,早已溜去串門了。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汪 斌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汪斌 ‖ 懷念從前那些串門的日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