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禮樂文化對建築的影響

2020-12-12 建設工程教育網

  【論文關鍵詞】建築理論 禮樂文化 空間序列 建築審美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不僅表現在建築形式上,更在建築審美的精神層面上有著顯著作用。在車重傳統建築觀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建築是我們至今關注的重要問題。

  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一個涵蓋面極廣、影響極深的文化範疇。它涉及的範圍大到朝廷典章,小到民間日常生活的進退起居,幾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領域,其影響之深遠超過了任何一種思想理論。

  「禮」,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一切社會觀念的基礎。它體現在社會政治制度中,也體現在思想理論、文化藝術和民俗心理等各個文化層次中。「樂」,包括了音樂、舞蹈、詩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藝術。它是禮的藝術化表現形式,是禮的精神和藝術精神的綜合體現。禮的本質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倫理;樂的精神則是調和各等級類別之間的關係。禮和樂的緊密結合,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和文化藝術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發展趨向。這一現象在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上也有鮮明的表現。

  1「禮」對建築的影響

  「禮」的本質是「序」.在我國古建築中的體現就是中軸對稱、突出重點,縱向的空間序列發展要主從分明。這在宮廷建築、祭祀建築、學校建築、宗教建築,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築中表現得很明顯。

  建築的空間序列是體現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僅宮殿如此,就連民居建築的組合形式也是如此。儒家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築表現的主題。

  1.1同姓聚居,家和為貴

  中國傳統民居的分布多為聚族(姓)而居。從同族村落、塢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緣為紐帶。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國傳統民居多為向平面展開的組群布局,絕少高高聳立的樓房。向平面序列展開的平房,由若干個單體建築構成庭院,再由一個個庭院組成村落或塢寨。這種以組群的對稱、和諧創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實際上便是宗法倫理中「家和萬事興」觀念的反映。為了家族成員的和睦相處,因而在建築布局上淡化個體而強調組群,而且用牆圍合成一個個向心力極強的家庭院落,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牆內為一姓之家,牆外為異姓之地。院牆,成為家與家之間在地域與心理上的分界線。

  1.2尊卑有禮,男女有別

  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講究正室居中,左右兩廂對稱在旁,這實際上是宗法倫理中「禮」的體現。家族中的禮主要表現為父尊子卑,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稱正屋;一般安排在整個組群的中軸線,居中在上,以顯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正屋的兩邊,對稱排列東西兩房,歸子孫輩居住,稱為「廂」.「房,旁也,室之兩旁也」.很顯然,房對正屋而言,屬於從屬地位,這與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與子的居室除了在座落方位上有別外,往往在建築規模、室內裝飾與陳設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輩所在的正屋建築面積較大,其基座高低、臺階級數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頂式樣也是一院中最高級的。至於室內裝瑛,更是主次分明。

  在重視父子尊卑的同時,傳統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原則。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婦女的地位逐漸下降,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宗法倫理對男女之別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規範婦女的行為自由與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現為男居外庭,女居內室。一般情況下,婦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輕易入內院。古代將女人所居之處稱為「閨房」.由此可見,閨房,必定是處在院內幽僻之處,並有層層門戶隔斷,避免與外界交往。人們習慣上將妻子稱為「內人」、「內室」,實際上便是婦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區在住宅內專修狹長的弄堂,供婦女和僕役行走,以避免他們經過,幹擾禮儀性極強的廳堂。

  1.3以堂為尊,崇祖敬宗

  堂不僅是活著的家長之居所,同時也是祭祀祖宗的場所。傳統的宗法觀念認為,一族一家之祖雖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在天之靈仍會關照在世的子孫,視他們「孝」的程度賜福降災。因此,人們選擇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為祖宗立牌位,舉行祭祖活動,以顯示對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時,也證明目前與之同處一堂的家長受祖宗認可和庇護,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動搖。由於「堂屋」既為在世家長之居,又為在天祖宗靈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動一般也在堂屋舉行,成為家庭成員集匯的場所,頗有氏族公社時的「大房子」遺風。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個居室建築的安排自然以它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於中軸,居中在上,周圍的建築皆以其為軸心,通過封閉的院落,形成強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長輩住正房,下輩住廂房,前後輔助房間則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個庭院的建築秩序象徵著家族內部的倫理秩序。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徵,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內部重大事務都在這裡進行。以堂屋為中心進行組合當然是家族倫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幾個甚至成群的堂屋來組合。湖南岳陽縣的張谷英村便是典型。張谷英村是從明代遺留至今的兩個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 000多人全部是張氏後裔。村中建築按家族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為「豐」字形結構,中軸線上一連幾進堂屋,兩邊分別對稱地伸出幾道橫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幾進堂屋組成。每一組分支的堂屋由一個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間堂屋以及兩邊的廂房則由一個家庭居住。整個建築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個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會。幾進堂屋中以最後一進堂屋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這裡,這裡是家族最高權威的代表。下面則按輩份大小,遠近親疏依次排列。在這裡,建築空間的序列感表現為一進又一進的堂屋,造成了倫理秩序的森嚴感和家族權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麼皇宮建築中那重重宮門、進進院落就更不用說了。

  2「樂」對建築的影響

  「樂」的本質是「和」,即以令人親切的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形式來陶冶人的性情,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建築中體現就是不求嚴格對稱、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根據需要自由組合宜人的空間尺度和體量。總的來說,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舒適感,樂的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園林建築和文教建築中。

  書院,作為一種具有綜合功能的文教建築,其組合方式是禮的秩序和樂的和諧相結合的典型。書院建築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形象體現。作為教學場所,它有授課的講堂、自修的齋舍和藏書樓;紀念名人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必須有專門的祭祀建築;陶冶性情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有條件的書院還必須有園林。一般較大的書院就是上述這些功能的綜合體,如何把它們統一起來,這中間就涉及到一個觀念形態和建築形式相結合的問題,禮和樂在這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是莊重、嚴肅的,因而講堂、齋舍、書樓一般都按中軸對稱布局來體現嚴格的秩序感;而作為書院師生休息和陶冶性情的園林建築則完全是寓著「樂」的審美意義。在另一層意義上,所有這些建築的組合方式,也體現了一種樂的和諧,正如我們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樣,哪裡是高潮,哪裡是低潮;哪裡需要莊嚴,哪裡需要歡快,這種和諧的組合,就是樂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建築藝術包括設計、營造與欣賞、使用兩個階段,文人不僅直接參與園林、書院等建築的建造,同時也是這些建築的主要使用者。他們在這類建築中從事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或吟詩作畫、讀書思考,或講學授徒、著書立說,以他們超脫塵世、簡樸自然、清靜高雅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建築的文化氣氛,充分體現建築所要達到的「物我融合」的意境。

  由於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美,因此文人對各地的風景名勝關注頗多,留下了大量描繪讚美名山勝水的詩畫佳作。而且,文人們在觀察再現自然景色的同時,將風景名勝加以總結,歸納出各地的幾「景」,促進了它們的集中、凝鍊和發展,使之漸漸成為概括各地文化建築特色的景點。而在這些景點處又有很多極有特色的樓臺亭閣等風景建築,它們一方面表現了當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興衰變遷和重修改建之中,也融進了文人對於景點的認識、理解,甚至想像和發揮。例如,朱熹在湖南講學期間,曾專為長沙嶽麓山的風景取名題額,使這些風景集中起來變成赫曦臺、道鄉臺、道中庸、極高明、翠微諸亭等建築景觀,出現在嶽麓山腳下的嶽麓書院附近,並成為書院的組成部分與其他原有景點共同形成新的山水名勝。至今,赫曦臺等史跡仍保存在嶽麓山之下,並依然是人們旅遊觀光、賞景抒情的好去處。可見,無論文人園林、書院或風景建築,它們在空間、光、影、色的藝術表現的同時,還有聲音的藝術表現,文人們朗朗的讀書聲、優美的琴聲與大自然的風聲、雨聲、潺潺流水之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有聲有色、動人心魄的建築畫面。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禮樂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現。

  3結束語

  縱觀中外建築文化的歷史,如果說西方建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單體造型及風格式樣上的豐富性,那麼中國建築則以群體組合而見長。而這種群體組合又正是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所規範的社會群體意識在建築藝術中的反映。對於當今世界來說,禮的那種嚴格劃分等級界限的本質內容當然是應該擯棄的,但在藝術形式上,那種突出重點的布局方式,運用序列空間的組合來造成特定精神氛圍的手段,則是在許多地方仍然可用。建築群體的和諧組合,以及建築環境對人的精神的影響都是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它可以說是在現代建築思潮流派紛繁複雜、此消彼長的變幻中永遠存在的話題。中國傳統建築中「禮」的建築秩序和「樂」的審美理想早就開始了它在各類建築中的實踐,這一點值得我們去認真深人的學習和探討。

相關焦點

  • 中國精神的禮樂文化基因
    中國精神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禮樂文化是中國精神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造就了中國民族的特質稟賦,也對世界文明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新時代,加強道德與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激發精神力量,推進文化繁榮興盛,需要傳承與創新好禮樂文化。 第一,傳承與創新禮樂文化有利於加強道德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
  • 西周政權治理竟需要禮樂制度,禮樂成天下安之,影響後世傳統文化
    你知道禮樂嗎?他原本是先民最先的祭祀活動,作為祭神的供奉,樂為娛神的歌舞等到周公之前的時候,禮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敬重神仙的作用。而等到周公之後的話這個禮樂卻成為了治理國家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周公為了製造禮樂嘔心瀝血的非常努力,一方面介個大量閱讀文化書籍的典故借鑑歷史上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尋訪許多賢士和下層人民向他們徵求意見了解情況。根據古書上面的記載周公「朝讀書百遍,夕見七十士,」七十辛苦忙碌可見一斑的。周公居住的地方在東周的洛邑城區裡面都是商朝的遺民,其中魚龍混雜避免不了出現幾個貴族的勢力。
  • 清華大學第二屆禮樂文化研習班在迎祥文化產業園開講
    ……」清晨,當第一縷霞光撒滿古鎮河畔的嘉禮堂,一座晚清風格的建築院落裡便傳出朗朗讀書聲。灑掃庭除,晨練誦經;白天聽講、晚上踐習、試講討論。談起這幾天研習的感受,研習班輔導員、清華大學禮學中心研究生馬先生對記者說,參加學習的學員無論年齡大小,無不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與深深渴望,大家認真專注的學習態度讓我們身受感動,為大家服務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心理確實很快樂。
  • 淺談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信仰多種宗教,其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宗教信仰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築、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印跡.,更是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傳播到印尼各島,對印尼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國之大典」,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的高度評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可以說是中華禮樂文化展現出的獨特的時代力量。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帶你了解禪宗對中國禮樂文化的影響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自漢朝末期西傳至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演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秦漢時期,中國與印度文化之間就出現互通有無現象。在漢朝末期和三國時期,佛教思想在進入中國之後與本土儒教、道教文化相碰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經過長時間的洗鍊,形成了一種脫胎於印度又植根於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的佛教宗派,便是禪宗。關於禪在印度的起源要追溯至公元前 6 世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禪,經過七七四十九日獲得頓悟,禪宗在印度開始創立。
  • 淺談:中國傳統禮樂文明及其現代意義
    「禮樂」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和諧社會的內涵與我國古代禮樂文化的「貴和」精神是一脈相通的。因此,我們在當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中有必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從我國古代傳統的禮樂文化中發掘可資借鑑的內容。
  • 淺析對禮樂制度產生及其存在影響的認識
    那麼禮樂制度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制度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禮樂制度又是為何維護周朝統治的呢?禮樂制度其實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禮,一個是樂。禮是周朝維護統治的基礎,禮提倡的是秩序,範圍包含了社會、家庭和朝堂等等。禮也是儒家大力提倡的一個重要觀點,直到今天人們在生活上仍然受到禮的影響,例如五服。
  • 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禮樂文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對禮樂文化的整合使禮樂獲得了統一的形制,這對於禮樂文化的流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傳統帶入了「明德慎罰」的「禮樂文明」。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禮樂,在春秋時期地位盡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在當時的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文化焦慮。
  • 太廟禮樂文化的傳承價值
    配享太廟是臣子的殊榮,森嚴的配享制度說明廉政建設是太廟禮樂文化的古老使命。 賈福林還表示,太廟與國家本為一體。禮樂文化追求的是中華大一統,太廟是中華禮樂文化的起源地,古聖先賢追求的是萬年統緒。太廟無小事,歷朝歷代把宗廟、太廟、社稷與國家視為一體,統稱「江山社稷」。因此,太廟文化的最高價值,在於鞏固中華大一統。
  • 太廟禮樂文化的傳承價值
    配享太廟是臣子的殊榮,森嚴的配享制度說明廉政建設是太廟禮樂文化的古老使命。賈福林還表示,太廟與國家本為一體。禮樂文化追求的是中華大一統,太廟是中華禮樂文化的起源地,古聖先賢追求的是萬年統緒。太廟無小事,歷朝歷代把宗廟、太廟、社稷與國家視為一體,統稱「江山社稷」。因此,太廟文化的最高價值,在於鞏固中華大一統。
  • 漫談禮樂文化
    禮樂文化集大成於洛陽,禮樂文化的人文品格,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一語破的:「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禮樂文化倡導社會秩序,教化人間和諧,凝聚著華夏先人人情人性的美質,是人文關懷的聚彩。將傳統文化作為射擊靶子的時代已經過去,文化必將傳承。馬克思晚年,對原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的閱讀筆記表明: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精神,必將在高級形式的社會復活。
  • 洛陽古都文化——禮樂:禮樂文明誕生地,創始宮廷雅樂體系
    洛陽是禮樂文明的誕生之地。周代的禮、樂是周王朝立國之本,而制禮作樂這一重大的文化工程,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協助武王伐紂,建立周王朝。周公通過禮樂來治理國家,建立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歷史發展。如近代在洛陽兩周遺址中屢屢出現的大量青銅編鐘、編鎛及諸多的編磬,作為3000年前禮樂制度精神的物質代表,典型地展示出周代禮樂文化的歷史力量。
  • 「禮樂文化」鑄魂
    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儀之邦」的基石。「禮樂」文化不僅是其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禮」「樂」分別對應天地自然的有序與和諧,創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
  • 禮樂中國 樂教未來 中國青少年禮樂文化傳播高峰論壇在漢舉行
    傲立東方的中華民族,遵循著「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的傳統禮樂之道,交織蔓生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這股東方魅力,需要與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也更需要薪火承繼。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火炬誰來接下?禮樂文化的時代創新教育模式誰來開發?
  • 科學網—讓禮樂文化重歸現代生活
    一直以來,中國都被稱為「禮儀之邦」,有著源遠流長的禮樂文明傳統。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卻面臨著傳統禮樂文化的沒落與缺失。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成立了禮學中心,希望以「弘揚禮樂傳統,復我禮儀之邦」為宗旨,為現代禮樂生活方式的重建貢獻力量。
  • 用「儀式感」傳承禮樂文化
    射禮既是一種競技,更包含了禮樂精神,既可以通過射禮一較高低,也可以通過射禮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米懷志表示,古代禮儀有很強的莊重感和儀式感,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濃鬱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展演將人的內在的、無形的東西外化為有形的「禮」和「樂」,也就是通過禮樂儀式再現,用傳統禮樂、佾舞等集中表現儒家思想文化,既體現了對儒家文化的尊重,也有利於把原汁原味的禮樂文化傳承下去。
  • 曾繁仁 | 禮樂交融,人文化成 ——儒家「禮樂教化」的現代解讀
    「禮樂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政治、文化與教育制度。孔子曾言:「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荀子也指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荀子·樂論》)。可見,儒家文化對於「禮樂教化」的重視。
  • 淺談古代禮樂制度:它是封建王朝的制度堡壘,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
    自西周開始,禮樂制度逐步形成,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石。再次回歸到千年以前的西周禮樂制度,讀者會驚奇的發現,原來古代社會的禮樂,與當下社會的音樂教育雖然有著共通之處,但也是兩種全然不同的制度與教育。
  • 孔子對禮樂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之路
    但是,他對於禮樂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卻未曾有過猶豫彷徨。即便當時無法興起禮樂以濟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將來。  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處奔走宣揚禮樂之治。五十一歲才開始在魯國做官,可惜好景不長,並未得到重用,從五十四歲到六十八歲,復又在外漂泊十四載。後又回到魯國,「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