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去圖書館看書,無意聽到隔壁桌上兩個小女孩的對話:
「趁年輕,我們要多出去看看,多見些世面。」
另一個小女孩連忙點頭:「是的,就應該這樣。」
說完,就將自己剛買的最新款口紅與對方分享,兩個人沉迷在這種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優越感之中。
炫耀完自己,然後又找了跟自己形成鮮明對比的人拿出來談論,好比其中一個女孩說的:
你看像那某某某,身穿菠蘿貨,一個禮拜都在穿那一件,就連吃飯每天都精打細算的,真的太小氣了......
該怎麼說呢,因為自己多去了幾個地方,多用了些許大牌的化妝品,就感覺自己見了不少世面,還傲嬌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嘲笑和諷刺那些自認為不如你的人。
02
我見過很多這些人。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一波人勤奮學習,不在意任何人的目光;一波人盲目攀比,生怕別人覺得自己很low。
於是有不少女孩為了追求自以為是的世面,不管自身經濟條件如何,別人買什麼她就買什麼,別人去哪玩她也去哪玩。
偶爾還會隨時更新朋友圈,旅遊打卡,配個高級點的定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那時我還聽說,有個班上女同學在網上借了7000元,暑假跟著好友去西藏、雲南玩了,沒過幾天就花完了。
後來還錢時不敢跟父母說,白天上課,晚上在網吧兼職,兩個月沒好好休息過,這才把錢還清了。
我是直到快畢業時才聽說的,她結交的那些好友家裡都、是做生意的,從小就不缺錢。而她不一樣,父母在工廠打零工,每月賺不了多少錢,除了供她讀書,還要給哥哥娶媳婦。
其實我覺得挺可悲的,你所謂的「高高在上」,只不過是硬生生裝出來的罷了。
孟非說過這樣一番話:
所有優越感都不是來自容貌、身材、知識、家庭、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利,它只是來自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
那些秀出來的優越感,很多時候,是源於內心不安。
或許,你所追求的世面,都是假的。
03
現在很多人對「見世面」這三個字是有誤解的,認為有錢、有時間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
難道穿過潮流服裝,見過艾菲爾鐵塔,吃過世界名吃,拍過一些上檔次的遊客照,這就稱得上是見過世面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
去年認識一個姐姐,做教育行業,我挺欣賞她的。
她說自己在6歲的時候就被父母帶到北京了,在她的記憶裡,十幾歲之前都是在潮溼的地下室裡度過的。
父母為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一天打三份工,給她買書、資料、聯繫學校,經常和她說的一句話是:你一定要考最好的學校,才能有出路。
從北大附小到北大附中而後到北大本碩,她這一路經歷了很多,也親眼見了發生在父母身上的很多事情。
就像高三那年,媽媽生病住院,要做手術,面臨高考和照顧媽媽,是她最崩潰且絕望的一年,也正是從那時候起,生活把她錘鍊得能承受了最壞的,也能享受了最好的。
之後參加工作,她選擇先去印度支教兩年,她說那裡有幾十個學生在等著她,自己也承諾過會再去看他們,這是在她讀碩士時結下的緣分。
如今她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在北大附中當了英語老師,每天見著各色各樣的家長和學生,她覺得這是她夢寐以求的生活。
04
姐姐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厲害,也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優勢,人和人都是一樣的,只要用盡了努力,誰都會擁有各自想要的人生。
想必,像姐姐這樣,才是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吧,正因為感受的多了,才會接納更多的人和事物。
想起了王家衛說的: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見了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
見了天地,體會了偉大和渺小,所以謙卑;
見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不得不說,當一個女生經歷多了,思考多了,眼界自然就會越來越寬,多了理解和尊重,生活自然會少些煩惱。
所謂見世面,並不一定要去多遠的地方、買多奢侈的東西;而重在經歷,當你看的人多了,體驗的事物多了,你會越來越清晰,你自己要活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就好比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邊看很多人,正因為看過一些盲目攀比、現實虛榮的人後,方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越沒有什麼,越想要炫耀什麼。
如果你遇到一個人,經常性吹捧自己,待人處世很高調,一點都不收斂,說明她還是所見所聞太少。
對方讓你不舒服,你不必在意就好。
因為,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懂人心的,因為經歷而變得內斂、大度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