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名家金庸先生從沒去過武漢,並不意味著他不了解武漢。
在代表作《笑傲江湖》第二十五章《聞訊》裡,令狐衝經過夏口(今武漢市漢陽地區)時,從衡山派掌門人莫大先生口中,得知任盈盈被困在少林寺裡的消息,當即直衝出店,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意欲將任盈盈救出來。
令狐衝與任盈盈
小說裡這樣寫道:「令狐衝向北疾行,天明時到了一座大鎮,走進一家飯店。湖北最出名的點心是豆皮,以豆粉製成粉皮,裹以菜餚,甚是可口。令狐衝連盡三大碟,付帳出門。」按照常理講,這時候的令狐衝,一定是心急如焚,食慾全無,寢食不安,可金庸偏偏要安排他吃上3碟豆皮,可見金庸本人對豆皮的喜愛之情。
在中國,豆皮是一種常見的食物。四川、陝西、河南、湖北等地都有它們的身影。不過,依據金庸在小說裡對豆皮的描述,以及故事發生的地點(武漢),我們可以推測出,令狐衝所吃的豆皮,不是四川豆皮,不是陝西豆皮,不是河南豆皮,而是湖北豆皮,而且是武漢最有名的傳統小吃——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
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有兩大寶,一是熱乾麵,二是三鮮豆皮。在許多老武漢人的心目中,三鮮豆皮比大名鼎鼎的熱乾麵更貼近這個城市的靈魂。
三鮮豆皮裡的「三鮮」,指的是鮮肉、鮮蛋、鮮蝦仁(鮮肉、鮮菇和鮮筍),它們是餡料。餡料的外面,還得包裹一層豆皮。三鮮豆皮裡的「豆皮」,也非尋常豆皮,而是用糯米、綠豆、黃豆等製成。
三鮮豆皮的具體做法是:糯米、綠豆、黃豆泡水後,經過磨、漿、燙等程序後,徐徐倒入鍋中,在鍋裡攤成一層薄皮。當豆皮呈現出白裡透黃時,打一枚雞蛋,均勻地刷在豆皮上。豆皮剪上片刻後,用鍋鏟將整張豆皮翻轉過來,再取蒸熟的糯米,攤在豆皮上,再加上糯米、鮮肉、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小火油煎。等豆皮金黃髮亮,餡料熟透時,便用鍋鏟劃為兩寸許見方的小塊。
三鮮豆皮
一塊優質的武漢三鮮豆皮,必須符合下列標準:「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毫無疑問,這樣一碟色香味俱全的三鮮豆皮擺在你我面前,一定會讓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如此想來,令狐衝在去救任盈盈的途中,停下來品嘗3碟三鮮豆皮,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吧?
金庸先生雖然沒有去過武漢,但他作為一名資深美食家,一定聽說過武漢三鮮豆皮的名號——當然,也許他在其他地方品嘗過武漢三鮮豆皮,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另一名武漢作家池莉,則將武漢三鮮豆皮,寫進自己的小說裡。
池莉
上世紀90年代,池莉曾經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發表在《小說林》1991年第1-2期上。小說裡面寫到燕華的父親,是一個老廚師:「老師傅白髮白眉,壽星老頭模樣。老通城餐館退休的豆皮師傅,沒休一天又被高薪反聘回去了。據說他是當年給主席做豆皮的廚師之一。這一帶街坊鄰居無不因此典故而敬慕他。」
小說裡面所說的「老通城餐館」,可不是一家普通的餐館。這是一家創辦於1931年的老字號餐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到今天已經差不多90年歷史了。老通城餐館最擅長的一道菜餚,便是做三鮮豆皮,還得到了「豆皮大王」的美譽。由於老通城餐館做的三鮮豆皮名聲太響,人們往往將老通城餐館與三鮮豆皮直接掛鈎。對於外地遊客來說,老通城餐館更是三鮮豆皮的象徵。到了武漢,不去老通城餐館吃幾碟武漢三鮮豆皮,武漢就算白來了。
老通城餐館
武漢三鮮豆皮在中國美食界的地位很高,曾經獲得過中國飲食行業的「金鼎獎」,相當於寫小說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搞科研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演員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
如果不去武漢,能吃到三鮮豆皮嗎?其實,從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三鮮豆皮就逐漸傳到了上海、廣州、成都、長沙、烏魯木齊等城市,在這些城市也樂能吃到三鮮豆皮。只不過,如果想吃到最地道、最正宗的武漢三鮮豆皮,您還得辛苦去一趟武漢吧。
三鮮豆皮
武漢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