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周易》以「九」為陽數,日月皆值陽數,並且相重,故名。
重陽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古老的節日。
古詩詞裡出現重陽節,至少在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樂遊苑應令》裡就已經有了:「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
唐詩宋詞裡,湧現了許多記載了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抒懷以及懷鄉思親等習俗的佳作。
王勃: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少年得志而又遭遇坎坷,經常離家為宦漫遊,因此懷鄉送別詩是王勃詩中最常見的一類題材。
除了這首《蜀中九日》,王勃懷鄉送別詩的名篇還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出自這首詩。
鹹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鬱的鄉愁,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詩人將自己濃濃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語言簡潔是這首詩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淺近易懂,親切隨和,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創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王維只有17歲,卻不盡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和王維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首詩雖然不事精雕細琢,非常樸實無華,卻極具感染力。
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感同身受,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了這首七絕的力量。
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這首詩,其實並非寫於重陽節前後,而是對重陽節的一種美好憧憬,與故人的一次真情邀約。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敘事自然流暢,沒有刻意渲染,沒有精心雕琢。
正是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詩意更顯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該詩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精品佳作。
李清照: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醉花陰》(宋)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著名詩評家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含蓄,正式「千古才女第一人」李清照這首名詞的特色所在。
李清照婚後,丈夫趙明誠一度在外地為官,李清照賦閒在家。重陽節來臨之際,才女的才情便有了用武之地。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對趙明誠那苦苦思念之情緩緩溢出,一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於是生動地立在讀者眼前。
全詞語言優美,意境悠遠,卻又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
特別是詞末三句,趙明誠特別喜愛,曾經移植到自己作品之中,卻被友人不經意識破,其對妻子才情的仰慕,由此心悅誠服。
果爸思詩
在唐詩宋詞裡,重陽節是一個「追求健康」的節日,也是一個「尋覓快樂」的節日。
而在當代,重陽節的健康習俗、溫馨禮儀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還衍生成了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老人節,中華民族關愛老人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蔚然成風。
又是一年秋風勁,依舊九州重陽節。時代在召喚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書寫超越唐詩宋詞的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