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唐詩宋詞裡的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抒懷

2020-12-17 果爸愛文化

果爸小啟:

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周易》以「九」為陽數,日月皆值陽數,並且相重,故名。

重陽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古老的節日。

古詩詞裡出現重陽節,至少在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樂遊苑應令》裡就已經有了:「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

唐詩宋詞裡,湧現了許多記載了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抒懷以及懷鄉思親等習俗的佳作。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王勃: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少年得志而又遭遇坎坷,經常離家為宦漫遊,因此懷鄉送別詩是王勃詩中最常見的一類題材。

除了這首《蜀中九日》,王勃懷鄉送別詩的名篇還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出自這首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鹹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鬱的鄉愁,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詩人將自己濃濃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語言簡潔是這首詩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淺近易懂,親切隨和,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創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王維只有17歲,卻不盡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和王維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首詩雖然不事精雕細琢,非常樸實無華,卻極具感染力。

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感同身受,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了這首七絕的力量。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這首詩,其實並非寫於重陽節前後,而是對重陽節的一種美好憧憬,與故人的一次真情邀約。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敘事自然流暢,沒有刻意渲染,沒有精心雕琢。

正是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詩意更顯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該詩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精品佳作。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醉花陰》(宋)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著名詩評家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含蓄,正式「千古才女第一人」李清照這首名詞的特色所在。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婚後,丈夫趙明誠一度在外地為官,李清照賦閒在家。重陽節來臨之際,才女的才情便有了用武之地。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對趙明誠那苦苦思念之情緩緩溢出,一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於是生動地立在讀者眼前。

全詞語言優美,意境悠遠,卻又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

特別是詞末三句,趙明誠特別喜愛,曾經移植到自己作品之中,卻被友人不經意識破,其對妻子才情的仰慕,由此心悅誠服。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果爸思詩

在唐詩宋詞裡,重陽節是一個「追求健康」的節日,也是一個「尋覓快樂」的節日。

而在當代,重陽節的健康習俗、溫馨禮儀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還衍生成了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老人節,中華民族關愛老人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蔚然成風。

又是一年秋風勁,依舊九州重陽節。時代在召喚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書寫超越唐詩宋詞的華美篇章。

相關焦點

  • 秋分傳統習俗活動一一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黑龍江女子詩詞楹聯】10月19日楹聯練筆•重陽節
    含飴愛幼,傳德樹表總納新胡淑琴重陽節賞菊登高,金風千裡重陽度插萸望遠,黃酒三杯憶故人潘愛濱重陽節(新韻)九九登高觀美景雙雙望遠賞紅楓趙成茹三分菊埔秋光豔一把茱萸鄉緒長夏華重陽節賞菊抒懷,三杯濁酒藏胸臆段彩玲重陽節遍插茱萸,卻病消憂祈瑞氣又吟籬菊,催詩對酒話秋香王連香重陽節又遇重陽登高望遠賞秋色今同眾樂對酒吟寒贊菊花 盧麗華重陽節雲淡楓紅,登高望遠邀佳客露寒霜重,賞菊思親敬老人劉玉華重陽節聯(新韻)
  •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重陽節因為什麼賞菊
    我們都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古代文人墨客都會寫很多關於重陽的詩句,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有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的《登高》也是寫的重陽。大家都知道重陽賞菊,但是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肯定很多人不知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重陽節到了,除了賞菊還有哪些民俗?
    那麼回到正題,重陽節都有哪些趣味民俗呢?登高登高是重陽風俗裡一項重要的民俗我們在很多唐詩中都能找到重陽登高主題的詩歌,比如說有著詩聖之稱的杜甫就有一首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從古至今,重陽節賞菊花是一項很重要的風俗,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會聚會飲菊花酒、賞菊賦詩。
  • 重陽節,登高望遠,採菊南山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 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重陽節的起源、習俗,你知道多少?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主題。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農曆九月也被稱為"菊月",重陽節又叫做菊花節,重陽賞菊早在晉朝就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 唐詩宋詞裡的中秋情懷
    大街小巷沉浸在濃烈的節日氛圍裡。除了商家的攬客方式推陳出新外,仿佛什麼都不曾改變,尤其是人們賦予這個節日的意義———渴望團圓的情懷,依舊樸實真純。  一孔明月,從遠古走來,多少離愁別緒在清輝裡拽緊遊子沉重的心。父母的惆悵,兄弟的酒杯,愛人的淚痕……無數次在皎潔的月光下寄情抒懷,真切演繹。人間醇香如酒的摯情在中秋夜瀰漫開來,從古至今,未曾間斷。
  • 登高望遠
    登高望遠秋色宜人,友人們登高望遠。九九話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鄉音鄉愁一個從古詩裡流傳至今的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賞菊、佩茱萸?
    今日重陽節,經過了兩千多年的變遷,重陽節逐漸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但登高、賞菊、佩茱萸依舊是重陽節生生不息的習俗。為什麼要在重陽節這天同時做這三件事情?由於重陽節的成型期正是在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而且菊花的花期又正好契合重陽節,這就讓重陽節賞菊具備了天時。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修仙求長生的風氣非常濃厚,而菊花素來被視為養生延壽的有益道具,這種修仙求長生的風氣,最終讓這一時期的菊花大放異彩,被文人雅士普遍追捧,這就構成了人們在重陽節賞菊活動的人和。
  • 重陽節可以不登高,可以不插茱萸,但不能不知這一首詩、一首詞!
    在中國傳統節日裡,重陽是一個很少人會記得的角色,如果不是日曆的提醒,恐怕它悄悄溜過我們也不能發現。就像我一樣,原本想為它多掙扎幾字,卻錯過了昨天,就像錯過了一大批在高處吶喊的淚人。重陽是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被人紀念,而九在《易經》裡是陽數,所以曰為重陽。
  • 重陽節為什麼有賞菊習俗?菊花為何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
    賞菊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賞菊的習俗。一、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時,每逢重陽節是最佳的賞菊時期。
  • 登高望遠、秋遊賞菊、撞鐘祈福,來柳葉湖這樣過重陽節!
    重農曆九月初九陽九九重陽節登高望遠秋遊賞菊撞鐘祈福成了這個時代的人從浮躁裡沉澱回歸中國式傳統生活的最好時機九九重陽節10 月 24 日-10 月 25 日由柳葉湖旅遊度假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的 這個深秋一起賞菊祈福留住這詩意又風雅的迷人韶光!
  • 古人是這麼玩重陽節
    九九重陽節,秋高氣爽,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登高望遠、吟詩作賦抒懷、親友相聚的好日子。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 重陽節全國登高指數地圖出爐 看看你家適合登高望遠嗎?
    本周日(10月25日)就是重陽節了。每年重陽佳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登高望遠。中國天氣網特別推出周末全國登高指數地圖,快來看看你家適合登高望遠嗎?  周末我國大部天氣適宜登高望遠 海南風雨交加宜宅家  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高菲介紹,24日,我國大部地區都是天高雲淡
  • 意猶未盡的古代重陽節,李白說,9月10日,今朝再舉觴
    「唐朝司空圖《九月八日》真正的重陽節還沒有到,但是9月8日已經是賞菊登高最好的時光,這是司空圖自己老了,無法登高,那麼就著籬邊菊花也是美事。要知道這是重陽節頭一天寫的。告訴自己如此秋光,比春天更加令人珍愛。
  • 重陽節,到底是什麼節?
    於是我們才看到有關重陽節最著名的那首唐詩,詩行裡傳達的是這樣一種情感基調: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初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傳說,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裡,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如今遊覽北京故宮,還能在御花園裡看見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個御花園的至高點。這處所在,就是每年重陽節皇帝率領后妃登高遠眺的地方。
  • 古人的重陽節竟然是賞菊
    重陽節(九月初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詩中看到了重陽節習俗,不僅有「登高」,還有「插茱萸」。古代人過重陽節,不僅有這些,其實還有很多都是和菊花有關的,例如賞菊、詠菊詩、戴菊囊、喝菊花酒等等登高重陽之所以要登高, 漢末 曹丕 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重陽節在古代似「大型嘉年華」 盤點詩詞名家重陽賞菊佳句
    在古代,重陽節就像大型嘉年華,人們秉著娛樂與風雅,從菊花中延伸出諸如賞菊、詠菊、飲菊花酒等項目,也因此,重陽節常被人稱為菊花節。在古代,重陽節就像大型嘉年華,人們秉著娛樂與風雅,從菊花中延伸出諸如賞菊、詠菊、飲菊花酒等項目,也因此,重陽節常被人稱為菊花節。古時文人好飲酒作詩,重陽節怎麼能缺了酒?漢代劉歆所著《西京雜記》中「戚夫人侍兒言宮中樂事」篇提道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餅,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 敬老、登高、賞菊,其實重陽節的習俗裡還有一項是……
    吃貨們會好奇,重陽節咋就沒個好吃的?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龐錚錚攝景山求「福」「壽」景山公園的萬春亭作為北京中軸線的制高點,成為不少人重陽節登高賞景的選擇。
  • 【我們的節日|走讀】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重陽節賞菊有祈求長壽的意思,所以重陽賞菊一直延續至今。  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屬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