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要革新,版畫家李樺著眼於抗戰題材,讓水墨走向大眾

2020-12-11 文藏書畫

儘管眾所周知李樺為版畫家,也熟知其水墨的創作相對較少,但事實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的水墨實踐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在持續。

李樺像
李樺 1944年 自畫像 紙本素描

水墨畫與版畫相比少了複製功能,社會宣傳性相對弱化。從中國古代傳統繪畫看來,它呈現的面貌並不十分通俗,其中暗含的隱喻和情緒更為晦澀,而不論是冊頁還是捲軸畫,漸漸展開的閱讀方式都呈現出相對封閉的閱讀和表現空間。

20世紀50年代齊白石與徐悲鴻(右一)、吳作人(右二)、李樺(左一)合影

即使是像《杏園雅集》等表現群體雅集的作品,也是面對一個小圈子來賞玩的,而不是面向更廣大的大眾群體。因此,水墨畫由於其傳統和材料、觀看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它自古更多被賦予的是畫者對自身訴求和對藝術本體關注的一種視覺表現,較之版畫而言,它與社會功能離得相對比較遠。

李樺 怒吼吧,中國!木刻紙本 1935年作

儘管從民國到新中國以後,藝術界一直強調對中國畫,尤其是晚清以來以『四王』為代表的文人畫的反叛和革新。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更演變為全國範圍內關於改造中國畫的討論。但與版畫相比,水墨畫仍然相對而言處於面向範圍較窄的實際情況中,而更多帶有畫者的主觀意願和情感表達。

李樺 逃難 紙本木刻 10.5cmX7.5cm 1940

從李樺的水墨畫面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特點。從過往抗戰時期的水墨畫實踐中看來,他身上有著某種與生俱來的東方氣質。這一方面與他有意識地學習民族傳統而帶有傳統文化的修為有關,另一方面也似乎也與他自己先天對文人氣質的聯通與敏感有關。

李樺 20世紀40年代 糧丁去後 水墨稿

就李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作這些水墨畫而言,有不少都是獨幅表現山水風景、樹木竹石等題材。這些題材很難說與社會建設、人民生活有直接的關聯,從畫面的氣質上來看,雖然表現語言並不是傳統中國畫的語言,而借用了西方寫生的畫法,但是其呈現出的面貌與傳統中國畫並無太大區別,仍然營造的是一個比較自由的創作空間,與他個人的情感、趣味和藝術取向的關係更緊密。這種傾向實際在早年李樺作抗戰水墨時期己有所端倪。

他在一九四四年有一張水墨速寫《常德東門外——清掃戰場》,在他的日記中《記常桃寫生二三事》有對於這一場戰役的記錄:『一進東門,壯麗的戰場就擺在眼前了。我曾經歷過長沙三次大戰,也曾跑過不少戰地,從沒有看到這樣壯麗的一個場面。以我畫人的眼光看來,它本身即是一幅最有價值的圖畫……映在朝陽裡的灰色石壁卻不單顯出一種崇高的感覺,而由於被襯託著一種戰爭的氣氛,和本身帶著斑駁的傷痕,更顯出嚴肅的情調來了。』

李樺 1944年 常德東門外——清掃戰場

令我們有些驚訝的是,目睹剛剛經歷戰火的場地,李樺並沒有記錄下憤慨、悲痛的情緒,而是『以畫人的眼光』去看。他的第一反應是是出於對藝術本體的關注,這種下意識的體驗感用『崇高』『壯麗』『斑駁』等詞來形容,甚至是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

相關焦點

  • 特殊時期,畫家李樺遵從內心,繪製抗戰題材作品
    儘管眾所周知李樺為版畫家,也熟知其水墨的創作相對較少,但事實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幾十年中,他的水墨實踐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在持續。李樺 1944年 自畫像 紙本素描 30.3cm×2李樺認為改造中國畫要『從思想的改造開始進而創造新的內容與形式』,同時他又畫了不少山水畫,以及帶有文人畫趣味的以松竹為題材的水墨畫,二者雖不至於構成對立的矛盾衝突,但至少在言行兩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 從延安走來|李樺:精於鐫藝,創導版畫之最力者也
    ,主要討論木刻基礎、作家修養、中國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現代民族藝術發展、版畫未來走向等問題。此後李樺始終牢記魯迅的教訓,在木刻運動中擔當起中堅力量,不斷湧現諸多成果,並在抗戰時期起到極大作用。版畫之路與藝術教育事實上,李樺在抗戰前已到廣東首府南寧,在南寧開展抗日活動,後來廣西隨著抗戰的需要,把首府搬到桂林,李樺先生就在桂林停留的時間比較長,他在桂林與黃新波一起創辦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戰協會,後來協會搬到重慶,桂林還是辦事處,李樺與黃新波、賴少其等人組織工作,
  • 版畫家李樺紀念展亮相央美
    原標題:版畫家李樺紀念展亮相央美   他的名字未必人盡皆知,但他的版畫《怒吼吧!中國》,相信不少人都見識過,它早已成為中國抗戰史的一個符號。前天,「桃李樺燭: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與公眾見面,共帶來這位版畫大家的版畫80餘幅、木刻原版140餘塊、文獻手稿300餘件(組)。   魯迅曾把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容空虛的「高級藝術」;另一類是「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顯露出新芽」,李樺便是他極為看重的一顆「新芽」。
  • 【雅昌專稿】李樺生誕辰110周年紀念:何止「精於鐫藝,創導版畫之最...
    抗日戰爭時期隨軍流轉於湘、贛一帶,舉辦抗戰木刻展、出版利揚、推動木刻運動,曾發起和組織「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1947年應徐悲鴻邀請任國立北平藝專教授。投身學生愛國民主運動,作品以傳單形式出現在遊行隊伍中,如《向炮口要飯吃》《團結就是力量》。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4年負責組建中央美院版畫系並擔任版畫系主任達33年,並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
  • 中國——李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
    中國——李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將於本月27日在武漢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將全面呈現新中國成立以前李樺先生創作的木刻版畫、水墨作品、素描寫生等精品畫作70餘件,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立體的還原李樺先生在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刀鋒歲月。展覽將持續到12月20日。《怒吼吧!中國》是李樺在1935年創作的木刻版畫,這是一幅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象徵性作品。
  • 這個周末來美侖美術館看看李樺眼中的山鄉巨變吧!
    7月18日至30日,在美侖美術館(湖南省長沙市東二環一段湖南美術出版社院內)山鄉巨變——美侖美術館珍藏李樺作品展開展。該活動由湖南美術出版社主辦,美侖美術館承辦。抗戰時期的中國,隨眼望去的是敗瓦頹垣、殘肢斷體的烽火戰場,流離失所的難民,窮兇極惡的敵人,亟待奮起的民眾。這些既是當時中國的現實狀況,也是這時期藝術家作品表現的主要內容。
  • 中國版畫大師,著名藝術家:李樺
    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主持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工作。當選理事長,組織抗戰八年木刻展。1947年受聘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副教授。1949年出席第1次全國文代會,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1950年以來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版畫系主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1988年獲日本國日中藝術交流中心頒發的中國新興版畫運動貢獻金獎。
  • 版畫畫家李樺,由於愛妻去世開始創作木刻畫
    儘管眾所周知李樺為版畫家,也熟知其水墨的創作相對較少,但事實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的水墨實踐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在持續。李樺 20世紀40年代 糧丁去後 水墨稿 28因此,當我們看到李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些帶有文人氣息的水墨畫,便不難理解。
  • 李樺作品展在漢開展
    中國——李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展」在武漢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持續至下月20日。此次展覽全面呈現了新中國成立以前李樺創作的木刻版畫、水墨作品、素描寫生等畫作70餘件。展出作品中不乏經典,如李樺1935年創作的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被譽為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符號,堪稱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李樺(1907年~1995年)是廣東番禺人,曾用名浪沙、小泉。
  • 大慶陳彥龍等三位版畫家榮獲「李樺工業版畫獎」
    近日,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在大連舉行了「李樺工業版畫獎」頒獎儀式,大慶版畫家陳彥龍、高偉、何乃慶三人獲此殊榮。  李樺原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是我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者,魯迅十分信賴和器重的好學生,為領導推動我國新興版畫的健康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中國工業版畫的每一步前進和發展,都得到李樺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  本次以李樺先生命名的「李樺工業版畫獎」,是獎勵自上個世紀70至90年代以來,始終堅持工業版畫創作,並卓有成就的版畫家,全國有34位版畫家獲此殊榮。
  • 李樺——創導中國現代版畫之最力者
    ①    當時在場負責接待講解工作的中國木刻研究會理事、版畫家王琦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深刻,對有關細節作有如下的敘述:    記得1942年10月13日下午,悲鴻先生來到重慶中蘇文化協會展廳,參觀正在舉行的「第一屆雙十全國木刻展覽」,他興致勃勃地仔細欣賞會場上每一幅展品,當他走到第二展室陳列的古元作品面前,他被吸引住了,他懷著十分驚喜的心情連聲稱讚這些精美的作品,特別是對古元的那幅
  • 新水墨:題材與觀念之變
    描繪當代生活的水墨作品是水墨畫現代轉型趨勢的重要部分,通過題材的更新,水墨這一古老和最具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的藝術形式,擺脫了封閉、程式化的狀態,在與現代文明的結合中,重建了與當下現實的意義關聯。尺寸:35x140cm年代: 2018年在當代畫家宿利群的水墨景觀系列作品中,我們能明顯看到題材的變化對水墨語言的創新和形式方面的探索產生了直接影響。
  • 不能忘卻的紀念|抗戰版畫圖集
    這其中也湧現著抗戰版畫家的身影,他們以刻刀為武器,以熱血為底色,抒寫著對國家民族的大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將必勝的信念注入到版畫作品中。而今,再次回顧這些作品,依然會感受到那份直指人心的力量。讓我們在一幅幅版畫作品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警示未來!
  • 南藝教授致力收藏抗戰版畫 三千黑白版畫鐫刻歷史質感
    但就是這平常的兩居室裡卻藏著一部幾乎被人們遺忘的「版畫抗戰史」。  學油畫出身的袁維忠,從5年前開始多了一個新愛好——收藏抗戰題材版畫。別看這只是個業餘愛好,可一旦上路就一發不可收拾,幾年來他一共收藏了5000多幅版畫,其中3000多幅都是抗戰題材。這也使他成為國內抗戰版畫收藏第一人。
  • 現代水墨畫欣賞
    1999年 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評為1979年-1999年中國優秀版畫家,獲「魯迅版畫獎」。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 水墨畫培訓吸引斯裡蘭卡兒童體驗中國文化
    新華社科倫坡7月17日電(記者唐璐 朱瑞卿)由斯裡蘭卡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水墨傳情·畫育童心」兒童水墨畫教學培訓,16日在斯裡蘭卡中國文化中心開班。斯裡蘭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樂利文在開班儀式上說,水墨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辦水墨畫培訓班旨在激發斯裡蘭卡少年兒童的繪畫創作欲望,讓他們在學習中國水墨繪畫過程中體驗中國毛筆的情趣和水墨的神奇。培訓班的授課老師是具有30餘年兒童畫教學經驗的朱永老師。
  • 抗戰時期徐悲鴻以寫實主義贏得地位 林風眠因現代藝術失去光彩
    ■《巴人汲水》1937年 294×63cm 水墨設色紙本長軸1942年,徐悲鴻在《新民報》上發表文章,讚揚版畫家古元並號召重慶的藝術家要向延安的藝術家學習,動員大家到生活中去,表現和挖掘抗戰題材的美術作品。在抗戰期間創作了《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中國畫,從政治上鼓舞了國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 「以黑白為正宗」的單調版畫,應延伸為多樣化的藝術題材
    於是前幾年版畫界有些同志又提出了「版畫必須以黑白為正宗」的口號「以黑白為正宗」原為魯迅語,魯迅在致李樺的信中,給《現代版畫》提出具體意見之後說:「還有一層,《現代版畫》中時有利用彩色紙的作品,我以為這是可暫而不可長的,一常,要流於纖巧,因為木刻究以黑白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