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2020-12-15 騰訊網

眾所周知,在我們華夏5千多年的歲月長河裡,祖先們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而這些文化財富,都是先輩們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才總結而出的,我們也習慣稱呼這樣的文化為「俗語」。雖然,俗語並沒有多麼華麗的語言,但卻有著非常強的實用性,常常在人們面臨困境的時候,及時指明前進的道路。

而在這諸多的俗語中,相信大家對於「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都不會陌生,它說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福祉,老人們並不用太過擔心、掛念,也不用為他們太過操勞。不過,很多都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而這下半句話才是精華,只可惜少有人知道。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據說,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羅的秀才,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再加上屢次參加科舉都沒能取得很好的成績,於是便決定遠走他鄉,做了一個教書先生。這個羅秀才,是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在成為教書先生之後,他就離開了妻子,家裡的一切瑣事,都教給了自己的這個妻子打理。而羅秀才的妻子原本是大家閨秀,對於家務事也比較陌生,帶著自己的兒子獨自生活非常不容易。

而等到羅秀才請假回家探親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7歲了,羅秀才見到自己的孩子也非常高興,於是便想出題考一考自己的這個孩子。只見羅秀才指著藍天說了一個「天」字,讓自己7歲的孩子對出下聯。不過,他的這個兒子,平日裡都在幫母親做家務,根本就沒上過幾天學。於是妻子非常著急的指著地,但不小心指到了「雞屎」,兒子看到後便回答羅秀才「雞屎」二字。

羅秀才在聽到這個答案後,非常生氣,於是便又問到「父親」對什麼?妻子又想提醒他,於是便指著自己,而孩子看了一會,便回答「奶」。羅秀才聽了之後,立刻氣得直跺腳,對於自己孩子的蠢笨非常傷心,又想起了自己科舉不順的經歷。於是,羅秀才一怒之下,就出家做了和尚。

而在羅秀才再次離家出走後,妻子也非常後悔沒有給孩子應有的教育,於是便攢錢讓孩子上學校。而羅秀才的這個兒子其實很聰明,在讀書之後沒多久,就成為了一個富有學識的讀書人,而且,他還在一次科舉考試中,考中了狀元。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中了狀元後的他,還特地大擺壽宴,來感謝母親。

而羅秀才在知道這件事後,心裡非常開心,馬不停蹄的跑回來家。但是,門口的家丁並不知道他是誰,於是便向裡邊通報說,有一個和尚來化緣。於是,他的妻子便讓下人拿了一些錢財來打發他。羅秀才一時間恍如隔世,於是便在牆上寫下了「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詩詞。

所以,這「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一句,便是「莫為兒孫作馬牛」。而這下半句實際上是要告訴天下間的父母,孩子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有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更是不能強行逼迫,也不能不管不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就好比羅秀才,在自認為兒子「蠢笨」之後,就對其不管不問,放任不理,自然不會被兒子所記掛。反倒是他的妻子,對於孩子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反而等來了兒子飛黃騰達的一天。

所以說,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和福氣,長輩們無需為自己的孩子太過操勞。如果一味的放任或者是逼迫,即便再優秀的孩子也會變得碌碌無為,即便家裡再如何富裕,也會變得一貧如洗。所以說,這下半句才是教育子女的經典,但很多人卻都不知道它。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世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卻不知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文/春秋歷史會眾所周知,在我們華夏5千多年的歲月長河裡,祖先們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而這些文化財富,都是先輩們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才總結而出的,我們也習慣稱呼這樣的文化為「俗語」。
  • 世人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說起我國的俗語,那可真就太多了,我們在前面的很多文章中也都有介紹過一些比較經典的俗語,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一句經典的俗語,即「兒孫自有兒孫福」。說起這句話,想必你對它應該不陌生了,我們都或多或少聽到老一輩人說到過,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更經典,可惜鮮有人知。那麼下一句究竟是什麼呢?它們又代表了什麼含義呢?
  •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我們從小都經常聽到家裡老人說一些俗語,經常就能夠聽到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家裡老人擔心孩子的時候,就會拿這句話安慰自己,有時候小輩的人也會自己拿這句話安慰別人。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作為長輩,不用太擔心小輩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的。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精華,只是少有人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精華,只是少有人知文/馬熊熊說歷史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有著獨立的大腦,當然就是自己的行為做法,他們不管得到什麼或者失去什麼都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結果。大家是否在電視劇中見到這樣一個情景?
  • 古人有言「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老一輩的人經常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常說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這句現在人們常常說的話其實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元代的時候就有所記載,其實這不是一個單句,但是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下半句是什麼。
  • 人人都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少有人知道的下半句才是古人大智慧
    常聽村裡的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很好理解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這句話在元代的時候就有所記載,其實這不是一個單句,還有一個下句,但很少人知道,而且下半句裡蘊藏的意味更為深刻,也是真正的精華所在。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話的下半句更是精華
    其實對於農民來說,那些通俗易懂的俗語更實用,這些話語比較簡單直白,卻是從生活中總結的經驗之談,它們代表著百姓們對一件事的態度和看法。千百年來,俗語在老農們的口中代代相傳,它們包含對農村耕種事宜的指導、對鄉村民俗忌諱的講究、對人生哲理的琢磨等,每個俗語都值得我們去理解和學習。
  •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少有人知
    文/靜一說史對於把家庭親情看得很重的中國人來說,老一輩的人總會對自己的晚輩兒孫有著各種各樣的期待,「望子成龍」也好,「望女成鳳」也罷,晚輩兒孫常常不自覺地就被寄託了許多念想。而另一方面,通情達理的人往往不會強行地把自己的意念灌輸給後輩子孫,他們信奉「兒孫自有兒孫福」,願意給予兒孫獨立發展的空間。相比於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其實它的下半句也同樣蘊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那麼這句知名度不高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呢?這兩句俗語背後又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一直鮮為人知
    而今天我們要說這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這句俗語出自元·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那麼這句話想要表達什麼意思,背後的道理又有哪些?其實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才是精華的所在,也更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但卻鮮為人知,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對當父母的告誡
    今天給大家分享這本書中的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半句「莫為兒孫作馬牛」,這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下半句俗語也是老祖宗,對我們當父母的告誡。面對遠行的孩子,母親總是會有操不完的心,她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認真吃飯,天冷了是否記得增添衣物,和室友相處是否融洽。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惜它的下句鮮有人知
    大家都聽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你知道下一句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們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01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02提到這句話,就不得不講一個典故。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
    現代的老人經常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擔憂,也不必為他們過多操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不知道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不知道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讀書時,老師都是這麼說:「寫作文要多用名人名言,能加分!」於是,在中國孩子的作文裡,經常會出現各種「名人名言」,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什麼都有,其中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比如:「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這些話傳著傳著,到最後就變成另一個版本了,也就是人民群眾口中的「俗語」。
  • 「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
    老人提到兒女的時候,通常都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女們自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不必過於操勞擔憂。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句俗語收錄於大名鼎鼎的《增廣賢文》,出自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增廣賢文》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鮮為人知
    老一輩的人經常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還有下半句,蘊藏的意味更為深刻,下半句才是真正精華,可惜少有人知。河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過去有一家人,生活條件艱難,一貧如洗,家中妻子總是埋怨丈夫不能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其父辯解,大旱之年,家家如此,他也無能為力,妻子怒吼,東家有財主,你要是不能借來,就去偷,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 易經:「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經典有意義,可惜少有人知
    其中有一句話,老人們常常掛在嘴邊,我們也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就是說兒孫們都有他們各自的福分,父母不要太過於擔心。說到這句話大家肯定會恍然大悟,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2021-01-09 09:41:29 來源: 四處看看 舉報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比如「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這些話傳著傳著,到最後就變成另一個版本了,也就是人民群眾口中的「俗語」。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為人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鮮為人知!想看有溫度和深度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大基地!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兒孫自有兒孫福」,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主要表達的意思也非常明確,就是孩子們會有屬於自己的福氣,做長輩的就不用過多替他們所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