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鄙視鏈的變化,透露市場新風向

2020-12-14 騰訊網

看電視

電視劇鄙視鏈反映的是審美選擇,同時折射出深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由年輕人愛看的海外劇風向變化,市場看到的其實是觀劇年輕群體的變化,以及市場需要應對變化的新方向。

文 |大福

來源|文娛價值官

換個角度看鄙視鏈,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所短,也是一樁有意義的事。

最近又盛行鄙視鏈,各行各業各種群都有自己的鄙視鏈,而文娛行業首當其衝。

電影圈:看小眾藝術片的,鄙視看好萊塢大片的,看好萊塢大片的鄙視看國產電影的,看國產電影的鄙視看網大的。

音樂圈:聽巴赫的鄙視聽JAZZ的,聽JAZZ的鄙視聽英倫搖滾的,聽英倫搖滾的鄙視聽流行樂的,聽流行樂的鄙視聽抖音神曲的。

說到連續劇領域(隨著網劇崛起,這個品類應該更名為「劇集」才更準確),作為各大電視臺的硬輸出節目,國產電視劇曾經長期霸佔著老百姓大多數的業餘時間。

《使女的故事》讓網劇成為主流

隨著追劇工具不斷升級,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後,大家對內容的選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由此產生了分眾現象。

鄙視鏈,由此成形。

看電視劇的鄙視看網劇的,看海外劇的又鄙視看國產劇的。再細分,追英劇的鄙視追美劇,追美劇的鄙視追日劇的,追日劇的鄙視追韓劇的,追韓劇的鄙視追港臺劇的,追港臺劇的鄙視追國產劇的……

然而,2018年,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這條形成近十年的鄙視鏈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國產劇隨著製作費用的提升,人才集聚,精品頻出,如今在觀劇市場的地位早已超越沒落的港劇。在與日劇與韓劇的較量中也不遑多讓,地位正在不斷向上穩步進階中。

而網劇亦甩掉「非主流」標籤,變身主流媒體更是全球的大勢所趨。去年,艾美獎就第一次將最佳劇集獎頒給了流媒體。

由HULU自製的《使女的故事》成為去年了這個美國電視劇最高獎項的最大贏家,一舉囊括了最佳劇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重要獎項。

近兩年,國內的網劇,也有趕超電視劇的勢頭。

今年國產劇最爆的便是愛奇藝獨播的《延禧攻略》,而其他諸如《白夜追兇》等優質網劇的集體出海,徹底撕去「腦殘」、「LOW」、「製作低廉」等與網劇如影隨行的標籤,曾經的那條鄙視鏈還真的存在嗎?誰又比誰更高級?

鄙視鏈反映的是審美選擇,同時折射出深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由年輕人愛看的海外劇風向變化,市場看到的其實是觀劇年輕群體的變化,以及市場需要應對變化的新方向。

美劇:人文訴求,超越文化隔膜

在知識青年聚集的豆瓣上,可以看到,在中國,美劇最高分的得主是9.6分的《老友記》,但評分人數最多的則是《生活大爆炸》,超過17萬人給它打出了9.4的高分。

這個評分人數甚至超過了我國的一些經典電視劇,諸如《紅樓夢》《西遊記》《還珠格格》等。美劇的軟實力輸出可見一斑。

而這兩部劇也有共通之處,都是十分接地氣的輕喜劇,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沒有狗血的一波三折,講的就是年輕人的現實生活。

在IMDB的總點擊量排名,排在前列的則分別是《地球脈動》、《兄弟連》、《權力的遊戲》、《怪奇物語》、《行屍走肉》、《西部世界》,由榜單也能看出,全球美劇愛好者的口味,高度一致!

美劇吸引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類型多。

喜歡看史詩奇幻的可以看《權力的遊戲》、喜歡破案的可以看《犯罪現場》、喜歡心理的可以看《心理追兇》、喜歡時尚的可以看《緋聞女孩》、喜歡科幻的可以看《西部世界》、喜歡政治的可以看《紙牌屋》,甚至一些邊緣敏感題材如吸血鬼、同性戀,都能找到相關的精品劇,這些是無法從國產劇身上得到滿足的。

二,製作精良。

以單集製作費用超千萬美元的《權力的遊戲》為例,無論場景布置、特效、道具,相對國產電視劇來講,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其差距無異於好萊塢大片與國產電影的距離。

但是,美劇最強的優勢,是它的創造力和深刻的人文內涵。

對海外劇有著多年研究的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蓉,就認為,美劇對受眾的吸引力,除了想像力卓然的視聽製作水準,以及對商業元素的純熟運作外,更是體現在了編劇的智力貢獻,對題材的翻新能力,對故事內涵、人性刻畫的深度和複雜度開採等方面。

「一些能夠存活數季的優秀美劇探討的是人性普遍的矛盾和掙扎,人類共同的困境,乃至對人類未來命運的詰問……這些人文訴求是超越文化隔膜的。」

2018年最受期待美劇《此時此刻》,被喻為科幻版的《我們這一天》

英劇:原創力、技術、獨特視角

在美劇大行其道的今天,就有不少耳熟能詳的美劇是翻拍自英劇,比如:《紙牌屋》翻拍自1990年的英劇《紙牌屋》;《無恥之徒》翻拍自2004年的英劇《無恥之徒》;

《基本演繹法》翻拍自2010年的正式播放版《神探夏洛克》,其他著名的翻拍劇還有《皮囊》、《我欲為人》等。

很多美劇也借鑑了英劇的套路,例如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就有不少和英劇《IT狂人》(The IT Crowd)相似的梗。

有著強大而深厚的戲劇文化底蘊的英劇,以其驚人的原創力和精湛技術,獨特的視角與個性,一直居於其他對手無法撼動的鄙視鏈頂端的位置。

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電視播送服務的國家,英國的起點確實略高一等。

英劇的製作水準,和編劇超高水平,讓英劇有了不少傲視群雄的資本。除了在技巧上各種高能,英劇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在於極其會講故事,但又沒有因為高度強化和集中的故事,而失去故事內在的詩意與美感。

今年也是英劇大年,除掉大熱系列片繼續收穫好評外,新開畫的《梅爾羅斯》、《殺死伊芙》、《英國式醜聞》等也都有上佳表現,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

由休·格蘭特和本·衛肖搭檔的《英國式醜聞》是根據英國自由黨領導人傑瑞米·索普的真人真事所改篇。

講述英國60年代,英國政黨中最年輕的領袖索普如何因為前程,企圖謀殺前任,最終不但不成事,還被對方指控意圖謀殺。此事令他成為首位因謀殺案而受審判的英國政治家,更被公眾得知他的同志身份,最終結束了政治生涯。劇本不要太虐!演技不要太好!

《殺死伊芙》講述的是一部女殺手和女特工相愛相殺的故事,作為BBC今年的重頭好戲,還沒上線就被預定了兩季。

看的就是兩個聰明的女人互相對對方著迷,並進行了一場史詩式的貓捉老鼠遊戲,尤其是高智商,美豔性感又帶著病態的女殺手,給觀眾印象深刻。

製作方是BBC America,所以《殺死伊芙》其實可以算作英美合拍片。

日劇:職場+社會+勵志,總有一句臺詞能戳中你心

因為「限韓令」的頒發,曾經被大量韓劇佔領的視頻平臺上,「海外劇」頻道早已換成日劇的天下,雖然引進日劇的數量和播放量並不高,但視頻網站更看重的是日劇用戶的黏性和長線鋪設,從中倒也可以看出網絡平臺的戰略眼光。

確實,日劇在中國一直都有著深厚的觀眾基礎,從《血疑》、《排球女將》到《東京愛情故事》,經典日劇陪伴了好幾代的中國觀眾。

最近幾年,日劇題材偏愛職場劇,以醫療、警視題材最熱,講述外科醫生大門未知子的故事的《Doctor-X》系列,就連續拿下了日劇四年的年冠。

日本的職場劇勝在足夠專業,很少踩雷,不像國產職場劇分分鐘讓人出戲,且無論片子的基調如何,不拋棄不放棄的勵志精神貫徹始終,且總有某句臺詞能戳中你心。

日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品類:漫改。

動漫不僅是日本年輕人的潮流文化,更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也讓它在中國日益增多的動漫愛好者們找到共鳴。

日本人熱衷於漫改就像是中國熱衷於文學改編一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此類改編影視劇出現,《朝5晚9》、《失戀巧克力職人》等都是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劇,在年輕人中很受追捧,與我國的「IP」熱異曲同工。

韓劇:遠離愛情童話,回歸現實題材

大家以前對韓劇的印象都停留在狗血套路深的偶像劇,或婆婆媽媽裹腳布似的家庭倫理劇之上,但隨著時代的更迭,觀眾的成長,韓劇類型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雖然比不上日劇的腦洞,不過韓劇也開始了對人性的深度挖掘。

除了職場類型增加,富有創意的新題材電視劇,包括懸疑、推理、玄幻類等,也都在搶奪更多注意力。從這幾年話題度高的《末生》、《信號》、《機智的監獄生活》,《我的大叔》,《live》等都可以看到韓劇進化的軌跡。

可惜「限韓令」後,中國觀眾的鄙視鏈上,韓劇這一環被弱化了很多,因此其位置也出現嚴重下滑。

帥氣大女主《迷霧》,40+女演員也有春天

港臺劇:沒落在經濟基礎

去年,沒有一部港臺劇能躋身主流視頻網站的熱播排行或百度風雲榜熱搜前10的行列。

英雄不提當年勇,《射鵰英雄傳》、《上海灘》曾引發的萬人空巷;《流星花園》曾掀起的追劇狂潮,在當下這個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港劇與臺劇曾經的輝煌大概只能停留在中年人的記憶裡。

探究港劇沉淪的根本,終結港臺劇神話的正是內地電視劇的飛速發展。隨著內地電視劇投資進入「億元時代」,港臺地區有經驗的臺前幕後專業人才,大多北上發展。

人才的流失,資金的匱乏,加劇了這兩個地區創作的瓶頸。香港的宮廷劇和警匪劇尚有一些傳統優勢,能吸引到部分觀眾群,而以偶像劇和本土劇見長的臺灣電視劇,則在內地年輕觀眾裡全線潰敗,再難掀起水花。

說到底還是因為社會和經濟形態的變化,當年的臺灣偶像劇受追捧是因為內地時尚和城市建設落後,但隨著內地經濟的極速超越,觀眾審美水平的大幅提高,臺灣偶像劇自然再無優勢可言。

鄙視鏈頂端:懸疑燒腦劇正當紅

以鄙視鏈頂端的英劇或美劇為例,排在點擊率和話題度前列的,懸疑燒腦類佔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目前,已經有視頻網站將「燒腦劇」作為一個類別專門列出。

被喻為神劇,永遠讓你猜不到結局的《黑鏡》,評分人數達到18萬,《神探夏洛克》更是創造了21萬評分人數的最高紀錄。當這部人氣最高的英劇第四季第一集《六座柴契爾像》上線時,很多學生是定了清晨6點半的鬧鐘起床來追的。

很多網友在觀看的同時,還會發帖、跟帖,討論和推測劇情發展,因為要想看懂「燒腦劇」必須要入戲,所以觀眾參與度高也是「燒腦劇」最有樂趣、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網絡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展示高格調,力求站在鄙視鏈上遊,觀看燒腦類劇集,似乎真的會讓他們多一些智商上的優越感。

鄙視鏈新勢力:情感治癒,世界大同

美劇中能憑第一季的開畫就創下美國所有電視臺首播最高紀錄的《我們這一天》在IMDb獲得8.8的高分;在豆瓣上,該劇評分9.4,甚至高出了《西部世界》和《黑鏡3》。是的,這部劇成了鄙視鏈上遊的作品。

與刺激腎上素的重口味美劇下相比,《我們這一天》贏在「扎心」,它通過雞毛蒜皮,平淡溫馨的家庭生活,展現了「親密關係」中的危機與治癒,通過溫柔綿長的鏡頭,細緻紀錄生活裡那些欣喜與失落的重要瞬間。

而在煲雞湯這件事上,我們的近鄰日韓都各有絕學,《深夜食堂》、《請回答1988》這些豆瓣高分劇的背後,隱匿的都是直擊人心深處的柔軟力量。

在焦慮與壓力如影隨行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無論多慾壑難填,最終求的還是一份簡單真摯的暖心慰藉。

這或許對我們的電視劇製作者來講也是一個提示:無論類型,一部好劇的真正核心還是要回歸到觀眾對情感層面的需求(共情性),這一點,無分年齡國藉,世界大同。

相關焦點

  • 娛樂圈鄙視鏈:臧鴻飛說出了音樂鄙視鏈,秦昊闡述了影視鄙視鏈
    這段話雖然看似在講玩笑話卻引得臺下觀眾們的一片叫好聲,就連臺上的嘉賓都說好,但是仔細分析下去,就會這個鄙視鏈也是用所科學依據的,雖然是歌手,但是大家好像都看不起在音樂裡面那個讓音樂變得不純粹的人,比如玩古典樂的會覺得自己是最頂級的音樂家,他們覺得玩搖滾的人和自己相比比較低俗,而玩搖滾的人卻覺得自己玩搖滾很高雅,覺得說唱不倫不類更加低俗,這就是音樂圈的鄙視鏈。
  •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咖啡圈也有
    "鄙視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2年《南方都市報》的一篇文章裡,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5年過去了,這個網紅詞依然有著極高的使用率和無邊界的使用範圍,幾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各行各業,吃穿住行,不分國籍、性別、年齡,鄙視鏈無處不在。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鄙視不是統治者的遊戲,而恰恰是游離於統治話語霸權周邊的人在意淫。這正如真正的世界核心的建構者———那些歐美的主流文化,他們已不需鄙視誰。而晃蕩在他們周邊的游離者卻正在用鄙視別人去顯示自己與主流的貼近,同時亦是在悄悄地透露出身處邊緣的無力。
  • 2020年「跨境電商鄙視鏈」重新洗牌,你被誰瞧不上了?
    不同平臺、不同市場、不同品類的賣家在這個圈內被各自碼放,排位高低決定了不同級別賣家之間的階級差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階級」,而跨境電商賣家在這之後另補了一句話:「有階級的地方就有鄙視鏈」。跨境鄙視鏈應運而生,且隨著跨境電商行業變遷有了新的變化和補充。早期:亞馬遜賣家看不起誰?誰都看不起!
  • 「樂隊」今夏火了 音樂「鄙視鏈」真的存在嗎?
    但其實這個群體生態的改變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達成的事,摩登天空CEO沈黎暉坦言很多新樂隊之前身價是沒有的,但幾支老樂隊起點已經很高了,據他透露「新褲子」這種級別的樂隊出場費之前達到40萬一場,有人算了筆帳,「新褲子」每年靠音樂節演出收入就可能達千萬。
  • 活在興趣班「鄙視鏈」頂端的機構,正努力地想被同行「忽視」
    「2020版興趣班「鄙視鏈」新鮮出爐,是否也為線下教培機構找到了一個「新方向」?」01.興趣班裡的「鄙視鏈」: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在最新公布出來的2020版「教育培訓班鄙視鏈」中,馬術班、豎琴班、西洋棋班等相對冷門的課程,被放置於「鄙視鏈」的頂端,而常見的桌球班、鋼琴班、書法班則被認為是「俗氣」的低層次課程。
  • 音樂鄙視鏈無處不在
    無論是音樂地區、流派、專業、唱法,都好像存在鄙視鏈。就比如音樂地區鄙視鏈:歐美 > 日本 > 韓國 > 港臺 > 內地 > 其他地區,還記得以前有個男同事問我,「你最喜歡哪個歌星啊」,我說「五月天啊」,他來句「土嗨」。
  • 中國蹦迪圈鄙視鏈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中國富二代鄙視鏈》,感覺大家好像蠻愛看這種「鄙視鏈」系列的,畢竟寫一篇「鄙視鏈」總能讓人由淺入深的去了解這個圈子。 他們叫來的女生也是魚龍混雜,一類是他們自己圈子裡的女生、諸如大學女生、高中生、公關文員、夜店氣氛組、混圈婊,二類是夜店銷售每晚叫來的新女生。
  • 「音樂圈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 - 鈦媒體APP
    實際上,在音樂消費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條「音樂消費鄙視鏈」,無論音樂地區、流派、樂器、唱法,都成為樂迷們秀優越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音樂圈鄙視鏈有人曾總結出「史上最全音樂圈鄙視鏈」,將「鄙視鏈」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誕現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娃的興趣班也存在「鄙視鏈」?鋼琴都不吃香了,排前面的全是冷門
    而有趣的是,我最近忽然發現,除了孩子的物質生活大家相互能攀比,就連興趣班也躲不掉,甚至其中還存在一些「鄙視鏈」。娃的興趣班鄙視鏈,玩高爾夫的就看不起玩籃球的?這些年大家都嚷著「不能讓娃輸在起跑線上!」不過這三個家長倒是給我提了醒,似乎現在興趣班真的存在「鄙視鏈」啊。為此我特意詢問了做學前教育的朋友,得出的答案還真挺讓我吃驚。各種興趣班不僅存在鄙視鏈,不同類型的興趣班,鄙視鏈還都非常明顯。而這種情況在我們普通大眾家庭裡還算少見,在中高產家庭中尤為明顯。
  • 上海女公關鄙視鏈
    她們上要哄客戶,下要哄媒體,沒一個人能得罪,只能在同行身上找到優越感—— 上海奢侈品女公關鄙視鏈。 只有在商圈內的恒隆和港匯上班,公關姑娘才算爬到了鄙視鏈上遊。她們緊挨著大牌辦公地,不管接Brief還是開會,都只是走幾步路的事。
  • 夜店客人鄙視鏈
    今天,範主就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再結合現實,給大家扒一扒,夜店裡的玩咖鄙視鏈吧~------我是分割線------在玩家素質普遍較高的頂級派對圈,依然有條等級分明的鄙視鏈。按照《Very Important People》作者的觀點,分別是:大鱷>名人>精英>湊數者>貧民。
  • 美潮鄙視日潮,小眾鄙視大牌,鄙視鏈底端是……
    「本格,你經常說這個不能穿,那個特別土,那我就問你,你被鄙視過沒?」看到這個問題,本格後背一涼,因為事實是,本格確實被鄙視過。前幾天本格就被玩美潮的老炮鄙視了一通,認為本格喜歡的東西太過呆板。求新求變尤其是重視科技感的確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元素,再加上街頭潮流的強勢霸佔,看看現在的幾大奢侈品品牌的全方位潮牌化就全明白了,LV找了Off-White主理人,巴黎世家攀上Vetements主理人,而Burberry則請了曾成功操盤紀梵希的Riccardo。如日中天的美潮鄙視我,也不是沒理由的。
  • 市場風向新變化:IP始終是影視作品改編過程中的光環
    「玄幻」「大女主」向「耽美」和「現實題材」轉變 在影視作品改編過程中,IP本身就是一重光環,能對作品進入市場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曾有一段時間,業內流傳著某些演員非IP劇不接的玩笑話,足證IP在撬動一部項目過程中發揮的重要意義。 資本市場是狂熱的,但也不代表市場上的所有買家都是「傻白甜」。
  • 中國音樂圈的「鄙視鏈」(樂器篇)
    當然,不是調侃那些處於鄙視鏈底端的學校。俗話說得好高手出自民間,在音樂學院能得到更全面的學習而已。只要努力在哪裡都是一樣的。這個鄙視鏈也可以讓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衡量自己要去的學校。樂器圈的鄙視鏈咱們也不廢話,直接列出來給大家看。
  • 對興趣班「鄙視鏈」不妨一笑置之
    據媒體報導,最近,一份「教育培訓班鄙視鏈」的名單在網上熱傳。馬術班、豎琴班、西洋棋班等相對冷門的課程,處於「鄙視鏈」的頂端,而常見的桌球班、鋼琴班、書法班則被認為是「俗氣」的低層次課程。不應人為排列出所謂的雅俗貴賤順序,炮製出所謂的「鄙視鏈」。興趣班「鄙視鏈」上,越冷門越「燒錢」的項目被認為越「高貴」,越大眾、越實惠的項目被認為越「俗氣」。於是乎,一些家長不惜大費周章把孩子送去學聽起來「高大上」的項目,並且以此作為驕傲乃至鄙視他人的資本,這不是虛榮是什麼?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孩子參加的昂貴興趣班當成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就走偏了。
  • 地產投資圈六大「鄙視鏈」
    俗話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鄙視就像食物鏈條,是一個繞不開的怪圈。鄙視,被人鄙視,鄙視多少人,又被多少人鄙視,都是你與某個行業最核心價值的距離。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 其實投資崗,也是有鄙視鏈的,而且早已有之。
  • 朋友圈鄙視鏈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鄙視鏈等級劃分與鄙視表情包
    鄙視鏈是什麼意思?朋友圈裡的鄙視鏈突然火了,誰位於鄙視鏈的底端,誰又位於鄙視鏈的最頂端,鄙視鏈劃分為7個等級,你在鄙視鏈的哪一級?  鄙視鏈是什麼意思?  是當今網絡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在鄙視的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 美國婚戀市場鄙視鏈:華人男性還不如黑人
    然而,在美國相親市場上,這樣的24k純黃金單身漢,卻倍遭嫌棄,僅僅因為他「亞裔」的身份——對洛杉磯華人傑森來說,在美國的生活真是又魔幻又殘酷。 有人認為,是文化差異的緣故,但是數據很快出來打臉:同樣來自亞洲,女性卻在美國相親市場上異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