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
電視劇鄙視鏈反映的是審美選擇,同時折射出深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由年輕人愛看的海外劇風向變化,市場看到的其實是觀劇年輕群體的變化,以及市場需要應對變化的新方向。
文 |大福
來源|文娛價值官
換個角度看鄙視鏈,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所短,也是一樁有意義的事。
最近又盛行鄙視鏈,各行各業各種群都有自己的鄙視鏈,而文娛行業首當其衝。
電影圈:看小眾藝術片的,鄙視看好萊塢大片的,看好萊塢大片的鄙視看國產電影的,看國產電影的鄙視看網大的。
音樂圈:聽巴赫的鄙視聽JAZZ的,聽JAZZ的鄙視聽英倫搖滾的,聽英倫搖滾的鄙視聽流行樂的,聽流行樂的鄙視聽抖音神曲的。
說到連續劇領域(隨著網劇崛起,這個品類應該更名為「劇集」才更準確),作為各大電視臺的硬輸出節目,國產電視劇曾經長期霸佔著老百姓大多數的業餘時間。
《使女的故事》讓網劇成為主流
隨著追劇工具不斷升級,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後,大家對內容的選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由此產生了分眾現象。
鄙視鏈,由此成形。
看電視劇的鄙視看網劇的,看海外劇的又鄙視看國產劇的。再細分,追英劇的鄙視追美劇,追美劇的鄙視追日劇的,追日劇的鄙視追韓劇的,追韓劇的鄙視追港臺劇的,追港臺劇的鄙視追國產劇的……
然而,2018年,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這條形成近十年的鄙視鏈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國產劇隨著製作費用的提升,人才集聚,精品頻出,如今在觀劇市場的地位早已超越沒落的港劇。在與日劇與韓劇的較量中也不遑多讓,地位正在不斷向上穩步進階中。
而網劇亦甩掉「非主流」標籤,變身主流媒體更是全球的大勢所趨。去年,艾美獎就第一次將最佳劇集獎頒給了流媒體。
由HULU自製的《使女的故事》成為去年了這個美國電視劇最高獎項的最大贏家,一舉囊括了最佳劇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重要獎項。
近兩年,國內的網劇,也有趕超電視劇的勢頭。
今年國產劇最爆的便是愛奇藝獨播的《延禧攻略》,而其他諸如《白夜追兇》等優質網劇的集體出海,徹底撕去「腦殘」、「LOW」、「製作低廉」等與網劇如影隨行的標籤,曾經的那條鄙視鏈還真的存在嗎?誰又比誰更高級?
鄙視鏈反映的是審美選擇,同時折射出深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內涵,由年輕人愛看的海外劇風向變化,市場看到的其實是觀劇年輕群體的變化,以及市場需要應對變化的新方向。
美劇:人文訴求,超越文化隔膜
在知識青年聚集的豆瓣上,可以看到,在中國,美劇最高分的得主是9.6分的《老友記》,但評分人數最多的則是《生活大爆炸》,超過17萬人給它打出了9.4的高分。
這個評分人數甚至超過了我國的一些經典電視劇,諸如《紅樓夢》《西遊記》《還珠格格》等。美劇的軟實力輸出可見一斑。
而這兩部劇也有共通之處,都是十分接地氣的輕喜劇,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沒有狗血的一波三折,講的就是年輕人的現實生活。
在IMDB的總點擊量排名,排在前列的則分別是《地球脈動》、《兄弟連》、《權力的遊戲》、《怪奇物語》、《行屍走肉》、《西部世界》,由榜單也能看出,全球美劇愛好者的口味,高度一致!
美劇吸引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類型多。
喜歡看史詩奇幻的可以看《權力的遊戲》、喜歡破案的可以看《犯罪現場》、喜歡心理的可以看《心理追兇》、喜歡時尚的可以看《緋聞女孩》、喜歡科幻的可以看《西部世界》、喜歡政治的可以看《紙牌屋》,甚至一些邊緣敏感題材如吸血鬼、同性戀,都能找到相關的精品劇,這些是無法從國產劇身上得到滿足的。
二,製作精良。
以單集製作費用超千萬美元的《權力的遊戲》為例,無論場景布置、特效、道具,相對國產電視劇來講,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其差距無異於好萊塢大片與國產電影的距離。
但是,美劇最強的優勢,是它的創造力和深刻的人文內涵。
對海外劇有著多年研究的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蓉,就認為,美劇對受眾的吸引力,除了想像力卓然的視聽製作水準,以及對商業元素的純熟運作外,更是體現在了編劇的智力貢獻,對題材的翻新能力,對故事內涵、人性刻畫的深度和複雜度開採等方面。
「一些能夠存活數季的優秀美劇探討的是人性普遍的矛盾和掙扎,人類共同的困境,乃至對人類未來命運的詰問……這些人文訴求是超越文化隔膜的。」
2018年最受期待美劇《此時此刻》,被喻為科幻版的《我們這一天》
英劇:原創力、技術、獨特視角
在美劇大行其道的今天,就有不少耳熟能詳的美劇是翻拍自英劇,比如:《紙牌屋》翻拍自1990年的英劇《紙牌屋》;《無恥之徒》翻拍自2004年的英劇《無恥之徒》;
《基本演繹法》翻拍自2010年的正式播放版《神探夏洛克》,其他著名的翻拍劇還有《皮囊》、《我欲為人》等。
很多美劇也借鑑了英劇的套路,例如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就有不少和英劇《IT狂人》(The IT Crowd)相似的梗。
有著強大而深厚的戲劇文化底蘊的英劇,以其驚人的原創力和精湛技術,獨特的視角與個性,一直居於其他對手無法撼動的鄙視鏈頂端的位置。
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電視播送服務的國家,英國的起點確實略高一等。
英劇的製作水準,和編劇超高水平,讓英劇有了不少傲視群雄的資本。除了在技巧上各種高能,英劇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在於極其會講故事,但又沒有因為高度強化和集中的故事,而失去故事內在的詩意與美感。
今年也是英劇大年,除掉大熱系列片繼續收穫好評外,新開畫的《梅爾羅斯》、《殺死伊芙》、《英國式醜聞》等也都有上佳表現,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
由休·格蘭特和本·衛肖搭檔的《英國式醜聞》是根據英國自由黨領導人傑瑞米·索普的真人真事所改篇。
講述英國60年代,英國政黨中最年輕的領袖索普如何因為前程,企圖謀殺前任,最終不但不成事,還被對方指控意圖謀殺。此事令他成為首位因謀殺案而受審判的英國政治家,更被公眾得知他的同志身份,最終結束了政治生涯。劇本不要太虐!演技不要太好!
《殺死伊芙》講述的是一部女殺手和女特工相愛相殺的故事,作為BBC今年的重頭好戲,還沒上線就被預定了兩季。
看的就是兩個聰明的女人互相對對方著迷,並進行了一場史詩式的貓捉老鼠遊戲,尤其是高智商,美豔性感又帶著病態的女殺手,給觀眾印象深刻。
製作方是BBC America,所以《殺死伊芙》其實可以算作英美合拍片。
日劇:職場+社會+勵志,總有一句臺詞能戳中你心
因為「限韓令」的頒發,曾經被大量韓劇佔領的視頻平臺上,「海外劇」頻道早已換成日劇的天下,雖然引進日劇的數量和播放量並不高,但視頻網站更看重的是日劇用戶的黏性和長線鋪設,從中倒也可以看出網絡平臺的戰略眼光。
確實,日劇在中國一直都有著深厚的觀眾基礎,從《血疑》、《排球女將》到《東京愛情故事》,經典日劇陪伴了好幾代的中國觀眾。
最近幾年,日劇題材偏愛職場劇,以醫療、警視題材最熱,講述外科醫生大門未知子的故事的《Doctor-X》系列,就連續拿下了日劇四年的年冠。
日本的職場劇勝在足夠專業,很少踩雷,不像國產職場劇分分鐘讓人出戲,且無論片子的基調如何,不拋棄不放棄的勵志精神貫徹始終,且總有某句臺詞能戳中你心。
日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品類:漫改。
動漫不僅是日本年輕人的潮流文化,更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也讓它在中國日益增多的動漫愛好者們找到共鳴。
日本人熱衷於漫改就像是中國熱衷於文學改編一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此類改編影視劇出現,《朝5晚9》、《失戀巧克力職人》等都是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劇,在年輕人中很受追捧,與我國的「IP」熱異曲同工。
韓劇:遠離愛情童話,回歸現實題材
大家以前對韓劇的印象都停留在狗血套路深的偶像劇,或婆婆媽媽裹腳布似的家庭倫理劇之上,但隨著時代的更迭,觀眾的成長,韓劇類型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雖然比不上日劇的腦洞,不過韓劇也開始了對人性的深度挖掘。
除了職場類型增加,富有創意的新題材電視劇,包括懸疑、推理、玄幻類等,也都在搶奪更多注意力。從這幾年話題度高的《末生》、《信號》、《機智的監獄生活》,《我的大叔》,《live》等都可以看到韓劇進化的軌跡。
可惜「限韓令」後,中國觀眾的鄙視鏈上,韓劇這一環被弱化了很多,因此其位置也出現嚴重下滑。
帥氣大女主《迷霧》,40+女演員也有春天
港臺劇:沒落在經濟基礎
去年,沒有一部港臺劇能躋身主流視頻網站的熱播排行或百度風雲榜熱搜前10的行列。
英雄不提當年勇,《射鵰英雄傳》、《上海灘》曾引發的萬人空巷;《流星花園》曾掀起的追劇狂潮,在當下這個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港劇與臺劇曾經的輝煌大概只能停留在中年人的記憶裡。
探究港劇沉淪的根本,終結港臺劇神話的正是內地電視劇的飛速發展。隨著內地電視劇投資進入「億元時代」,港臺地區有經驗的臺前幕後專業人才,大多北上發展。
人才的流失,資金的匱乏,加劇了這兩個地區創作的瓶頸。香港的宮廷劇和警匪劇尚有一些傳統優勢,能吸引到部分觀眾群,而以偶像劇和本土劇見長的臺灣電視劇,則在內地年輕觀眾裡全線潰敗,再難掀起水花。
說到底還是因為社會和經濟形態的變化,當年的臺灣偶像劇受追捧是因為內地時尚和城市建設落後,但隨著內地經濟的極速超越,觀眾審美水平的大幅提高,臺灣偶像劇自然再無優勢可言。
鄙視鏈頂端:懸疑燒腦劇正當紅
以鄙視鏈頂端的英劇或美劇為例,排在點擊率和話題度前列的,懸疑燒腦類佔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目前,已經有視頻網站將「燒腦劇」作為一個類別專門列出。
被喻為神劇,永遠讓你猜不到結局的《黑鏡》,評分人數達到18萬,《神探夏洛克》更是創造了21萬評分人數的最高紀錄。當這部人氣最高的英劇第四季第一集《六座柴契爾像》上線時,很多學生是定了清晨6點半的鬧鐘起床來追的。
很多網友在觀看的同時,還會發帖、跟帖,討論和推測劇情發展,因為要想看懂「燒腦劇」必須要入戲,所以觀眾參與度高也是「燒腦劇」最有樂趣、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網絡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展示高格調,力求站在鄙視鏈上遊,觀看燒腦類劇集,似乎真的會讓他們多一些智商上的優越感。
鄙視鏈新勢力:情感治癒,世界大同
美劇中能憑第一季的開畫就創下美國所有電視臺首播最高紀錄的《我們這一天》在IMDb獲得8.8的高分;在豆瓣上,該劇評分9.4,甚至高出了《西部世界》和《黑鏡3》。是的,這部劇成了鄙視鏈上遊的作品。
與刺激腎上素的重口味美劇下相比,《我們這一天》贏在「扎心」,它通過雞毛蒜皮,平淡溫馨的家庭生活,展現了「親密關係」中的危機與治癒,通過溫柔綿長的鏡頭,細緻紀錄生活裡那些欣喜與失落的重要瞬間。
而在煲雞湯這件事上,我們的近鄰日韓都各有絕學,《深夜食堂》、《請回答1988》這些豆瓣高分劇的背後,隱匿的都是直擊人心深處的柔軟力量。
在焦慮與壓力如影隨行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無論多慾壑難填,最終求的還是一份簡單真摯的暖心慰藉。
這或許對我們的電視劇製作者來講也是一個提示:無論類型,一部好劇的真正核心還是要回歸到觀眾對情感層面的需求(共情性),這一點,無分年齡國藉,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