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

2020-08-27 審美之美


1945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百年前的梭羅小木屋,這個發現讓人們對《瓦爾登湖》有了更感性和直接的體驗。小屋像一個坐標,自被發現以來吸引著無數人走向它。在小屋的旁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是梭羅的話:

我到森林中居住,是因為我想活得有意義,只面對生活中最至關重要的事實,看我能不能學到生活可以教給我的東西,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紀念牌

走進梭羅

1817年的7月,《瓦爾登湖》的作者亨利·大衛·梭羅出生於美國一個叫康科德的小鎮。小鎮位于波士頓近郊,可別看它只是一個小鎮,美國獨立戰爭就是在康科德一帶的萊剋星敦打起來的。

美國獨立的前三年,梭羅爺爺舉家遷往新大陸,目標選定的就是康科德。老梭羅是法國人,法國是天主教國家,但老梭羅卻是一名新教徒。梭羅的父親原本是教師,後接手了鉛筆廠,到梭羅這一輩出生時,他們家已在新大陸紮根40多年了。多元的出生底色、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意識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梭羅的朋友後來回憶他時說,梭羅既有法國人的性格特徵,也有深厚的撒克遜人氣質。還說他身材短小精悍,擅長擺弄工具。

小梭羅20歲時畢業於哈佛大學,是那個著名學府的第19屆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梭羅主修語言,英國文學、希臘語、拉丁語都學過。

24歲那年,在康科德頗有名望的大文豪愛默生聘請梭羅當他的管家。據說,梭羅幫他測量土地,還教他嫁接蘋果樹。愛默生說,梭羅是他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最獨立、最有原創精神的人。

不幸的是,1842年梭羅的哥哥約翰因患破傷風沒多久就去世了,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三年後,梭羅便搬到了瓦爾登湖。他想把與哥哥生前一起漂流的經歷寫下來,紀念兄弟間的友誼。

從進入瓦爾登湖起,梭羅開始了尋找自己獨特的生活之路,並用一生踐行了特立獨行的生活哲學。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畔的思想實驗

現在,梭羅已經成了神話,他為什麼去湖邊居住,也成了神話。

真實的情況是,愛默生在1844年前後,買下了瓦爾登湖附近四十英畝的土地,聘請梭羅代為管理。梭羅來到瓦爾登湖,起初是想寫一本漂流記——《在康科德河和梅裡邁克河流上的一周漂流》,紀念他親愛的哥哥。

梭羅搬到瓦爾登湖,並不是陶淵明式的&34;田園,也不是要逃離社會。梭羅的小木屋,在人們往來瓦爾登湖的路邊上,旁邊就是鐵路。期間,他的家人常來看望他,他也經常出現在愛默生的家庭聚餐上。

瓦爾登畔的生活,是一場思想實驗。梭羅想到一個沒有束縛的地方說話,到一個更純粹的地方思考。他造房子,種莊稼,邊思考,邊實踐,以&34;、&34;的眼光重新審視熟悉的社會,回應著社會的挑戰。

早在十九世紀,繼政治獨立之後,美國自己的文化開始成長起來。在新英格蘭地區,興起了一種文學和哲學運動,人們稱之為&34;,也叫做&34;。它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憑每個人自己的直覺,直接認識真理。

而在19世紀40年,盛行於歐洲的烏託邦主義,在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思潮。很多人想通過重新設計社區,達到重新設計社會的目的。梭羅不僅思考相關的思想實驗,還親自去實踐,旅行、寫作。

在我看來,梭羅就像再生的蘇格拉底,他們都盯著人們生活中的缺陷。不同的是,蘇格拉底選擇了街市和人群,梭羅則是面對大自然和自己。他們都強調人最重要的任務,是認識自己,為的是確立自己的生活坐標,才不至於在喧鬧中失去生活方向。

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裡說:&34;


瓦爾登湖畔的遊客中心

永遠的精神坐標

1845年的夏天,梭羅搬進瓦爾登湖並生活了兩年,7年後他將湖畔日記編撰成書。《瓦爾登湖》按照季節順序記述了梭羅在湖邊的所見所思,在種種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又引出關於人類生存的哲學思考。

世界上最美妙的散文,就是那些把時間敲碎的散文,讓我們讀起來內心有種漂浮感,在心靈的河流裡隨波逐流。

就像在《瓦爾登湖》裡,梭羅只是表達他的感受,而不是告訴人們應該有什麼判斷。作為超驗主義的實踐者,梭羅一直主張每個人要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他理解的方式是回歸自然,過簡單純樸、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高尚和純粹,設定自己的人生意義和道德標準,並實現它。

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34;。

在書中,梭羅宣講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理想:&34;

簡樸生活哲學

1965年,瓦爾登湖正式成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在離湖邊不遠處,有一座梭羅小木屋複製品,屋子非常簡陋: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座壁爐。


梭羅小木屋


梭羅認為財產更多的時候是負擔,他說,&34;

他是說人們為了掙錢,無暇顧及自己的精神生活。

梭羅反對世俗的忙碌。他認為,人們潛心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在謀生上花去一生光陰,實在是本末倒置。在他看來,這一切都可以大大精簡。

梭羅說他可以靠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一年只需要工作六個星期。整個冬天,加上夏天的大部分日子,都可以用來看書、學習、寫作。

梭羅去瓦爾登湖,用一種極致的方式,親自試驗和實踐他的生活哲學——簡樸和獨立。梭羅的簡樸,就是通過簡化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獲得和保持心靈的自由、獨立。


瓦爾登湖的早晨

詩意棲居,生命的回答

從古到今,&34;不少,而用科學的方法觀察,以哲學的思考探究,用充滿詩意的文字表現自然的&34;卻並不多。比梭羅早1400年的陶淵明也選擇的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並在隱居生活中形成了對於自然、人生、社會等方面共同的審美追求。

他們過著簡樸的生活,自由愜意地與自然融為一體,並分別在詩歌和散文中體現出對於生命真諦的追求。

陶淵明的草廬處於樹木環抱之中,他在《歸園田居》寫道:&34;

梭羅在《瓦爾登湖》描寫自己的房子:&34;。

可能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時代背景的不同,陶淵明追求的是&34;也就是修行自己的內心,就如他的詩句:&34;。而梭羅除了自己修行外,還用科學的方法記錄自己的&34;和自然物種的數據,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科學觀察記錄。

這也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不同。

相關焦點

  •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如果你覺得生活太複雜,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法活,那麼,你可以讀一讀《瓦爾登湖》,那裡有一個人安靜地守著他的湖
  • 談談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和政治家。1817年7月12日生,1862年5月6日故去,享年47歲。我很慚愧,垂暮之年才偶爾讀到他的大作《瓦爾登湖》,始知這位偉大的生態運動前驅思想家和文學家。1837年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1845年他在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一間小木屋,種莊稼,林中伐木,湖上泛舟,過著獨立不羈的生活。在那裡度過兩年另兩月,完成了《瓦爾登湖》和另外一部著作。
  •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讓我們回到書中,走進梭羅的瓦爾登湖。該湖位于波士頓西北不遠處,離康科德鎮僅千餘米。說它偏僻,周邊森林密布,湖區千米範圍區域基本上無人居住;說不偏僻,人們出入湖區倒也十分方便。瓦爾登湖有多大?據梭羅勘測,約二十五萬平方米。我查閱了今天的波士頓地圖,很難找到它。兩年前,我旅行至此,曾在附近的錫考克斯酒店小住,雖與瓦爾登湖近在咫尺,但功課做得不足,以至於錯過了朝覲聖地的機會。
  • 梭羅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的隱逸生活,而《公民不服從》則討論面對政府和強權的不義,為公民主動拒絕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辯護。(陶淵明)梭羅正是帶著對現實生活的懷疑才來到林中投入這種實驗生活的,他並非存心抵制現代文明。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於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於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並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儘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
  • 梭羅.《瓦爾登湖》
    梭羅1817~1862年,卒年45歲。梭羅出身在英國第一撥移民的所在地美國麻薩諸塞州。1845年,他來到距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在此隱居兩年。1847年他離開瓦爾登湖,1854年寫出本篇。該著甫一面世,立即引起文壇震動。時評稱該著開創了長篇記實散文先河。梭羅是林肯廢奴運動堅定的支持者,也是著名的超經驗主義者。他一生追崇愛迪生,熱衷於發明創造。
  • 梭羅———瓦爾登湖
    梭羅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於1862年5月6日,時年僅44歲。當時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觀念偏執行為怪異的人,一個愛默生的追求者而已。一直到世紀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廣泛和深刻的認識。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之後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
  • 梭羅的瓦爾登湖
    七月四日,梭羅正式住了進去。這一天,是美國的獨立日;而對梭羅來說,則是他開始獨立於傳統的社會規則的日子。為了掙錢,梭羅種了一小塊豆田,上午鋤地、遊泳;下午則主要用來閱讀和思考,隔三差五也會散步到村裡裡跟大家閒聊。黃昏時,梭羅會泛舟湖面,吹起笛子,看鱸魚在周圍遊泳。夜晚森林裡一片漆黑,梭羅就用手和腳和摸索熟悉的樹木和道路,以此辨別方向,回到小屋中。秋天,獵人和潛水鳥在湖面對弈。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讓我們回到書中,走進梭羅的瓦爾登湖。該湖位于波士頓西北不遠處,離康科德鎮僅千餘米。說它偏僻,周邊森林密布,湖區千米範圍區域基本上無人居住;說不偏僻,人們出入湖區倒也十分方便。瓦爾登湖有多大?據梭羅勘測,約二十五萬平方米。我查閱了今天的波士頓地圖,很難找到它。兩年前,我旅行至此,曾在附近的錫考克斯酒店小住,雖與瓦爾登湖近在咫尺,但功課做得不足,以至於錯過了朝覲聖地的機會。
  • 「道系青年」梭羅與他的《瓦爾登湖》
    最近在讀《瓦爾登湖》,感覺作者梭羅很像是一個「道系青年」。因為我們中國的道家思想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梭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恰恰是這種體現。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我們表面看到的是梭羅無憂無慮、像一個隱士一樣愜意自在的生活,實際上,梭羅畢業於美國名校哈佛大學
  • 瓦爾登湖:梭羅的哲學觀
    對於讀到一半不到就寫讀書感悟也是即興所發,畢竟我已深深地被梭羅折服了。這也是讀書所不好的,很容易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結合作者的想法形成認可和服從的意志。說得有道理,講得動人心。我又怎麼不捨得獻上我的膝蓋呢。「平平無奇」的梭羅偉大的思想家總不是靠驚人的言語來震撼世人的。
  • 瓦爾登湖之旅,以梭羅的名義
    梭羅海子在自殺時,身邊只留下一顆橘子和四本書籍。這其中一本便是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梭羅用自己所有的知識,一草一木、日復一日建造起了自己的小木屋,在這個過程中,他讓社會賦予自己的全部歸零,變成一個和康科德農夫無二的耕作者。
  • 李子柒的田園,梭羅的瓦爾登湖
    1847年,三十歲的梭羅在接受他的哈佛班級十周年紀念問卷調查時寫道:「我是個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製造商、玻璃紙製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梭羅最著名的著作是《瓦爾登湖》和《論公民的不服從義務》,其著作鮮有人問津,死後將近100年,公眾真正認識到其價值。
  • 《瓦爾登湖》在中國 述說一個與梭羅無關的「神話」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認識梭羅是通過他的《瓦爾登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瓦爾登湖》在中國成為一本當之無愧的暢銷書和長銷書,幾乎是一本隱逸「聖經」。它像是一個象徵,代表了素樸自在的人生境界。  然而,晦澀和難讀是很多人關於《瓦爾登湖》的共同體驗,於是它的「熱」就更耐人尋味。
  •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必需的東西,都不需要用錢來買
    那裡有一個人安靜地守著他的湖,看湖水微瀾,和鳥獸作伴。 在別人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的時候,他走進了一個人的孤獨。 所以他說:總體來說,我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他確實是格格不入的,在資本社會的大浪潮裡,人們熱衷於斂財,他卻覺得奇怪了,難道生活真的有這麼複雜嗎?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東西嗎?
  • 《瓦爾登湖》作者梭羅的假隱居生活
    梭羅全名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於馬賽諸塞州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返鄉任教。1841年,梭羅結束教書生涯,開始寫作,1845年夏,他開始為期兩年的「隱居」生活,地點選在離康科德不遠的瓦爾登湖。
  • 《瓦爾登湖》背後,真實的梭羅什麼樣?
    提到梭羅,就會聯想到那部久負盛名的經典散文《瓦爾登湖》,森林中孤獨的木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意生活,但很少有人了解《瓦爾登湖》背後的梭羅是何種樣子,他的心靈又蘊藏著怎樣的風景。近日,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國內首部權威的梭羅傳記《梭羅傳:瓦爾登湖畔的心靈人生》,它將帶領我們走近這位偉大作家、哲學家、思想家鮮為人知的真實心靈。
  • 《瓦爾登湖》背後,真實的梭羅什麼樣?
    提到梭羅,就會聯想到那部久負盛名的經典散文《瓦爾登湖》,森林中孤獨的木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意生活,但很少有人了解《瓦爾登湖》背後的梭羅是何種樣子,他的心靈又蘊藏著怎樣的風景。近日,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國內首部權威的梭羅傳記《梭羅傳:瓦爾登湖畔的心靈人生》,它將帶領我們走近這位偉大作家、哲學家、思想家鮮為人知的真實心靈。
  • 今日書單推薦:《瓦爾登湖》一本被誤讀的書,梭羅他真的不是隱士
    蘇塞克斯大學文學教授史蒂芬·芬德在撰寫《瓦爾登湖》導讀的過程中,試圖澄清誤解,還原一個真實的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創作歷程。這篇自序收入到了譯林出版社的《牛津英文經典·瓦爾登湖》中譯本。鉛筆廠廠長梭羅,他真的不是隱士與愛默生、布朗森·奧爾科特、露易莎·梅·奧爾柯特這些在康科德居住的名人不同,梭羅是個地道的本地人。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導語:《瓦爾登湖》這本書是19世紀美國散文學家梭羅寫的,19世紀的美國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物質飛速發展,人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超驗主義」的出現,它的核心觀點是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導語:《瓦爾登湖》這本書是19世紀美國散文學家梭羅寫的,19世紀的美國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物質飛速發展,人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超驗主義」的出現,它的核心觀點是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