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百年前的梭羅小木屋,這個發現讓人們對《瓦爾登湖》有了更感性和直接的體驗。小屋像一個坐標,自被發現以來吸引著無數人走向它。在小屋的旁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是梭羅的話:
我到森林中居住,是因為我想活得有意義,只面對生活中最至關重要的事實,看我能不能學到生活可以教給我的東西,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紀念牌
1817年的7月,《瓦爾登湖》的作者亨利·大衛·梭羅出生於美國一個叫康科德的小鎮。小鎮位于波士頓近郊,可別看它只是一個小鎮,美國獨立戰爭就是在康科德一帶的萊剋星敦打起來的。
美國獨立的前三年,梭羅爺爺舉家遷往新大陸,目標選定的就是康科德。老梭羅是法國人,法國是天主教國家,但老梭羅卻是一名新教徒。梭羅的父親原本是教師,後接手了鉛筆廠,到梭羅這一輩出生時,他們家已在新大陸紮根40多年了。多元的出生底色、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意識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梭羅的朋友後來回憶他時說,梭羅既有法國人的性格特徵,也有深厚的撒克遜人氣質。還說他身材短小精悍,擅長擺弄工具。
小梭羅20歲時畢業於哈佛大學,是那個著名學府的第19屆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梭羅主修語言,英國文學、希臘語、拉丁語都學過。
24歲那年,在康科德頗有名望的大文豪愛默生聘請梭羅當他的管家。據說,梭羅幫他測量土地,還教他嫁接蘋果樹。愛默生說,梭羅是他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最獨立、最有原創精神的人。
不幸的是,1842年梭羅的哥哥約翰因患破傷風沒多久就去世了,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三年後,梭羅便搬到了瓦爾登湖。他想把與哥哥生前一起漂流的經歷寫下來,紀念兄弟間的友誼。
從進入瓦爾登湖起,梭羅開始了尋找自己獨特的生活之路,並用一生踐行了特立獨行的生活哲學。
瓦爾登湖
現在,梭羅已經成了神話,他為什麼去湖邊居住,也成了神話。
真實的情況是,愛默生在1844年前後,買下了瓦爾登湖附近四十英畝的土地,聘請梭羅代為管理。梭羅來到瓦爾登湖,起初是想寫一本漂流記——《在康科德河和梅裡邁克河流上的一周漂流》,紀念他親愛的哥哥。
梭羅搬到瓦爾登湖,並不是陶淵明式的&34;田園,也不是要逃離社會。梭羅的小木屋,在人們往來瓦爾登湖的路邊上,旁邊就是鐵路。期間,他的家人常來看望他,他也經常出現在愛默生的家庭聚餐上。
瓦爾登畔的生活,是一場思想實驗。梭羅想到一個沒有束縛的地方說話,到一個更純粹的地方思考。他造房子,種莊稼,邊思考,邊實踐,以&34;、&34;的眼光重新審視熟悉的社會,回應著社會的挑戰。
早在十九世紀,繼政治獨立之後,美國自己的文化開始成長起來。在新英格蘭地區,興起了一種文學和哲學運動,人們稱之為&34;,也叫做&34;。它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憑每個人自己的直覺,直接認識真理。
而在19世紀40年,盛行於歐洲的烏託邦主義,在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思潮。很多人想通過重新設計社區,達到重新設計社會的目的。梭羅不僅思考相關的思想實驗,還親自去實踐,旅行、寫作。
在我看來,梭羅就像再生的蘇格拉底,他們都盯著人們生活中的缺陷。不同的是,蘇格拉底選擇了街市和人群,梭羅則是面對大自然和自己。他們都強調人最重要的任務,是認識自己,為的是確立自己的生活坐標,才不至於在喧鬧中失去生活方向。
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裡說:&34;
瓦爾登湖畔的遊客中心
1845年的夏天,梭羅搬進瓦爾登湖並生活了兩年,7年後他將湖畔日記編撰成書。《瓦爾登湖》按照季節順序記述了梭羅在湖邊的所見所思,在種種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又引出關於人類生存的哲學思考。
世界上最美妙的散文,就是那些把時間敲碎的散文,讓我們讀起來內心有種漂浮感,在心靈的河流裡隨波逐流。
就像在《瓦爾登湖》裡,梭羅只是表達他的感受,而不是告訴人們應該有什麼判斷。作為超驗主義的實踐者,梭羅一直主張每個人要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他理解的方式是回歸自然,過簡單純樸、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高尚和純粹,設定自己的人生意義和道德標準,並實現它。
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34;。
在書中,梭羅宣講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理想:&34;
1965年,瓦爾登湖正式成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在離湖邊不遠處,有一座梭羅小木屋複製品,屋子非常簡陋: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座壁爐。
梭羅小木屋
梭羅認為財產更多的時候是負擔,他說,&34;
他是說人們為了掙錢,無暇顧及自己的精神生活。
梭羅反對世俗的忙碌。他認為,人們潛心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在謀生上花去一生光陰,實在是本末倒置。在他看來,這一切都可以大大精簡。
梭羅說他可以靠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一年只需要工作六個星期。整個冬天,加上夏天的大部分日子,都可以用來看書、學習、寫作。
梭羅去瓦爾登湖,用一種極致的方式,親自試驗和實踐他的生活哲學——簡樸和獨立。梭羅的簡樸,就是通過簡化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獲得和保持心靈的自由、獨立。
瓦爾登湖的早晨
從古到今,&34;不少,而用科學的方法觀察,以哲學的思考探究,用充滿詩意的文字表現自然的&34;卻並不多。比梭羅早1400年的陶淵明也選擇的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並在隱居生活中形成了對於自然、人生、社會等方面共同的審美追求。
他們過著簡樸的生活,自由愜意地與自然融為一體,並分別在詩歌和散文中體現出對於生命真諦的追求。
陶淵明的草廬處於樹木環抱之中,他在《歸園田居》寫道:&34;
梭羅在《瓦爾登湖》描寫自己的房子:&34;。
可能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時代背景的不同,陶淵明追求的是&34;也就是修行自己的內心,就如他的詩句:&34;。而梭羅除了自己修行外,還用科學的方法記錄自己的&34;和自然物種的數據,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科學觀察記錄。
這也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