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採寫:新京報劉瑋
新媒體編輯:田偲妮
本文圖片出處見署名
參加話劇《如夢之夢》的演出,是譚卓從大銀幕走上舞臺的第一次嘗試。在2013年第一次演出中,譚卓甚至有過一段抑鬱、失眠的痛苦時光。「很長時間我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進入顧香蘭的角色中痛苦掙扎。」
戲中,顧香蘭風華絕代,年輕時嶄露頭角,看上去冷酷有心機且美豔,但也有她純真的一面,善良又渴望愛情,是個個性複雜,演起來相當「內耗」的人物。
譚卓《如夢之夢》造型照。圖片來自新京報官網
12月21-25日,《如夢之夢》再次在保利劇院上演,這位青年「顧香蘭」扮演者從最初的首演到後來,有著怎樣的變化?
譚卓。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文藝片女演員佼佼者
過得有點「散漫」
譚卓出道第一部電影就是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並一舉入圍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如此高起點的她卻沒有與大家預想的一樣繼續走下去。此後她以製片人身份零片酬出演了獨立電影《小荷》,並憑藉《小荷》《咖啡》曾兩度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春風沉醉的夜晚》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頁
《小荷》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頁
幾度入圍國際電影節,算是國內女演員當中少有的文藝片佼佼者,但譚卓為人低調,甚至有點散漫,她說,自己之前的狀態是一個「不在線的女演員」。
譚卓並不熱衷於一般女明星追求的「曝光率」, 工作之餘的大把時間都用來在世界各地「遊居」,去年,她還以策展人的身份,做了一場藝術展。
譚卓生活日常是標準文青,雖然她自己並不覺得「文藝」,決定改變「有點散漫」的狀態。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2014年CNDY x 譚卓 :"夢的面相"實驗短片拍攝截屏圖。譚卓經常跨界參與藝術創作。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不過在今年,譚卓決定之前過於「自我」的生活要開始往更職業化的工作軌跡上偏移。她接拍了電視劇,希望參與更多商業化的項目,「有了商業影響力才有話語權,才能在看起來受限制的情況下有更多的自由。」
當然,舞臺是她會一直細心呵護的地方,今天中午,她在微博上寫下再次演「如夢」的心境:「入夢五載,願不負時光」。
入夢
在《如夢》學會放手和努力
新京報:演《如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譚卓 :整個劇組就像一家人,我甚至覺得我們可以住在一間大房子裡,每天也不用洗臉刷牙,起來就可以彩排。每一個人都好可愛,這些我都沒有跟他們說過。我記得開始的時候我總是找不到顧香蘭的感覺,金老師(主演金士傑)問我,你覺得她是什麼星座?一下我就開竅了。可能我自己有時沒那麼放鬆,做人有點嚴肅,會很緊,這些也都在演《如夢》的過程中慢慢破解掉了。
圖片轉自受訪者微博
新京報:與2013年第一次演《如夢之夢》相比,有什麼變化嗎?
譚卓 :最早的時候來《如夢》,我就是抱著學習的目的,沒有想過會一直演到現在,而且未來也還會繼續演下去。它對於我來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劇目了。而且這幾年我的生活、閱歷都發生了變化,使得我在演出的時候感覺也會不同。這種感覺挺妙的,就像你碰見一個人,最初並沒有什麼預想,但是慢慢相處下來發現這個人很適合你。
演下來,現在我也更放鬆了,我記得最開始每天演完我都是半死的狀態,「顧香蘭」這個人物太內耗了。現在在完成自己的部分之後,我還可以更多關注到其他演員表達的情緒。有時候在後臺我聽到其他演員的臺詞,都會有不同的體驗。這種看著劇組所有人一起努力、成長,在舞臺上演出的感覺,有點像心裡有一湖水,暗暗動蕩。
圖片轉自受訪者微博
變化
從喜歡黑色到接受豔色
從銳利之人變溫潤
新京報:演《如夢》這幾年你說自己生活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具體是什麼?
譚卓: 我沒有辦法說得很具體,但自己這些年變化很大。以前我穿衣服就是黑色,我覺得那就是我自己,很抗拒鮮豔的顏色。但是這幾年我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比如喜歡穿紅色、白色,喜歡明快的顏色。
還有我過去是個非常分明的人,銳利、有稜角,後來我逐漸知道,難得糊塗。以前,我無法想像生命中會有這樣的接納,其實之前一路過來我沒有太努力過,我命好。比如我要健身,以前年輕,皮膚緊繃,長得也不算差,很多傾慕你的人直接送上愛情,你只要考慮要或不要,稀裡糊塗碰上很多機會,比如《如夢》《Hello!樹先生》。
後來我意識到,之前的一切好像我都是直接拿來的,我以前是沒有太努力過的,但我想到了40歲依然要有體態、穿漂亮的衣服,所以我現在要努力健身;我學英文是想未來有更大的朋友圈,而不是變成中年女人,只會遛遛狗買買包,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新京報:這種變化和年齡有關嗎?
譚卓: 對,它是個累積,水到渠成。我覺得現在的年紀就有點「輕熟女」的感覺,是最妙的時候,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所以我不接爛戲,因為爛戲的代價太大了,寸金難買寸光陰。
新京報:但是一些女演員都是趁著年輕拼命拍戲,累積人氣?
譚卓 :她們是職業選手,但我不是專業明星。如果設定自己是明星,應該以這個為中心展開積極的行動,當然我覺得她們特別棒也很拼,但是我確實比較游離。我沒有在演員或者明星的定位上找到一個歸屬感。我從小就不是在一個系統教育環境下長大的,上學的時候有時也不那麼好好學習,也沒有太多小夥伴,沒有固定的圈子。
原則
不是刻意「文藝」
只是太爛的東西我受不了
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新京報:大家提到你,想到最多的就是「文藝片女演員」?
譚卓: 很多藝術片找我我也不拍,因為沒那麼好,我拍戲也不是以商業或藝術來限定。而且和朋友圈裡的小夥伴比,我根本也不算文藝女青年,我可能有藝術性,但沒那麼文藝。很多人覺得文藝就是小眾的、清高的、有距離的,但我身邊有很多文藝土豪,他們有商業的頭腦,同時又有文藝的情懷。
新京報:但你確實沒演過那種接地氣、柴米油鹽的角色,你覺得「文藝」其實是大家對你的誤讀嗎?
譚卓: 文藝的標籤是別人給的,我自己沒想過。我確實是一個自由又湊合不了的人,喜歡和有趣的人一起玩。而且我也不是一個柴米油鹽、過日子的人,要是演那些角色可能氣質也不太對。
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新京報:但是你接片少,又大部分是文藝片,完全不考慮經濟方面的壓力嗎?
譚卓: 我接的數量少,但沒有那麼決絕,我也要吃飯,但太差的戲真是接受不了。有的戲找我,我不想接,就開了個高價想藉此不去,沒想到他們竟然接受了那個高價,我最後還是沒去。但也有一些在某些方面沒那麼滿意,但另一些方面又不錯的戲,我也會降低標準去合作。
其實我還真是命好,家人朋友都很縱容我,不喜歡的就不做,衣服紅的粉的我都喜歡,我媽說那就都買吧,不想結婚不要孩子,我媽說那就不結。
新京報:演藝圈都被看做是最大的名利場,沒有糾結的時候?
譚卓: 大家要的不一樣,不糾結,而且我也教育自己不要糾結,做不做演員都會遇到這些事情,要學會為自己的決定埋單。
其實我一直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我以前的職業狀態很鬆散,一共也沒有拍過幾部戲。其他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國外,我喜歡外面的世界。而且我在國外就是過日子,租房子住下來,自己買菜做飯,坐地鐵出行。
新目標
「職業化
覺得有了商業影響力才有話語權」
今年十月在釜山電影節 。圖片來自受訪者微博
新京報:今年工作上的變化是什麼?
譚卓 :確實有不一樣的規劃。以前我過得太自我了,過得很輕鬆舒服。但這個世界是平衡的,你過得輕鬆一定就有人在替你承擔不輕鬆的那部分。現在我是希望可以好好的工作。
我做演員是不在線的狀態,沒有過規劃,也沒有很積極的配合。所以現在開始要職業起來,加快工作的節奏。工作選擇上也會參加更商業的項目,電影、電視劇都會安排。
新京報:所以演電視劇了?
譚卓今年加盟了電視劇《延禧攻略》,飾演高貴妃,十月該劇殺青。圖片轉自譚卓工作室
譚卓: 我以前沒有演過電視劇,因為我也不是很商業的明星,來找的電視劇本來就不多,自己有興趣的就更少。但現在一個演員只有拍電視劇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有了商業影響力才有話語權,才能在看起來受限制的情況下有更多的自由。
現在我確實有點局限,只在文藝片中有一席之地,而好的文藝片也沒有那麼多。人始終都要走一百步,就看你是早走還是晚走。
輸入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