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國有個猶太人的博士論文被普魯士國王斃了,然後他改變...

2020-12-21 騰訊網

1840年,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795-1861)繼位。他對普魯士舊有的那套軍國主義制度非常討厭。資產階級自由派大喜,以為這位國王一定會支持改革的。

(腓特烈威廉四世)

誰知道,這位新王並非嫌舊制度太落後,而是嫌舊制度太「革命」了。他一門心思回到更加陳舊的封建道路上,依靠沙皇和梅特涅,打擊資產階級,並且制定了更嚴格的審查制度。用以前的話說,丫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動派。

有這位反動君王在位,資本家們想參政議政的夢想,德國人民想統一的願望,就更沒譜了。

就在這一年,柏林大學有位猶太人學生,在論文中主張「哲學高於神學」。隨著新王上臺,這個觀點肯定不能被審核通過了。沒辦法,那位學生只好把論文發表到薩克森王國的耶拿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這位學生名叫卡爾.馬克思(1818-1883),他父親是個律師。多年以後,他被奉為共產主義的導師,也在2003年「最偉大的德國人」評選中獲得第三名。

19世紀的德國,已經是哲學思想的聖殿。馬克思從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思想中吸取養料,從社會現實中考察實例,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黑格爾(1770-1831),近代德國「客觀辯證唯心主義」哲學大師,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哲學體系。他認為世界本源是』精神」的,包括主觀精神(社會中的道德風俗和制度)、客觀精神(主觀精神的外部發現,如國家精神、民族精神)和絕對精神(主客觀精神的統一,世界的本質)。他同時認為普魯士君主專制就是絕對精神的最好體現。

費爾巴哈(1804-1872)則是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的哲學家。他原本是黑格爾的學生,但後來認為黑格爾的體系錯誤,轉而對其批判。費爾巴哈攻擊基督教,也攻擊君主統治,實際上是一個無神論者,並被革命者們奉為同道。但他同時否認人的社會性,認為自然屬性就是本質屬性。

馬克思向兩位偉人學習,卻不迷信偉人,而是建立了自己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他投身《萊茵報》,作為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喉舌,反對專制,爭取民主。這種報紙在半封建的普魯士當然呆不久,很快就被封了。馬克思只好背井離鄉前往法國,從事社會工作。

在那裡,他遇見了一位普魯士工廠主的兒子——腓特烈.恩格斯(1820-1895)。兩個德意志青年結為親密戰友,共同改變了未來歷史的走向。儘管這種改變,要在他們死後才顯現出來。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意志,已經開始了「現代化」。大批農民贖買了封建人身義務,成為自由人,可以被僱傭。這個贖買的過程中他們付出了巨額的代價,基本被剝奪得一窮二白,而容克貴族則獲得了大筆贖金,可以用來投資。這麼著,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因要素都有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於是,大批機器買進來,造出來,紡織業、採礦、冶金、金屬加工等行業紛紛改革。德意志鋪設了境內第一條鐵路,造出了第一臺火車頭。到1845年,德意志鐵路長達2151公裡,僅次於英國(其中80%以上在普魯士)。生鐵、煤、棉紗產量紛紛幾倍幾倍地增長。

(關稅同盟的煤礦)

1840年,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795-1861)繼位。他對普魯士舊有的那套軍國主義制度非常討厭。資

相關焦點

  •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國有皇帝嗎?
    普魯士國王在1871年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之後,普魯士王國就仿佛消失了一般,取而代之的是幅員更加遼闊、實力更加雄厚的德意志帝國。然而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之前,普魯士王國非但沒有消失,反而以強勢的姿態操縱著德意志帝國對歐洲大陸的徵服。
  • 德意志民族:從「普魯士精神」到「華沙之跪」
    公元936年,奧託一世(Otto)登上國王寶座,962年教皇給他加冕,從此開啟了「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但正如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亦不羅馬、更非帝國。此話怎講?這裡有幾個關鍵詞:選帝侯、皇帝、教皇、騎士。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王國成立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德國人民的統一意志自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王權和封建又籠罩了歐洲大陸,在1815維也納會議上,奧地利建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此時的德意志,由30多個獨立的邦國組成,它的名義上的權力中樞在法蘭克福,邦聯的各個國家都各自為政,擁有著獨立的權利,也相互擁有著關稅和軍事堡壘。"
  • 威廉二世,雖然他還是普魯士國王,但也就只純粹是「皇上」了
    如今等到這個脆弱的人工產物和理性國家開始跟自己打對臺,亦即與第二個和更大的國家—恰巧是德意志國迭床架屋之後,也就難怪其國民的普魯士國家意識,很快便讓位給他們新近被喚醒的德意志民族意識。更何況這兩種忠誠意識之間的差異,就好比是清水和烈酒。想當普魯士人,那始終是一件理性十足的事情,其中涉及了服從紀律、端正舉止和履行責任。
  • 現實中的《尼伯龍根的指環》:音樂家華格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
    儘管其他德意志諸侯都渴望為被法國佔領期間遭受的壓迫復仇,薩克森國王卻對拿破崙一直忠誠。他將他剩下的軍隊派去和法國人在呂岑和包岑戰役中並肩作戰。▲拿破崙在10月,萊比錫成了民族之戰的戰場,而拿破崙被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和瑞典的聯軍徹底打敗。
  • 威斯伐倫王國:拿破崙弟弟兼任國王的德意志邦國
    威斯伐倫王國是拿破崙在德意志地區建立的一個王國,國王由他的弟弟傑羅姆·波拿巴擔任,所以威斯伐倫王國實質上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附庸國。那麼威斯伐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拿破崙控制德意志
  • 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是怎樣幫助德意志帝國宣布統一呢?
    說道俾斯麥,大家都知道他是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俗稱為首相)。他是德意志帝國的功臣啊,幫助普魯士在法國巴黎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究竟多神通廣大!!俾斯麥就像是個一個圍棋高手,他在歐洲戰場上發動的每一次戰爭和建交都已經吧下一步給鋪墊好了,下一步該怎麼走,下一步棋該怎麼下,他心裡比國王都清楚。
  • 納粹常提的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有什麼區別?
    一般指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包括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的國家,都可以稱為德國。德國的概念,跟目前我們腦子中中國、美國、英國這些意涵一樣,是政治上的國家形態,屬於國家政治範疇。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義大利一部分等地),也指德意志民族,還是現在德國的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用一段話串起來就是:日耳曼諸民族長期融合以後形成的了一個新民族,即德意志民族,他們佔據的這塊地區成為德意志地區,普魯士統一諸國以後,新成立的國家叫德意志帝國。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帝國幾何,多維度解讀帝國!"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即將上市!1947年,普魯士被盟軍的一紙律令從歐洲版圖中抹去,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普魯士的歷史卻是理解德意志的鑰匙。
  • 華格納、天鵝國王與第三德意志理想
    關於德意志統一很多人只記住了俾斯麥,或者普魯士和奧地利,但是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卻被他們忘記了,雖然很多人都去看過這位國王留下的新天鵝堡華格納並不單純是一個音樂家,還長期是一名通緝犯。1848年革命爆發的時候,身為薩克森王國歌劇院指揮的他熱烈支持革命。
  • 日耳曼民族的崛起,普魯士人的鐵拳,德意志帝國的誕生
    有朋友要求筆者用簡單描述下德國的形成。那好,我說你聽。在很久很久以前,德國其實並不能算作一個「國家」,而是有很多很多的小國組成的一個同盟。 到了1806年,法國小矮子拿破崙帶著一票小弟在歐洲大陸極為囂張地跑來跑去,誰要不服氣,他就揍誰。
  • 國策的堅守:德意志的統一 源於普魯士在克裡米亞不變的中立
    克裡米亞戰爭,是19世紀一場改變歐洲格局的戰爭,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它撕裂了為了阻止法國大革命思想傳播、維護歐洲君主制度的俄、奧、普三國「神聖同盟」,並瓦解了拿破崙帝國崩潰後所建立的維也納會議體系。並且克裡米亞戰爭還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有戰地攝影的現代戰爭,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戰地影像。
  • 世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如此光輝地走向滅亡呢·《不含傳說的普魯士》·被一筆帶過的第二帝國
    塞巴斯提安.哈夫納探討這個不尋常的國度時,心中不存偏見、抱持批判態度,但不無欽佩之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普魯士歷史的獨特著作。』在德意志國(也就是第二帝國)的建國神話中,普魯士王國自稱王以來的一系列擴張行為,皆被稱為背負「德意志民族的偉大復興」所進行的行動。但是歷史學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在《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中,證明了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
  • 德意志帝國滅亡100年,皇室卻還存在,過得逍遙快活不想復闢!
    2018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垮臺100周年。當然,世界上沒有人會紀念這個滅亡的帝國,即使它締造了現代德國版圖,即便是它將德國帶入歐洲五大國之一。因為最近德國媒體一則消息,卡洛斯·霍亨索倫親王從酒店21樓墜亡,德意志第二帝國和霍亨索倫家族又才走入人們的視線。
  • 三個德意志帝國的簡介,為什麼納粹德國叫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中的斷句在「民族」與「神聖」之間,實際上是兩個單詞「Heiliges Rmisches Reich」和「Deutscher Nation」,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上看到這個名詞,以為斷句在「神聖
  • 中外歷史:法蘭西帝國戰敗,威廉一世成首任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普法戰爭是俾斯麥領導的第三場戰爭,目的是統一德意志,並且由普魯士獲得主導權。1870年戰爭爆發時,德國北部已經加入普魯士控制下的邦聯。俾斯麥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對南德的控制權,並且挫敗了法國阻止德意志統一的意圖。
  • 從德意志到德國:1848年埋下了什麼惡果?
    但德意志是否可以等同於德國呢?康德生活在柯尼斯堡,是普魯士王國的學者,但在他有生之年普魯士並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如同休謨的君主英國國王兼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漢諾瓦選帝侯一樣,康德的君主普魯士國王兼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布蘭登堡邊疆伯爵,如果康德生活在布蘭登堡,那他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臣民,但他生活在加冕城柯尼斯堡,他就只是普魯士國王的臣民。這是德意志與德國的第一差異。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佔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 風口變換下的轉型升級之道:從條頓騎士團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當年,教皇洪諾留三世曾命特使從英國徵收稅款,押解到巴黎的聖殿騎士團分團存放,然後輕裝去往東方的聖殿分支機構,憑藉印有騎士團特殊記號的票據,支取這些錢財——沒錯,這就是近代銀行業的濫觴。普魯士境內的騎士團,隨後被阿爾貝特解散,但這並不像聖殿騎士團那樣,是在外力作用下,被迫消解,而是自主升級,換了個外殼,以另一種生態繼續存在。1618年,德意志東部柏林地區的一個小邦國:布蘭登堡,通過政治聯姻和稱臣的方式,取得了波蘭王國的領地普魯士公國。當時,民族國家的概念還不明確,類似的領土流轉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