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百樂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式的經典存在,相信很多人更多的是從小說影視作品中得知這個遠東第一樂府的名字的,曹禺的名著《日出》中,主角陳白露便有著「百樂門舞廳社交明星」之稱,電影《保密局的槍聲》中,開場就是在百樂門舞廳中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槍戰,孫樹棻的《昨夜風雨》,主線也是在兩個男人對百樂門的一個舞女的爭風吃醋展開的。似乎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百樂門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地標,但凡與「風花雪月」、「上流社會」、「交際花」、「花天酒地」這些詞語相關的上海生活都必要和百樂門發生橫向關係。但是有關百樂門的傳奇,其實要比影視作品中的情節更精彩。
1、至高無上的第一樂府
1930年的靜安寺周邊還是一片荒地農田,但是隨著租界範圍不斷向西擴展,南潯大亨顧聯承極具眼光的相中了這塊當時十分便宜的地皮,投資70萬銀元買下了現在愚園路與萬航路交界的近三千平方米的這塊地,並請畢業於南洋大學的楊錫鏐以美國阿黛可風格進行設計,於是突然之間這塊農田之上就立起了一座醒目而豪華的地標式建築,它高三層,中央是節節收縮的4節圓柱形玻璃塔,上插旗杆,每每夜幕降臨時彩燈流轉,風光獨佔;大樓左右兩側用英文標著「Paramount」,也即百樂門的英文名稱,英文本意為」至高無上「,翻譯成百樂門則顯得恰如其分形神兼備。1933年12月《申報》的報導稱「玻璃燈塔,光明十裡,花崗巖面,莊嚴富麗,大理石階,名貴珍異,鋼筋欄杆,靈巧新奇,玻璃地板,神眩目迷……」
除了外表的奢華外,百樂門內部裝潢也極其名貴,它帶有四五個大小不等的舞池,最大的一個可同時容納一千多人起舞,地板上不僅鋪著貴重的金絲線地毯,它的地板還可以隨著音樂的節拍顫動,堪稱一絕。
當時的百樂門不僅外觀設計向西方貴族社會看齊,內部設施也全部借鑑採用紐約當時最流行的配置,據說連洗手間的水龍頭都要特製,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效果。
作為遠東最高雅的社交場所,百樂門舞廳從此成為達官顯貴們消遣社交的第一選擇,更成為世界級的名流聚焦地。
2、張學良卓別林也要來跳上一曲
百樂門自它建成開業的那一天起,就成了中國最頂尖的社交場所,民國時候的國內外名流都把來百樂門跳上一場作為幸事,普通百姓則更喜歡在人前人後把「昨晚去百樂門了「作為吹噓的資本。
著名詩人徐志摩在上海時是百樂門的座上常客;蔣介石的兩個兒子經國緯國也是一有閒暇必來百樂門消遣;張學良將軍當年籌劃反蔣時便是與李杜將軍在百樂門會見了中共方面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叫韓菁菁,在百樂門出資舉辦的上海灘歌后比賽中以《夜來香》等歌曲一舉奪冠成為一代歌后,也許這樣的先秀節目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後來就是這位歌后嫁給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就值得一說了,這位文學家的名字叫梁秋實。
1936年,剛剛拍完《摩登時代》的喜劇大師卓別林與新婚夫人寶蓮高黛的蜜月旅行來到中國後,也興致勃勃地來到百樂門。大師看到如此不遜於西方最高級的娛樂場所的百樂門時連聲稱讚,更是對這裡的彈簧地板讚不絕口,一連跳了幾個小時。第二天,卓別林在百樂門跳舞的巨幅照片便傳遍上海灘,並由此將百樂門推向世界娛樂圈。
抗戰時的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未婚妻陳香梅女士當時就住在離此不遠的地方,她常常帶著陳納德將軍到百樂門跳舞,後來還在這裡舉行了訂婚儀式。
3、唱對臺戲的仙樂斯
百樂門太有名了,以至於讓很多娛樂圈的投資者很是嫉妒,這裡面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值得一提。
話說有位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地產大王叫維克多沙遜,這個人曾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因為一次訓練事故傷到了腿而退役,退役後他來到東方聖地上海投資地產,成為業內翹楚。百樂門開張之後他也想來見識一下,但是卻被百樂門的門童擋了駕。這人外貌平平不修邊幅,再加上瘸了一條腿,門童認定他不是來跳舞的,說什麼也不讓他進去,他對門童說,我是地產大亨沙遜,但是門童顯然不相信他的話,「如果你真是沙遜,何不自己建一家舞廳,卻跑到人家的舞廳來看熱鬧。」
沙遜大怒,回去後立即命人建一座超豪華的舞廳,唯一的要求就是「全面超過百樂門」。他在離百樂門不遠的靜安寺444號自己前不久買下的一塊十五畝的地皮上,以紐約最高檔的仙樂舞廳為藍本,投巨資建造了一座舞廳,同樣的彈簧地板,同樣的不鏽鋼欄杆,同樣的豪華裝潢,但規格要超過百樂門一倍以上,這便是後來與百樂門齊名的仙樂斯舞廳。
但是遺憾的是,從中國人的本土主義思想來說,人們更對本國人建造的百樂門津津樂道,而事實上也如此,發生在仙樂斯身上的傳奇故事並不多,去那裡的客人的級別和影響力也無法與百樂門相提並論。
4、名利場上的血色風流
大眾印象裡的風月聖地百樂門的傳奇不僅只在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為人稱道,事實上也真的在百樂門舞廳裡上演著真實版的「陳白露的故事」,或者說百樂門本身就是一部現實版的「舞女血淚史」。不提由百樂門舞女搖身一變成為電影明星的電影《花濺淚》的女主角米米,也不提曾轟動一時的上海灘十大舞女之一的任問芝自殺一事,有關陳曼麗被殺案便可以寫一部小說了。
陳曼麗是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當年她憑藉著一副好臉蛋穿梭於上海各大舞廳,掙些賣笑的辛苦錢。百樂門將她收為已有,花重金訓練成儀態萬方的當紅舞女,在百樂門炙手可熱,想請她陪跳一曲成了上海灘所有達官顯貴的一個人生目標。
後來陳曼麗迷住了清末四川總督劉秉璋的四公子劉晦之。劉公子於是給她在愚園旁邊買了房子金屋藏嬌,不讓她再去百樂門陪客,但自己仍是每天招蜂引蝶花天酒地。時間久了陳曼麗實在忍無可忍,與劉公子大吵了一架後重操舊業重回百樂門。
這一吵,卻害得她香消玉殞。那是1940年2月的一天,她正在百樂門陪客人,據目擊者回憶,當日凌晨,舞廳裡人聲鼎沸,突然一個青年人躥到面前,掏出手槍連開三槍,一槍中頭,一槍中臂,另有一槍誤傷旁邊一位客人。陳曼麗送醫之時已經不治。
關於陳曼麗之死,最大的嫌疑就是這位劉公子,但也有說法是她拒絕陪日本人跳舞而遭槍擊之說。後來有人給出了另一個說法:就在陳曼麗槍擊案發生前數小時,沙遜的仙樂斯舞廳裡也發生過槍擊案,即是重慶汪精衛手下的除奸隊行刺「76號」特務錢雲龍的行動,人們懷疑陳曼麗被殺案是76號對重慶汪精衛集團的報復。不過這一說法可信度上很是讓人懷疑,即便是對汪精衛集團的報復,這報復的間隔也太短了,而且報復的對象是一個當紅舞女,與政治絲毫不搭邊,很難自圓其說。但這一幕倒是很容易讓人想起白先勇先生同樣描寫百樂門的小說《金太班的最後一夜》。
不管怎麼說,發生在百樂門的傳奇實在太多了,一個小小的風月場所,卻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情縮影,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裡糾結著整個民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脈絡,也代表著一個特殊時代的風土、人情、世故,更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情結。它有著「百種音樂,百種樂趣」,也有著百態人生,百年歷史。1951年,百樂門舞廳被收為國有,成為上演越劇和電影的戲院。上世紀90年代因年久失修,百樂門的雨棚坍塌砸到了行人,出了人命,被以危險建築的名義責令停業大修,從此百樂門再沒有了徹夜的樂聲,也再不見當年的盛況了。直到2017年,修繕一新後的百樂門舞廳重新開張,重新成為大上海的娛樂中心。
但是當年那樣的如煙往事,就真的再也不要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