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2020-12-19 水生
光線引力偏折示意圖

自從跟牛頓將經典力學的大廈建好,牛頓力學在解釋自然界中各種現象的物理起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

不論是簡潔的大家熟悉的牛頓力學,還是看起來複雜無比的廣義相對論,在進行光線偏折計算的時候,都需要一些繁瑣的數學計算,為了避免過多的數學計算,這裡從量綱計算入手,光線偏折的物理現象,共包含有物理參數四個:偏折角度θ(無物理單位),太陽質量Ms(質量單位M),光線與太陽中心的距離R(長度單位L),光的運行速度c(長度單位除以時間單位,L/T),引力常數G(物理單位是質量、長度、時間等單位的組合,L^3/T^2/M),很顯然,無物理單位的θ應該由以上幾個物理參量的數學組合得到一個無量綱的數來獲得,通過Ms、R、c、G各自的物理單位可以發現:G*Ms/R/c^2組合剛好得到一個無量綱的數,而且也符合距離太陽越近偏折角度越大的預期。因此可以推測θ=f(G*Ms/R/c^2),其中f(x)表示x的函數,當然其中最簡單的關係:θ=G*Ms/R/c^2。實際上,這與真實的物理結果已經無比接近了。

笛卡爾坐標中的示意圖

再進一步的使用牛頓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F=m*a,其中a代表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可以得知:a=G*Ms/r^2,考慮到光線自遠處(笛卡爾坐標系中用(x,r)來表示)而來經過太陽的表面,將太陽看作是一個質點,不考慮太陽質量的分布,那麼該光子受到太陽引力而產生的加速度a在垂直於光線運動方向上的分量如下:

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dx/c後,速度在光線垂直方向上的改變為dv=a*dx/c,那麼當光線從無窮遠處穿過太陽表面後,再飛行島無窮遠處,那麼再光線運行的垂直方向上的改變的速度的總量可以用簡單的積分形式表示:

簡單的積分後可以得到結果:

。以上兩個公式由於使用了圖片,所以公式中m代表了太陽質量,r代表了太陽半徑,c就是光速。

那麼光線的偏折角度是多少呢?可以使用θ=v/c=2*G*Ms/c^2/r (因為v相對於光速c非常的小,使用了近似公式:sin(a)=a),這就是通過經典的牛頓力學得到的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個結果的推導過程中有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在牛頓力學中,是沒有光速不變定律的,所以嚴格上光線運動方向上的速度也有增量,因為也存在計算中的加速度!但是這個結果,就是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之前計算得到的結果!將各個參量:太陽質量Ms=1.99*1d30kg、太陽半徑R=7*1d5km、光速c=3d5km/s、引力常數G=6.672/1d11N*m/kg,帶入到θ中去可以得到:在經典的牛頓力學下,經過太陽表面的光線的偏折角度為:θ=0.87″ (計算時請注意弧度和度之間的換算)。

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折騰一下,如果放到廣義相對論中,這個光線的偏折角度是多少呢?很遺憾,我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數學像上面一樣給出簡潔的計算過程,求解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過程到現在也讓人腦袋漲大。但是我們可以稍微的比較一下,對於牛頓力學來說,在一個太陽質量大小的物體附近,讓光線不能離開的尺度為G*Ms/c^2,但是在廣義相對論中,不考慮旋轉等因素的影響,該尺度為2*G*Ms/c^2,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廣義相對論中,由於彎曲時空的作用,引力會比牛頓力學的平直時空中的大的多,而繁雜的運算後,廣義相對論理論下的光線的偏折角度剛好是牛頓力學下計算的兩倍:θ=4*G*Ms/c^2/r=1.75″。

最後,稍微的看一下實際的觀測結果。最早的觀測是在1915年的5月29日,愛丁頓和戴森率領的兩個探測小組分赴西非的普林西北島和巴西的索勃拉市拍攝日全食太陽附近的星空照片,與太陽不在這一天區的星空照片相比較,得出的光線偏折值分別為1.61″±0.40和1.98″±0.16,與愛因斯坦的理論預言符合得很好,引起世界的轟動。以後幾乎每逢有便於進行日全食觀測時,各國的天文學家都要做此項觀測。20世紀70年代以後,射電天文學的進展,在射電波段進行觀測,觀測精度更為提高,觀測結果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言符合得更好。彎曲的時空觀開始被廣為接受!

當然,還應該有一些題外話,在計算光線偏折時,實際上太陽的質量分布情況、太陽的自轉都會影響到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所以在計算廣義相對論的結果時,真實的計算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儘管計算的結果幾乎不會偏離1.75太多。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這次日食,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在這個過程中,愛因斯坦得到了數學家格羅斯曼與希爾伯特的幫助,基本上把這裡面的數學問題都搞清楚了——剩下沒解決的問題,就是需要用物理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了。愛因斯坦開始宣傳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其實在1916年,德國有一個叫史瓦西的天文學家也看懂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且解出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靜態球對稱解,這個解可以精確描述太陽附近的引力場。光線本來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但是,在彎曲時空中,光線也會偏折——類似於光線在水面附近的折射,遠方的星光在路過太陽的時候會被太陽的引力場所彎曲,而這是可以做實驗檢驗的。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6個能驗證相對論權威的例子,從而證明相對論「無間可摧」
    幾年之後,當廣義相對論另一個大膽的預言被確認,這些榮譽才真正到來。愛因斯坦提出,大質量的天體,例如太陽,會彎曲時空,使得掠過它表面附近的光線路徑發生偏折。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激起了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的興趣,他抓住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檢驗這一偏折效應。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對於第二個問題:必須是滿足廣義相對論假設的條件下確定足夠範圍的場,這個要求能否被滿足取決於場的選擇。試圖理解這種抽象經驗公式的相互關係在一開始也許看起來有點無望。其實這個過程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保留廣義相對論的同時,從這些最簡單的物體(場)中能得到什麼物理性質?每一個理論真是有推測性。當一個理論的基礎概念接近經驗時(比如力、壓力、質量的概念),它的推測性是不明顯的。
  • 段一士先生的講義:《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規範理論》
    廣義相對論是關於時間、空間與物質及其運動相互依賴關係的理論, 特別是在描述大尺度時空範圍內的物理過程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理論工具.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之一, 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在相對論天體物理等領域也有廣泛應用. 本書簡要介紹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規範理論的基礎內容.第1 章主要介紹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黎曼幾何.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在愛因斯坦之前,最成功的兩個理論分別是牛頓提出的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提出麥克斯韋方程。
  • 科學家對黑洞的觀察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宣布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利用全球望遠鏡網絡深入觀察具有引力場的天體:彌賽爾87中心黑洞,該彌賽爾87是附近維爾戈星系團中的一大星系。這次觀察驗證了愛因斯坦於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與其他自然力量的關係。
  • GPS:廣義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應用
    1960年,物理學家羅伯特·龐德和格倫·雷巴克在實驗中測量到了「引力紅移」,這是愛因斯坦早就預測過的廣義相對論的一種效應。這項測量對精確度的要求極高,因此一直難以完成。簡而言之,當光波從強大的引力場逃逸時,它的波長會被拉長,從而顏色變得更「紅」。龐德和雷巴克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設計了一項實驗測量這一效應,他們在地表放置了由處於激發態的原子躍遷回基態的時候輻射出的伽瑪射線,對準在物理實驗室大樓頂端幾層樓高的塔頂。輻射經過約22米的路程達到塔頂,伽瑪射線的波長確實被地球的引力拉長了一點,這與愛因斯坦的預測完全吻合。
  • 太陽將變成尋找系外行星的「放大鏡」?
    廣義相對論指出,光在引力場中發生偏折[2]。故而,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觀測檢驗就是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的偏折。直到現在,天文學家仍然在測量太陽對電磁波的偏折,只是不再觀測恆星的位置,而是通過甚長基線幹涉觀測射電源的位置[3]。
  • 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最後預言獲證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這是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 新華社發  新華社華盛頓2月11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科學家11日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學界裡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 物理思維:牛頓力學中的最大BUG,到底什麼是慣性系?
    在科學的歷史上,有很多問題都很困難,尤其是在物理學中,有一些基礎的問題特別困難,其中一個困難就是:到底什麼是慣性系?這個問題在牛頓力學的框架下是無解的,不過物理學家們最終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實驗與測量。本文就與您講述一下這個問題。
  • 「證明」太陽對光線的引力偏轉的證明
    《廣義相對論》(發表於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被許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所有現存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描述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經典測試,最著名的一個是光被太陽彎曲,如圖1所示。
  • 相對論英雄譜: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共同結晶
    洛倫茲提出了局域時( local time)的概念,當前的狹義相對論中的時空變換被龐加萊命名為洛倫茲變換。洛倫茲從一開始就支持愛因斯坦構造廣義相對論的努力,他試圖將愛因斯坦的表述同哈密頓原理結合起來。愛因斯坦是狹義相對論的奠基人之一,創立了廣義相對論。1905年愛因斯坦的兩篇論文標誌著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基於光速不變性的基本假設愛因斯坦得到了質能關係。愛因斯坦1915年給出了引力場方程,後來還提出了愛因斯坦贗張量和引力波方程。
  • 相對論真的正確嗎?3個最著名的驗證實驗
    愛因斯坦花了7年時間才完成廣義相對論,它是現代最受歡迎的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用驚人的智慧對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提出了超凡的見解。廣義相對論的精髓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來闡述:物質與能量決定了時空怎樣彎曲,而時空的彎曲決定了物質怎樣移動。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全文共2948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偉大的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和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在他們的著作《經典場論》中寫道:「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引力場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並且可能是現存的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一個。」
  • 命運多舛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為它費盡心血
    當人們都開始為時間膨脹、長度收縮、質能關係等種種狹義相對論帶來的神奇預言而瘋狂時,愛因斯坦卻意識到狹義相對論一個巨大的不足。狹義相對論只能描述勻速運動和慣性系,對於加速運動或非慣性系卻束手無策。但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幾乎不存在勻速運動和慣性系。我們腳下的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太陽又帶著八大行星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
  • 想深刻了解廣義相對論的推導和相關解,請讀這篇文章
    因此可以將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簡單理解為一個由廣義相對論制約的宇宙模型,其內部的物質還同時滿足附加的物理定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一個二階非線性的偏微分方程組,因此想要求得其精確解十分困難。儘管如此,仍有相當數量的精確解被求得,但僅有一些具有物理上的直接應用。
  • 反重力引擎,分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型,原理完全不一樣!
    重力或者引力是一個經典力學時代的概念,廣義相對論定義重力並不是用力這個方式來形容,而是空間彎曲!廣義相對論時代的時空彎曲概念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以質量彎曲時空的的方式解釋了引力,並且以水星在太陽彎曲時空中運動的方式完美地解決了水星進動的問題,緊接著1919年愛丁頓驗證了日食時光線確實會在太陽的「引力」中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