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戰場,30歲上下,是戰鬥最關鍵、最激烈的時候,娶妻生子上學,事業成功發展,都是壓力。
有的人在這裡打了勝仗,建立了一個高起點;還有很多人卻沒那麼好運。他們沒車,沒房,未戀,未婚,甚至不敢戀愛,不敢結婚,面對網上的提問:「30歲的男人應該有多少存款?」他們只有選擇尷尬的沉默。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很累,但是無路可退。
唐朝杜牧在《題烏江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人到中年,只要能夠包羞忍恥,還有很多的可能。
馬雲30歲才創立海博翻譯社。翻譯社利潤200元,房租就需要700。為了生存,馬雲什麼都做:賣鮮花,賣禮品,還曾經銷售過一年的醫藥。比起小商小販的馬雲,我們機會不是更多嗎?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得按照標準的時間表走。有的人早一點,有的人晚一點,如此而已。
即使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依然有機會「捲土重來」,只要我們用對方法,走對方向。
曾國藩在軍事著作《曾胡治兵語錄》中,就給出了很多的實用的方法和原則,蘊含著深刻的國學智慧。在書中,曾國藩談到自己的勤於立志,壯大胸懷,談到自己的狠和忍。
生活的殘酷一點不亞於戰爭的殘酷,但只要牢記並且實踐曾國藩的這3句國學至理名言,我們一定會時來運轉!
一、「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翻譯:一個人要想胸懷寬廣,要從平淡上用工夫培養。我和別人的不同,乃至功名利祿,要看開,久而久之胸懷就會寬廣起來。
人到中年,決定成敗的,更多是胸懷和格局。中年人最怕被說成小氣、沒志向,最致命的是格局越來越小,心胸越來越窄,計較越來越多。
要想得到,先要捨得;要想得到更多,先要捨棄更多。
31歲的吳京,毅然離開內地,當起了「港漂」。那時吳京在內地演藝圈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但他放下了這些:
「每個動作演員都想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動作片時代。」這就是他的回答。不是為了錢和名,為的是一個動作片的時代。
曾國藩又說:
「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為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
比格局小更可怕的是苟且,是向現實卑躬屈膝,是自私自利,對一切漠不關心。
二、「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翻譯:今天說的話,不能到了明天因為一點小利就變了。
守住這句話,對於中年的我們非常關鍵。因為人脈圈和信譽度的建立,需要長年累月的不停努力,但是摧毀它,卻只需要一次犯錯。
丟掉和人脈和信譽,還怎麼重頭再來?
雷鋒網就報導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國最大的漿紙業B2B電子商務平臺找紙漿網是一家創業公司,運營半年後,估值上升了很多。
這時,創始人卻嫌自己所佔股份太少,暗中開了一家商業模式完全相同的新公司,並將原公司技術、員工和客戶都悄悄轉移過去,以謀求更大的利益。他的行為最後引起找漿紙網的集體聲討。
原本因為共同的事業走到一起創業,沒想到為了利益轉眼就變臉。這種人將如何在行業和社會中立足?
所以,曾國藩在《曾胡治兵語錄》中苦口婆心地建議說:
「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
三、「遇棘手之際,需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翻譯:到了事情很難辦的時候,需要從忍耐堅持處狠下工夫。
人到中年,會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體會:現實越來越殘酷,
好像一個由家庭、事業、生活形成的緊箍咒,把自己圍住,越來越緊。
要麼被壓碎,要麼耐煩堅持,掙破緊箍咒。
耐煩二字,在中年男人吳京身上,有著最深刻的體現。
吳京14歲練武術導致下肢癱瘓,但是他硬是靠著耐煩的精神,抬起腿,扶著牆,一步步走下床,走了兩個月,終於打破癱瘓的魔咒。
吳京從內地到香港,想要開啟動作片時代,但是一直不成功。怎麼辦,是堅持夢想,還是繼續演一些不成名的配角?
這個時候他說:「如果沒有人幫你打造這樣的時代,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創造一個?」於是傾家蕩產,準備6年,拍出了屬於吳京的《戰狼》。
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難中得來的,而可大可久者也。」
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現在到行動的時候了。
先開闊自己的胸懷,建立自己的信譽,並且在自己的領域忍耐堅持,越是艱難時,越是煉心處,最後必然時來運轉,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