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2020-12-03 龍哥說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

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

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佛陀的開悟成道日,探究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01內觀身體

畢缽羅樹下,悉達多進入禪定,深入觀察自己的身體。他看見每個細胞都像是一滴水,一滴出生,成長,死亡這條永無止息的時間長河裡的水滴。他無法在身體中找到任何一個細胞是永恆不變和獨自存在的。融匯在身體之流的有感受之流,而每一個感覺就是一滴水。這無數的點滴又匯集在出生、成長和死亡的過程裡。

一些感受是美妙的,而另一些是悲傷的,更有一些是平靜的。但他所有的感受都並不恆久:它們的出現與消失,就如體內細胞的生滅一般無常。

02思想的變化

思想之流和細胞一樣也在成住壞空中彼此交融,互相影響。如果思想正確,萬像的實相很容易便顯現出來;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不正確,事物的實相就被蒙蔽。

一般人就是因為存在有錯誤的見解而被困於無窮的苦海裡,所以他們就很容易相信那些無常的東西是恆常的;無自性的東西是有獨立本體的;無生滅的東西是有生滅的;而他們又把不可分割的分成不同的部分看待。

03情緒的本質

恐懼、憤怒、憎恨、傲慢、嫉妒、貪慾和無明。這些讓人產生痛苦的情緒,它們全都是因無明而起。它們和正念正好相反,它們是光明的反面。他體悟到解脫之路就是要破除無明,深入實相之中去直接體驗親證。

悉達多過去曾儘量尋求擺脫恐懼、嗔怒和貪慾的辦法。但那些辦法都只是試圖壓抑感受和情緒,而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因而沒有真實的效果。

現在悉達多明白了,它們的起因都是由於無明,因此一旦從無明中解脫出來,所有的精神障礙便會自動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陽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飛。

悉達多這些深入的體悟都是他修習禪定的果實。

04生命的真相

他微笑著,深深地望著樹葉,他很清楚地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存在,沒有太陽,沒有夜晚,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他又見到泥土、時間、空間和心識,全都同時存藏在樹葉裡面。其實那一刻,整個宇宙都存於那片樹葉之內。那樹葉的實相簡直就是一個神奇的奇蹟。佛陀開悟成道日,究竟悟到了什麼?

我們一般都認為,一片樹葉只會在春天生長。但悉達多卻見到久遠以來已經存在於陽光、白雲、那棵樹和它自己。

如果見到那樹葉從未出生過,他也會見到他自己從沒有出生過。樹葉和他自己,兩者都只不過是顯現出來不同的個體。他們根本從未生過,也是永不可能滅亡的。

有了這種徹悟,生與死,出現與消失,都一起溶解,而樹葉和他自己的真面目便隨之流露出來。

他體會到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有引起其他現象產生的可能性。單一之中包含所有,而所有也存藏於單一。

05一切世法皆空

那片樹葉與他的身體為一。他們彼此都沒有個別、永恆的自體。任何物體都不能脫離宇宙其它的一切,獨自生存。見到所有現象的互依性,悉達多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沒有個別獨立的體性。

他明白到互依性無我這兩個原理就是開啟解脫之門的鑰匙。

潔白的雲在天空中飄過,或許今晚,白雲遇到冷氣就變成雨水。雲是一種現象,雨又是另一種。雲也無生無滅。悉達多想,如果雲能明白這個道理,當它變為雨水落在高山、森林和稻田的時候,它肯定會歡欣地歌唱起來。

06無常與無我是生命的必需條件

點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的川流,悉達多現在明白了,無常與無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條件。

沒有無常和無我,任何事物都沒法生長和發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無常和無我,它就不會生長成稻。如果雲不是無常無我,它就不會變成雨水。如果不是無常性和無自性,一個小孩就不會長成大從。因此,他想: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無常無我。

痛苦的根源正是來自有常和有分別個體的妄見。

體悟到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無生無互,無起無滅,無一無多,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垢無冷媒。

有常有我的觀念都是思想上所產生的虛假分別。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的障礙都可以超越,因而從痛苦的巨輪中解脫出來。

一個人的開悟,語言的描述或有不同,但自己應該清楚明了。判斷標準是斷除了貪瞋痴煩惱,如果還有貪瞋痴,還有人我是非、種種分別執著的存在,決定沒開悟。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斷除了,你的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

見色聞聲,你能體會到,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對事物能觀察得非常深遠,清楚明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開悟的感覺」
    我是個未開悟的人,實在無法體會得到六祖慧能開悟的心境,但開悟的感覺卻讓我心生嚮往,我也因為六祖慧能開悟的故事而喜歡上了《金剛經》,所以供奉之,實在說,心裡總是期盼著有一天也能找到一種忽然開悟的感覺。不知為什麼,當我看到這位網友分享的這個觀點後,我忽然有種「開悟」的感覺,至少我自己認為是的這樣;寫作似乎也不需要太多高深技巧,就像「我外祖父母講故事那樣老老實實地講述」就可以了,我覺得我有種瞬間「開悟」的感覺,以後也不需要再鑽研什麼高深寫作技巧了,寫作技巧再多,都能歸到這句話上來,道理是一樣的。
  • 快速開悟的幾個辦法
    這第一步雖不能使你開悟,但經過反覆聽、看,可使自己得到佛經的薰陶,在長期薰陶中加深映象,以為靜中的聞思修打下基礎。二是請教明師指點,可以直言地告訴同修,在你這一生的修行中,如無明師指點是不可能成就的。因此,在此生中一定要尋找和把握明師的機緣。但是在未遇明師之前,可與同修們集體參悟,相互啟發,把心位放低,多向同修請教。
  • 開悟是什麼感覺?
    因為你不是老子,因為你沒有體會過那種進入純意識的狀態,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開悟」的狀態。 開悟是什麼感覺呢? 《道德經》在第十四章描述過老子在開悟時的狀態。
  • 什麼是開悟?
    ​​ 近來在抖音上,太多的人講開悟了,這個開悟了,那個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樣子,什麼開悟後,不可以說,說了就沒開悟。 今天我也說一下開悟。講開悟還必須的要講心性意識的關係。本心本性為心,這個是如來之心,這個方為心。為先天本然存在的,不生不滅。後天之心為意識,為假為塵埃。本心本性如明鏡,後天意識如塵埃,落在了明境之上。掩蓋了本心,不見本心本性。
  • 到底什麼是開悟?
    到底什麼是開悟?我在頭條上也經常看見類似的文章。但許多文章都犯了印光大師所說的《宗教不宜混濫論》裡面的毛病。開悟一詞原來是禪宗的語言。要解釋開悟再用宗門裡自己的話如空性、佛性等,加上再死磕禪宗的偈語,往往看了一大堆大家還不了解什麼是開悟。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進一步了解開悟是4-5年前,看過的一部呂良偉出演的電影《釋迦摩尼佛傳》,影片非常精彩,我被電影中的喬達摩 · 悉達多王子(釋迦摩尼佛)開悟得道後的超能力驚呆了,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
  • 開悟沒有一定的方法
    一念不生叫三昧,梵語叫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禪定兩個字的講法,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外面不管什麼,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放在心上,這很重要,絕不放在心上,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幹擾,這叫禪。內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定到極處,自性本定。我們的心本來是定的,現在外面境界一動,我們的心就動了,這叫凡夫;外面境界怎麼動,心沒動,這叫佛菩薩。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科學的問題說起來就有點複雜了,海雲青飛 會在其他文章裡再詳細解釋,這裡先簡單地說幾句吧從科學的角度說,這個宇宙可以用靜止和變化的持續競爭來解釋生命有自己的主觀感受,比如你看到了美女,或者感覺到了什麼,這就是 畫面,於是又引入了 畫面理論。
  • 何路家書: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開悟之後,那便可以廣學博聞,可以參學了。何謂開悟?開悟的人,六根決定不會受外面六塵誘惑,眼見色,耳聞聲,不會被外頭誘惑,這是開悟的相。如果見色聞聲,心裡還起心動念,還有喜歡的,還有討厭的,所學者準沒有開悟。開悟的人心地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汙染。
  • 何路家書: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開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開悟的人心地清淨,只生智慧,不生煩惱。  一個人如果煩惱不斷,永遠也談不上開悟。如果聽到人說開悟,說話者煩惱不斷,說明他並沒有開悟。一個人如果自己沒有開悟,說開悟便如流水,流過之後就過去了,自己不明白,自然也不會給別人說明白。
  • 「開悟」探究之一:近代法師們如何說「開悟」?
    每次生起慚愧心時,就會想起法師的開示:「大家就是缺乏對開悟的動力!」其實,我們了解「開悟」有多少?筆者近日開始搜集有關資料,期望自利利他,讓大家都有多點動力去精進禪修!首先,看看近代法師們如何說「開悟」?果醒法師在禪修營曾說過:「開悟者是發揮心最高的功能,沒有分別地去看這個有分別的世界。」
  • 佛教開悟是什麼意思,修行之人開悟之後有何好處?
    佛教 開悟通俗的講就是開智悟理,將佛祖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眾生從最初的對物不明到最後的明了於心,這就是開悟。佛教經典《法華經》上說:「照明佛法,開悟眾生。」開悟又稱見道、明心見性,也可以說是即心成佛。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開悟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
  •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 文 青衫文齋所謂「開悟」,就是在佛法的長期薰陶修習後,由於某種機緣成熟,當下找到「自性」,見性即開悟。不習佛學的人往往對「開悟」有一定程度的誤解,把它當作現代人所說的「特異功能」,甚至武斷地指責為「胡說」。其實,開悟代表著對人生、對世間事物的大覺悟,與是否獲得「神通」無關。佛作為覺悟者,將對人生的正知正解傳授給眾生,教導大家通過自我領悟而走上解脫苦難的大道,這個過程便稱為「修行」。
  • 《道德經》:什麼是開悟?如何開悟?
    《道德經》:什麼是開悟?如何開悟?開悟,換一個詞,就是「得道」。換言之,與大道同在、同行,同頻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夷就是感覺不到有事物的存在,希就是感覺不到有聲音的存在。微,就是感覺不到有形體的存在。什麼也感覺不到,了無一物,了無所得,虛無,卻又真實存在,不空,好像什麼都有,但是無法感知,又好像什麼都不存在,這就是道。
  • 如何開悟?坐禪能開悟嗎?開悟了的法師這樣教人「開悟」
    自古至今,信仰佛陀的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悟。因為只要開悟了,就有了佛陀般的大智慧。如何開悟呢?通過坐禪能開悟嗎?對於坐禪能不能開悟,大師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多數人認為,坐禪不一定能開悟,但開悟者一定經過坐禪。大家在寺廟裡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和菩薩的坐姿雕像,都是雙腿盤坐的姿式。釋迦牟尼佛開悟前,就是以雙腿盤坐的姿勢,在菩提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後睹明星而開悟。
  • 佛教:開悟是什麼?
    學佛都知道,禪宗是講開悟的。禪宗的開悟,其實也是佛教常講的覺悟,因此,開悟也具有覺醒或醒悟、認識真相的意思。換句話說,開悟根本就不是一種感覺,因為如果開悟只是某種感覺的話,那麼,開悟就可以被歸納入五蘊之中,屬於無常法的範疇,那麼,這樣的開悟,只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最終必將散去,不用說,這種有生有滅的法,不可能是佛陀的六年苦行所證悟的法,更不是可能是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證悟的法。因此,說開悟,是感覺或者見解,根本不是究竟。
  • 讀《六祖壇經》疑惑隨筆 第二品 開悟與未開悟,誰人知曉?
    其核心是「不著」,「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說明從表現來看,其實與凡夫無異,應是看不出是否處於「無念」狀態,其與迷者差異處在於「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這一品,不明之處甚多,但其最難明處有如下兩點:疑問二:通讀這一品,雖處處有解說開悟的狀態,但開悟究竟是個什麼狀態,卻難有體會,日常生活中似乎沒有可以類比的狀態。這是艱難晦澀之處,心難圓融,這就是「著」、「染」吧?不知他人可否有領悟這樣的狀態,相必也艱難。那麼,是否開悟,究竟誰能確認呢?
  • 佛教經典故事,讓你馬上開悟
    佛教故事乃導人向善之機,開悟人生之理,故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大部分經典都有譬喻之說讓人明白了解佛教文化。往近就是慧能大師論述的《六祖壇經》,壇經中機緣品記載了不少經典的故事。以下就是今天論述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佛法。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